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珠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翠绿小学,福建三明 365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要从具体的事例中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别或举例说明,学会描述数学对象的特征和由来,并将对象应用到新的情境当中[1]。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学习中主动探索,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最常见的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团队情境与信息情境,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际分析与应用。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小学数学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的有效途径。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生活化特点,帮助学生快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与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
以“小数的性质”为例,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和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既然去掉0 与不去掉0 大小不变,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去掉或者添上呢?基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从生活角度了解小数去掉0 和添上0 的含义。例如,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几张超市购物小票,通过信息化手段呈现在电子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小票中的小数是否去掉了0,并说一说为什么。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分屏功能将小票中的每个小数后加上多个0,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看出,如果数字后面多很多个0 就会导致小票的数字非常凌乱,给对账工作带来不便。由此,学生便能更透彻地理解了小数的性质。总之,生活化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掌握数学知识,能够拉近其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抓住核心知识,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安排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出现无效问题。
以“多边形面积”为例,公式推导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一般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过分强调长方形面积公式,导致学生未能对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引起重视。因此,在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异同点?梯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异同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异同点?据此,学生便能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找到公式的相同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从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快速找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组合图形面积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4]。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对数学教学进度的把握,有助于实现深度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问题情境的优势,采取有效的问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创设团队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团队中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习效率[5]。
以“字母表示数”为例,教材中展示小红和小红爸爸的年龄差距——“我比小红大30 岁”的条件,然后用图标罗列了一些具体的式子和对应的关系,包括小红年龄为1、2、3…时,小红爸爸的年龄依次是1+30=31、2+30=32、3+30=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时将用字母表示数的逻辑融入其中,如鼓励学生用式子表示任何一年小红爸爸的年龄。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很快就得出a+30 的式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a,是否可以用其他字母代替,是否只能用特定的字母表示数。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打破了字母只能是a的固有思维,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总之,创设团队情境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走出思维误区,提高了学习能力。
中高年级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构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信息化情境可以实现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帮助学生快速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直观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快速理解知识,降低学习难度[6]。
以“圆的面积”为例,圆面积公式S=πr2容易记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但是,学生往往不理解其推导过程,容易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7]。因此,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导。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圆分成若干份并进行拼接,在拼接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随着圆被4 等分、8 等分、16 等分……其中,每一份更像由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由此,学生便能基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引出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关系,从而得出S=πr2的公式。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展示动态的图形,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形式,在降低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8]。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团队化情境和信息化等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