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玲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第一中学 安徽 黄山 242700)
现代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优势,紧扣课堂教学目标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微课、网课等形式的信息化优势,将知识点导入教学中,从而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
当人类迈入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后,信息的传播形式与速度发展了质的飞跃,信息的传递也不再是一纸书信的精神寄托,更不是电话式的语音传输,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智能机器人、微视频、大数据这些高科技信息化产物已经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其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更是要紧跟时代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将高中语文的线下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才是教育的新出路,才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教学效率,推动教育教学的超前发展。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高效率是信息化的主要目的。信息时代的高中语文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化挑战,抛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将历来被人所诟病的少、费、差、慢的语文学科转变为新、奇、强、快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穷则思变的形势需要。信息化的技术日益成熟作为教学必备的工具进入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图片、音效、视频、网络平台等诸多形式去丰富语文教学,为之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极大地调动并提高,达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促进学校改革、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让学生脱离封闭的校园学习状态,信息化的教学需求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校教育模式,终身学习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语文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语文教学资源信息化不足。现在城市中小学校信息硬件资源配置已较为完善,社会教育资源、网络教学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在信息整合,使之成为高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不多。而农村学校,无论软硬件都还是薄弱的。
2.2 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当前,信息化辅助教学时多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为主,学生已经习惯并厌倦了这种单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这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活化。
2.3 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语文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教学时,很多都是将书本上的语文知识和内容照抄照搬到电脑上或者多媒体课件当中,缺乏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2.4 没有更好地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教师在语文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1]
3.1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在以往的旧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教学主导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主宰着教学的进度方向和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比如教师进行文章的朗读讲解,教师在教学的末尾进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就仅仅是一个被灌输的器皿,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师生间基本没有互动的环节,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少之又少,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的兴致缺失,学习枯燥,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能力更是无稽之谈。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例如:在学习课文《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将北国的各种美景图片资料以多媒体形式播放出来,进而学习相关的诗句,融情于景,融景于文,学生在景文的交织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进而用“北国风光”为主题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根据诗文描绘结合自身感悟搜索网络相关信息和资料背景。再次播放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微视频,对学生的思想和教材深化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一节诗文朗诵大赛,教师作为裁判进行建议和指导。这种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化技能。[2]
3.2 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的部分实际问题。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师生课堂行为模式的变化,不同的教学活动行为模式也必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也是对新的师生课堂行为模式的建构研究。在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串联必修课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可以把高中语文必修课内容中的知识性内容前置、探究性内容后置,使课堂呈现模式多样化,更加开放,师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更加高效,更能围绕选修课程本身的特点展开。比如:课前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对知识性的内容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进行讲解,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将教学过程前移,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又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自主探究课程内容,利用网络讨论版进行深入讨论,主动进行课堂学习的内容延伸扩展,从而有效优化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3.3 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兴趣的培养,往往将这个目标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可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该项工作往往停留在“空洞说教”层面,不仅手段过于单一,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方面,也比较老套,未能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教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由于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等,学生未能积累相应的语文知识,也未能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教师能够将相应的语文课外知识渗透到信息化课堂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不仅如此,对于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包含的语文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有限,可是文本涉及了大量的信息,不少信息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有的信息还能够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开拓思路等,在根本上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核心素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积极建设信息化环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本中,有些知识点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找,学生可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学生自己应用资料,全面分析资料,有助于让学生成为研究型的学习者,为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比如:教师在教学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内容时,可以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往往看世界的目光也是比较狭窄的。教师可以在网上查询一些比较有特点和特色的地方,家乡的前后不同时期情景状况,利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小学生的课堂氛围得到提升。[3]
3.4 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阅读媒介种类也在不断更新,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各种学习机已成为学生普遍的学习工具;在线阅读软件频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有些资源是免费阅读;各种音频、视频、网页等多媒体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综合、立体的信息化语文学习资源。有这样丰富的资源,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一些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安排到课前或课后,让学生基于这些媒体资源自主地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开放,让学生通过阅读媒体参与到社群中来,使学习更加个性化。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时,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到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教学的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品质。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会慢慢地定型,并且会形成自己独有的固定思维方式,所以就需要语文教师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例如:《登泰山记》一课,语文教师可以制作课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泰山,对其有形象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让学生们相互交流掌握课本知识点,通过课件上泰山微视频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感受泰山的不同表现特点,提升学生们的观察兴趣。[4]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对信息化高中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敢问敢想,能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并掌握所学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高中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