后疫情时代下的同声传译创新模式和译员应对技巧

2021-11-22 05:21宋晓冬
现代英语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译员与会者口译

宋晓冬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一、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事业的快速发展,双语或多语同时在一个场合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常见,翻译自然成为这些场合不可或缺的成员。相比交替传译,同传译员和发言人同时说话,可以省掉会议一半的翻译时间,因此同声传译越来越受到国际会议的青睐。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际会议逐渐呈现线上结合线下的会议形式。在这种新常态与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相互作用下,与会议展览业相关的行业也都逐渐呈现出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比如同声传译。

二、文献回顾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于口译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有关口译和同传研究的著作逐渐增多,如《实战口译》(林超伦,2004),《口译教程》(林郁如,2006),《口译技巧》(刘和平),《英语口译教程》(上、下)(仲伟合,2006)和《英语口译基础教程》(仲伟合,2007)等。这些研究对于奠定中国口译教育的基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希望通过介绍个人在特殊时期的同声传译创新模式,为中国的口译研究和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

三、疫情时代的同声传译创新模式

(一)同声传译的定义

同声传译是一种“目标文本的产生和源语文本的产生和呈现同步出现(Pochhacker,1992:215,引自 Nord,2001:106,作者译)的口译手段”。 在同传过程中,译员如同“隐身人”,坐在同传箱内,以耳机和麦克风为工作设备,聆听讲者的发言,并几乎在同时将其以目标语言形式呈现给听众。但“同声传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译员要同时完成几项任务:听取输入信息(发言人的声音)、转换成目的语、监听自己的声音等”(王欣红,2004)。吉尔(Daniel Gile)也指出,“由于同声传译员工作强度较大,一般情况下会在同传箱内安排两名同声传译员同时工作,每隔20~30分钟进行换班;最理想的情况为,当有需要时,待命译员(passive interpreter)要向工作译员(active interpreter)提供协助。”(Gile,1995:193,引自 Shuttleworth&Cowie,2004:155,作者译)。

(二)疫情前的同声传译模式

之前,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模式可谓比较单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与会者和发言人都会到场,进行线下的面对面交流,而同传译员也会到场,在同传设备和同传箱的协助下,在会场内完成工作,进行双语或多语的转换。译员一般携带的设备只有电脑、笔纸这些基本素材,其他专业设备都是由同传设备供应商提供。

(三)后疫情时代的同声传译模式

如今,人员过多聚集并不提倡,因此传统的会议模式出现了大量的下降,伴随传统会议模式的传统同传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文章通过总结过去一年半来笔者亲身的同传经历,总结出以下的一些新时代的同传新模式。

1.纯线下同传会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模式的国际会议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传统的同传模式也慢慢恢复起来,这样的会议参与人员主要是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中国和外籍人员,同传译员也按照以前的方式参加会议,为会议提供翻译,但这种模式占比很低,已经不是主流会议形式。

2.纯线上同传会议

出于不同的原因,比如考虑节约成本和会议支出等,纯线上的国际会议越来越流行,因此纯线上同传会议也越来越受欢迎。这种会议主要依靠线上会议软件或App程序,所有与会人员、发言人和译员都会在远端通过账号登录会议,各司其职,完成会议议程。由于线上会议软件或App程序往往能够提供双语的同传功能,因此同传译员参加此类会议几乎和纯线下会议无异,只是从线下变成了线上,从操作实际同传设备变成了虚拟设备,而所使用的同传技巧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3.线上结合线下同传会议

为了兼顾人们面对面开会的需求、节约会议成本和会议时间的目的,线上结合线下的国际会议慢慢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重。这种方式灵活可控,可以节省大量的差旅和住宿成本,同时还可以节约参会人的旅行时间,深受会议组织者和与会者的欢迎。因此,线上结合线下也就成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同传模式,大多数中国发言人和观众在现场,少数处于中高风险地区的中国与会者和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与会者会在线上出现。这个时候,翻译既可以在线上,也可以在线下出现。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会场为现场会议,个别中外与会者和译员在线上实时连线。

(2)会场为现场会议,个别中外与会者在线上实时连线,译员在线下现场。

(3)会场为现场会议,个别中外发言人通过提前准备好的视频录像发到现场播放,译员在线上或线下进行翻译。

(4)会议现场为现场操作结合虚拟舞台,通过绿布等制作手段,制作出一种虚拟的会场感觉,所有与会人员和观众都在线上,但译员需要到现场与会议导演方沟通,共同完成会议议程。

(5)会议没有会场,所有会议议程已提前进行录像、排序和剪切,译员需到现场对所有的会议录象进行实时同传,将会议内容传递给线上的观众。

(四)译员应对技巧

新的同传模式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对译员也会提出新的要求,译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适应这些新的同传模式。

1.同传辅助设备的使用

有别于纯线下同传的同传设备,线上结合线下场景的同传设备既包含传统同传设备,还包括视频会议软件或App程序的同传功能,甚至有时候是两种操作的结合,译员在同传的同时,操作设备的精力可能要翻倍。这对译员熟悉操作设备和一心多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和搭档的合作

线上会议的搭档无外乎在身旁或在云端,在身旁时合作与线下无异,在云端时两名译员要提前商量好交替轮岗的方式。由于互相看不见对方,又不能通过语言提醒,而实时语音或电话提醒都会造成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以上方式都不推荐。

目前笔者个人尝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通过微信语音电话呼叫搭档准备更换译员,搭档不要接听电话,而是挂掉电话,挂掉的一瞬间,搭档即停止同传,译者随即开始同传,两人的时间差距不会超过一秒钟。这种操作可以避免滞后性,也不会让观众的听感出现杂音干扰,更不会对同传带来太大的分心,不会影响同传质量。

3.独自完成同传工作

有的线上会议时间较短,主办方会提出只用一名译员的要求。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译员要考虑一人如何独自完成同传工作。

4.适应从真实到虚拟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会议发言人和观众都在译员眼前,所有人的情绪和感情都可以通过眼睛看到。线上会议,特别是纯录像会议,观众远在云端,译员无法看到发言人实时的表情,也无法听到观众的掌声,情绪可能不会像在现场那样热烈。即使如此,译员也要保持饱满的热情,想象会议热烈的气氛,将会议的情绪翻译到位。

5.适应复杂的拍摄技术和虚拟舞台技术

由于有些会议出现了舞台绿布和虚拟舞台等拍摄技术,译员也要熟悉这些元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译员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翻译是会议的一部分。只有结合其他技术,翻译才能协助构成一部完整的会议。因此,译员要适应这种新变化,了解新变化对译员的要求,比如走位、音量和操作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的同传创新模式不可避免,译员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要求,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译员也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和新技巧,才能实现自我提高,追赶上时代的进步。只有这样,译员才能为线上或线下观众提供专业舒适的同传视听感受,给观众带来准确的信息,为对外交流事业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译员与会者口译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趣谈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