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宏 许明晶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持和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交通、电力、网络等设施都对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刺激作用,不断发展完善的交通运输道路可以带动国家GDP的不断增长。我国在轨道施工技术方面,曾拿下数个“世界第一”,实力备受各国认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跨国合作逐渐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的基建相关企业也收到了大量来自国外的施工订单。基于此,深入研究分析轨道施工类文本的特点及其翻译,可以帮助客户提高达成商业合作的成功率,也更便于施工人员的理解和对施工方案的贯彻实施,更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
轨道施工类文本是信息阐述型文本,重在表述准确、传词达意,不注重形式,因此表述较为直白,没有文学作品那种感性思维,其语言客观规范、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措辞严谨、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专业性强。其目的是准确传达信息,易于读者理解。轨道施工类文本在修辞上也很少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这样的文本和翻译目的很符合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注重语义对等而非形式上的一致”(Catford,1965)的翻译理念。
轨道施工项目内容涵盖大量铁路施工类专业术语及缩略词,其中一些术语属于中文原创术语,有一些在英语中存在类似但不完全对等的术语,因此这类翻译对译员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网络检索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此类相关的英文文本在用词方面多为名词化结构,句法上多为被动语态和复杂长句,主语多为非人称主语,与中文多动词、多短句、多主动的语言习惯大相径庭,需要译员谨慎处理。
1958年,加拿大语言学家J.Darbelnet与J.P.Vinay首次提出“转换”的概念,意为翻译时改变原文某些单词的词性,但译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没有发生改变(J.P.Vinay&J.Darbelnet,1995)。之后,俄裔美国语言学家R.Jakobson也在«论翻译的语言学视角»(1959)一书中探讨了关于翻译中意义转换的处理问题,“转换”这一概念在翻译及语言学领域都引起了重视。1965年,英国翻译理论学家J.C.Catford在前人对于“转换”这一概念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文本等值”与“形式对应”两个概念,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中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卡特福德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翻译过程中为了传达原文内容而发生的各种转换现象进行了提炼、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分为层次转换及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以分为单位转换、类别转换、结构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四个部分。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语法功能也有很大区别。汉语在表达时,单独看某一单词无法确定其时态、语态和词性,没有固定且明显的语法功能,其时态、语态、语气通常暗含于句子表述和语境之中;英语的时态、语态、语气大多可以通过单词词形来判断,其语法功能更为明显,比如动词的过去式、一般现在时、将来时都有其固定的形式及用法,名词单复数也会有固定的单词形式。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为了信息传达得更为准确、清晰,往往需要对汉语中时态、语态、语气这些隐藏信息进行解读并外显处理,这就涉及语法层次和词汇层次上的转换问题。在涉及施工任务安排时,汉语中“施工任务顺序安排”意为“多项任务的施工顺序安排”,虽然原文中没有明确出现“多项”“多个”之类的字眼,但含义十分明显——如果只有一项任务,就不可能存在施工顺序问题——因此在译成英语时,应注意名词用复数“division of construction tasks”来将这一点体现出来,以免造成内容传达的错误。
范畴转换通常发生在同一个语言层次的偏离形式的转换,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
1.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主要指语言结构在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汉译英的最大难点往往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方注重意合、整体性,多以自身为出发点,多用主动语态来进行表述,语言结构在形式上较为零散,多为短句;而西方重视逻辑推理和实证经验,重形合,多用被动句使表述更为客观,结构上多用从句及修饰语使其表述完整。在进行汉译英时,需要译者对源语进行整体分析,找出主要内容,并在必要时运用被动语态,使得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如“在即有铁路新建A1车站,近期新建到发线2条,远期预留2条”,源语中没有使用到第一人称,但仍保留了主动语态。在翻译成英语时,为了保证语言的客观性和与源语的文本等值,译语也可以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改用被动句“A1 station will be newly built on the existing railway.2 arrival-departure tracks will be newly built,with 2 reserved lines planned”。译文更符合英语母语者思维习惯。
2.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即词性转换,由于中西方思维习惯和语言体系的不同,有时源语中某一单词无法在译语中用同一词性的单词来表述,则可以通过词性转换的方式来辅助翻译。英语多名词化结构,是典型的以动词为核心的、多使用抽象动作名词化所形成的抽象名词的静态语言(叶子南,2007),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其大多数的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几乎都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状态或者动作;而汉语更为动态,同一个句子中使用多个动词进行描述,这些动词无法用其他词类替换,十分依赖动词来传达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将汉语中的动词进行类别转换,转换为名词、介词、形容词等,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自然。如“正式施工时……”,“施工”一词在源语中是动词,但是在翻译时为了确保原文内容的准确性,转换译为“during formal construction”,既保证了文本的等值,又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3.单位转换
现代英语的语言结构分为:词素、词、短语、从句和句子。单位转换即在将源语译为译语时,将源语某一单位级别的内容译为另一个单位级别的内容,比如,将英语“unfortunately”这种单独的一个单词翻译为“不幸的是”,转换成短语单位级别,实现了内容上的对等。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各个单位来达到语义上的对等。如“新建混凝土拌和站一座。混凝土拌和站生产能力50m3/h,负责全线混凝土供应”。汉语的简短句式可以利用英语的从句整合成一个长句子,译为“build a new concrete mixing plant with production capacity of 50 m3/h to supply concrete for the whole line of the Project”,将原来的短句转换成短语形式,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可以清晰传达原文信息。
4.内部体系转换
内部体系转换是指在源语和译语形式上大致相似时,为了确保内容信息的准确性,在译语体系中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如在建设输油路线时,用到“卸油鹤管”。英语中对于同类型的管道多称为“crane tube”“loading arm”或者“crane pipe”,因此在翻译时,为了确保文本的对应等值,运用内部体系转换理论将其译为“oil uploading crane pipes”。虽然源语生动形象的“鹤”字并没有翻译出来,但译语读者却能根据译语术语最快地找到此类工具,达到翻译目的。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习俗上的迥异和语言体系上的差异,“转换”这一现象几乎不可避免。因此,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文章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对轨道施工类文本的汉英翻译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卡式翻译转换理论只适用于句子层级及以下层级的分析,无法从语篇角度进行整体分析。但对于轨道施工类这种信息含量大且琐碎的文本来说,却恰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