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珠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按单元内容进行了编排,每个单元都聚焦一项内容,但学习课时不固定。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根据知识点将一个单元分解成若干课时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数学是“冷冰冰”的感觉。
基于此,教师应在充分尊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数学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大单元设计,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有机结合,是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1]。
特征一:多样性。数学大单元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由学校延伸至家庭或者社会,如运动场、商店、游乐场等,学习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开展校外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网络查找资料等活动,并灵活调整学习时间。
特征二:关联性。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每个课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后紧密相连的。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特征三:生长性。数学大单元教学没有止步于课堂练习,而是借助课后延伸,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索实践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由四大领域组成,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布在教材的各个单元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把教材内容整合设计成大单元,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所谓常规性大单元,是指教材的单元内容按照“整体感知—课堂教学—拓展练习—复习巩固”的顺序进行编排。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节整体感知的数学课,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安排课时;再次,根据教材的课后练习及生活实际适当拓展练习内容;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梳理,全面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安排3 个课时,即认识克、认识千克、练习课。基于教材内容,笔者进行了大单元教学设计。首先,笔者让学生在周末完成预习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查一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生活中见过的秤;二是学一学,浏览课本85—87 页的内容,了解本单元的全部内容,标记或整理自己的收获、问题;三是做一做,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超市、菜市场,寻找“克”和“千克”的身影。其次,设计课堂整合学课,笔者在学生完成预习单的基础上,整合“克和千克”的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再次,设计练习拓展课,笔者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设计拓展练习。最后,设计复习梳理课,笔者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交流思维导图,并开展“1 千克”挑战赛。
所谓联通性大单元,是指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按照“前置交流—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节前置交流课,让学生根据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交流。接着,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探究课,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课堂资源。然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巩固练习课,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教学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拓展延伸课,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时,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联通性大单元,引导学生将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思考中。首先,笔者设计“圆的初步认识”课,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圆的特征、周长与面积,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其次,笔者设计“圆的实验探究”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再次,笔者设计“圆的练习”课,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最后,笔者设计“圆的拓展”课,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如围绕“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展开研究。
所谓专题性大单元,是指教材的单元内容按照“文化渗透—学习新知—体验实践—巩固练习”的顺序进行编排。首先,教师可以先设计一节文化渗透课,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文化、传统文化;其次,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习新知课,对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再次,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体验实践课,带领学生走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课;最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巩固练习课,指导学生结合实践体验的内容,分享感悟。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专题性大单元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从而更好地认识人民币。首先,笔者设计了“货币的初步认识”课,针对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货币的机会较少的情况,从货币的发展史、货币的用途、世界通用的货币及人民币的特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其次,笔者设计了“人民币的整合教学”课,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元、角、分的进率,模拟简单购物情景,使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兑换关系。再次,笔者设计了“小小商店实践体验”课,让学生在“小小商店”里模拟购物,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学习人民币的兑换。最后,笔者设计“活动分享”课,让学生分享“购物”活动的感悟,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结构性大单元是指教材的单元内容按照“建立模型—运用模型—拓展模型—梳理模型”的顺序进行编排。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模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运用。
例如,教学“巧用运算律”时,笔者结合教材特点设计了一个结构性大单元的模型课。首先,笔者设计一节建模课,让学生学会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灵活应用;其次,设计一节用模课,让学生学会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灵活运用;再次,设计一节拓模课,让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及除法的性质,并懂得灵活运用;最后,设计一节梳模课,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并懂得综合运用各种运算规律。设计结构性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运用结构化模型课探索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他们在多元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温度与厚度,从而使其尽情探索充满趣味的数学旅程,进而不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