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妤 陈剑 闵西鸿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指出应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是思政课。在外语教育理念下,对«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易出现混淆,且容易把外语教学等同于外语教育。针对外语教学这一概念,Widowson(1990)认为外语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对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和教师提高讲授能力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看,知识的传授及教学技能的传授成为外语教学的关注点。而外语教育除关注学生外语技能知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关注其社会文化功能等宏观的问题”(蔡永良 2013)。王文斌(2018)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把外语教育定义为“借助对外语基本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这一途径而使学生获取精神、素养、思维和行为的熏染”。从以上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想要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其外语综合素质。
因此,在外语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外语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健全人格、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从这一点来看,这与当前所推行的“课程思政”的要求高度契合。二者的契合不仅显示了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转轨的必要性,而且也表明了注重“外语教育”就是“隐形”思政的一种体现。在外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传授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突出其“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学会做人、做事。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外语课程,课程普及面较广,思政责任也比较重大。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各高校虽然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仅靠专职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的话,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政教育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冀淑辛2012)。另一方面,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因其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繁杂,使得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难以加深。同时,在很多情况下,专业课教师很容易把“思政”教育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相结合,逐步形成一股“隐形”的力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来看,在2017年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中,人文性强调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凸显«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同时,在该指南中,反复提及了“思想性”,思想性的落脚点到底是什么也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理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的落脚点也变得明晰,即把“思政”元素逐步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的凸显与提升正是外语教育中“教育”二字的集中体现。在外语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其课程的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作用。
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看,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为教材,教材的主题虽然比较丰富,但要使教材“活化”,需要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对教材进行加工。一方面,如教师长期按照教材所给的篇目进行教学,不进行任何加工,学生很容易形成惯性的知识接受者,并逐步形成一种思维,即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另外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我国高校现阶段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上英美文化语篇为主导,文化对比语篇收录不足,汉语文化几近失语,多元文化差异比较缺失,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刘艳青2019)。由此看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丰富,教材有待加工与“活化”。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助于丰富教学的内容,活化教材。
同时,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易形成“从教材中的课文整体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及其传递的主要信息”(文秋芳2015)。其教学环节主要是服务于课文及课后的练习讲解,学生易形成惰性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教师为主导”的局面。在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学生也将成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截至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从其实践与研究的成果上看,在外语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现实性较强。
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属于公共课程,教学对象涉及面广,同样有育人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在外语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有其可行性。李平(2018)等研究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强,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传道效应强”。卢军坪在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适合“课程思政”教学,其课程的功能与“课程思政”功能一致,大学英语课程对“课程思政”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课程思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在逐渐增多,研究者也逐步探索出一系列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刘晓阳(2018)在分析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的现状后,提出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中国文化素养、完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梅强(2018)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补充语言教学素材。沈轶(2019)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自身政治素养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英语教学。以上路径的提出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多所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避免走弯路。
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轨,实现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是新时代对外语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只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远远不够。在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健全人格、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显得尤为必要,最终在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让“世界走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