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的研究

2021-11-22 05:21张佳佳
现代英语 2021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高校学生交流

张佳佳

(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国际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09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输出中国文化、加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十分有必要。但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言输出能力较差,往往无法灵活使用恰当的英文单词或者句子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中国思想进行翻译表述。这不仅影响与国外人员的正常交流,同时制约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在该需求影响下,应适当提升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使其能够掌握更高的英语水平,助力中外的友好交流。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概述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常常发生在想要使用英文等其他语言来对中国文化相关知识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来对其真实的想法进行表达和阐述,或者由于翻译者对文化层面的认识不足,难以将中文的内涵使用其他语言表达出来,进而使国外人员无法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知识,阻碍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文化失语在高校中较为常见,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对比探究。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英语的使用和训练,英语口语能力逐渐退化,无法使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例如,中国高校学生在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时,中国学生往往无法对身边简单的中国化特点较为鲜明的事物进行描述。如简单对话中,询问早餐时,无法准确使用英语说明油条、煎饼果子和皮蛋瘦肉粥等中式食物。此类现象在餐馆等处屡见不鲜,在使用英语说明时往往简单说明内容或者制作方式,毫无美感可言,如在翻译油条时,往往使用“deep-fried dough sticks”油炸生面团棍状物来表示,翻译直白简单,好像没有问题,但却毫无中国文化美感,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一)忽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和语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在语言中如果缺乏文化的加成,将会使语言十分苍白无力。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缺乏使其在学习中呈现被动状态。缺乏中国文化基础,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交际和表达中,英语学习就变得枯燥无趣。在英语和中华文化知识均无法提升的状态下,文化失语成为普遍现象。此外,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文化自觉性,将中国文化进行专业化翻译的难度较大,学生缺乏主动性,并且缺少坚持的毅力,难以将传播中国文化作为毕生发展的事业。缺乏对中国文化主动输出,制约了中国文化向国际化发展,不利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导致文化失语现象的加重。

(二)考试制度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对于教育的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的重视度较高,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对得分技巧的学习,对于知识的了解和探究程度较低,从而不利于提高其学习的效果。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重成绩、轻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的考试合格率。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日常口语训练机会少,练习时间短,最终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对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重视度高,英语学习中重视考试技巧,忽视中外文化学习与欣赏。学生主要以学习语法、背诵单词为主要学习方式,忽视口语练习在英语学习中重要作用。枯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严重影响高校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效果,不利于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三)英语教学内容的影响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大多为国外的相关文化和知识,其中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面对中国文化时,无法以正确方式为中国文化提供恰如其分的翻译,学生自行翻译时准确率低,无法达到应用翻译标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消极性。部分高校对于英语的重视度较低,在学习时教师仅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粗浅的描述,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对中国文化认知与了解,同时难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果。此外,在对英语教材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融入效果较差,且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影响学生跨文化交流质量。

四、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措施

(一)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等词语在许多重要场合与会议上频频出现,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文化的信心,更是代表着对本国文化的肯定和坚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唯一历史没有发生断层和遗失的国家,文化和历史非常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只有保持文化自信情况下,才能够敢于和善于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推广和传播民族文化。因此,降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需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心,提高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与热爱,通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学生自发进行文化翻译与传播,促使中国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掌握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缓解文化失语的情况。

此外,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加强高校学生学习质量,应在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不断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观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与国外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在了解国外相关知识时,加深对中国本土文化认知,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样一来,高校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其文化自觉性,主动对中国文化进行学习和探究,积极对中国文化进行翻译,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

(二)优化考试制度

为降低中国文化失语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高校学生综合实力,应对我国英语考试相关制度进行调整。

一方面,应明确设立英语课程最终目标。我国开设外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沟通和交流,实现文化接触,通过学习英语,能够与其他英语国家进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但受到考试制度不良影响,在英语学习时过于重视标准化结果,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运用较为忽视,不利于高校学生长远发展。高校可通过调整考试项目权重来缓解考试制度的局限性,或新增口语测试项目方式改善考试单一化现状。传统期末英语考试中听力所占分数相对较少,在调整时,可以适当增加听力部分,同时加设英语口语考试部分,以考试方式来强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标准化考核管理,使学生提高口语学习的效率,从而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调整考试制度。目前英语考试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限制较大,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实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难以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进而影响中国文化输出与传播。高校应对内部英语考试进行调整,由于考试对于学生影响较大,可以根据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和传播等方面需求进行调整考试内容和评定方式。在考试压力影响下,督促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强化中国文化与英语学习融合与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同时优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再次发生。

(三)调整英语教学内容

首先,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教学教材对于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应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同时增加国外文化,以便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学习和对比,了解东西方文化不同之处,提高跨语言交流的内涵与质量。在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时,应优化英语描述和表达方式,为学生设立标准,使学生在后续面临介绍中国文化时,能够在学习内容基础上,不断提升表达效果。

其次,应注重对英语教学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与学习,组织相关的活动和比赛,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跨文化交流的联系,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讲解和推广,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方式,创建英语教学的新手段。如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高校学生可以与国外学生在平台中进行交流,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加强学习效果,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与了解,以恰当的方式对中国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国外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效果。

最后,教师应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英语实践训练量。教师可以将中国文化设为主题,组织实践性训练,学生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描述和表达,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效果。不同学生在进行交流时,灵活运用单词和语法,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想表达出来,加强学生对词句的掌握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不良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以及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视度不断增强,为降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中国文化能够顺利的传播与发展,达成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应对高校英语课程教育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创新教学策略等方式,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效果,使高校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了解,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促进跨文化交流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跨文化高校学生交流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如此交流,太暖!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交流平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