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香,黄 勇,惠 洁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4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次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深入贯彻落实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的新时期。
为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随后,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陆续推出,和早些时候提出的新工科一起,并称“四新”建设。“四新”建设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9年是我国“新文科”建设启动之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倡导高校教育“四新”理念,实现覆盖高等教育全域的“质量中国”目标。2020年11月,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题报告,并由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2]。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层面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举措,目的是推动文科专业创新改革,旨在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科人才,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人才保障。故新文科建设必然对有关各学科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文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值得期待[3]。
“新文科”指的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文科”建设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4]。
此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外语教学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迎来了创新与改革的新机遇。在此条件下,高校外语教师能力的提升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建设提供新机遇,有学者在高校外语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战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5-6]。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也给外语教师带来了新挑战。“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也包括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师对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如何参与大学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如何推进外语教学创新,如何满足新文科建设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大学外语课程改革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且解决这些问题也对大学英语老师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7]。
长期以来,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为主,教师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师来说能够有效掌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能够得到保证。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已有外语基础知识和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西安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存在差异,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自2019年新文科建设启动以来,通过西安理工大学外语教学实践,工科高校的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工科高校资源,从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生群体的联系、与单位组织的关系三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分别对应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和团队建设三个维度。其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能力提升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与学生良好互动,切实做到“教学相长”是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参加团队建设得到组织和其他教师的帮助是教师能力提升的保障。
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工科高校外语教师能力提升的基础。工科高校的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外语专业,工科基础薄弱,在工科高校任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1.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除外语专业理论知识外,工科高校外语教师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理论知识学习还包含教育领域推出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及思想政治和时政知识。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国内来看,社会形势稳定,发展势头良好;从国际来看,国际局势错综复杂。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多,中西方文化交融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内的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发展。《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我国高校文科教育指明了方向,从事文科教育的教师应充分学习了解该宣言。此外,外语教师还要关注业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作了两处调整:一处是将“人文教育”改为“通识教育”;另一处是完善了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描述。将“人文教育”改为“通识教育”的调整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建设将发生改变;而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描述既保留原有的“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又补充了新内容“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8]。也正因为英语课程有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将文化的相关教育引入到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学课堂。可见,只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大学外语教师的站位才能高起来,格局才能大起来,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提起来。
2.课堂创新,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学习
工科高等院校与科学技术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教师接触比较新的技术,了解比较前沿的信息。工科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学习。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走进了智能化时代,教育也随之进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新阶段,智慧课堂应运而生。显然,原有的多媒体教学、QQ、WeChat等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作为文科出身的工科高校英语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处理、互联网平台等现代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同时,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也可以加大手机英语APP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新的技术和媒介在外语教改中的应用力度[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也在快速发展。外语教师要学会使用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兴的教、学、评、测、研一站式混合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如雨课堂、智慧树、U校园,批改网等,来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同时,外语教师要加强探索学习和实践新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来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开展生动的教学活动,建设流动课堂,不断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育渠道的多样性与有效性。西安理工大学的外语教学实践表明,工科高校的外语教师采用“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
3.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外语课堂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世界的格局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外语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工具,可以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作为切入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外语教学课堂。大学英语的通识性和人文性课程定位也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沃土。《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教育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外语教学的创新发展,要牢牢把握学生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从课堂的点滴做起,既讲授语言知识,又润物细无声地结合教材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课本着手,实施课程思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材联系、和课堂教学、和学生价值观联系,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树立较高道德水准、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接班人[4]。例如在《英美文学赏析》课程中讲到了爱尔兰作家Yeats的《When You Are Old》,利用跨文化交际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读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和《虞美人枕上》等作品,利用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用革命家的爱情观打动学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讲到美国作家Fitzgerald的小说《The Great Gatsby》时,针对小说中涉及到的纸醉金迷的美国梦的破灭,及时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对比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梦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比较自然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外语课堂中。
4.拓宽视野,加强交叉学科学习
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提供营养、新内容、新思想、新帮助[9]。当今教育界提倡的全面发展人才教育意味着过去文科生单纯学文,理科生单纯学理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跨学科学习是目前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出路,学生也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全面发展。这对教师而言既是一个发展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工科高校的外语教师利用工科高校的资源,开展“英语+辅助课”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辅助课程的内容可以是专业课基本知识,也可以是典籍入门、旅游、音乐等兴趣爱好。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一方面,教师知识面得到拓展,在课堂上讲到相关知识时可以更加灵活,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为“教学相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英语+计算机”模式中,英语教师和伴随网络长大的大学生可以产生更多的共鸣,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教育效果会更好,育人质量会更高。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做到“教学相长”。为促进工科高等高校外语教师能力的提升,外语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重构。
1.学情分析
外语教学首先应做好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分析[10]。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课前需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在教学过程容易忽略学生学情分析。另外,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从教师的认知能力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需要准确判断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顺利实施外语教学的保证。
2.课程重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科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课程重构:一是重构外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维课程重构,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文化英语、自然英语、生活英语、社会英语等;一是外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立体课程重构。以西安理工大学外语教学为例,学生在大学的第二个学期可以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到大学第四个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国家的四、六级外语考试。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没有考级的压力后会逐渐失去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为此,基于学情分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重构了英语课程体系,在第四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增设了《英美文学经典赏析》《中西方文化比较》《中西语言文化与翻译》《英语演讲与思辨》等多维度的新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需要外语教师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外语教师来说,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更多地参与课程重构过程。此外,通过这些后续课程的开设,外语教师可以以课堂为阵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工科高校英语教师能力的提升还需要组织的力量和同行的帮助。参与团队建设是教师融入组织得到同事具体帮助的有效途径。
1.教学团队建设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学团队建设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设形式更多样,建设内容也更加丰富:既可以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做好本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梯队建设、教材建设,还可以参与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对于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师来说,参与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除了能够得到其他专业教师的帮助外,还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交叉学科学习,通过教学团队的研讨和交流,提升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西安理工大学的实践来看,外语教师参加双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途径。
2.科研团队建设
工科高校的外语教师在参与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应立足于本专业的科研团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通过参加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参加科研团队建设。此外,新文科建设对工科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科高校外语教师可以依托工科高校的资源优势,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可以走出校园参与公司、企业及外语出版业等与外语相关的研究与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刚刚起步,大学英语教师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满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不同层面来提升自身能力。基于西安理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从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及个人与单位组织关系三个方面对工科高校外语教师的能力提升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这三个方面对于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师的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工科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工科高等学校的资源,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通过参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参与本专业的科研团队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师服务社会提供保障。需要指出的是新文科建设刚刚起步,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