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林 徐晗天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和具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上比普通教育、中高职业教育更具有天然优势。除了师资课程教育之外,多年沉淀形成的校训文化对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校训文化的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总结凝练出新时代校训精神应有内核,并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强校训文化建设的途径,从而为提高校训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校训;文化
[作者简介]万有林(1962- ),男,江苏六合人,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徐晗天(1995- ),男,江苏靖江人,江苏警官学院,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京 21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压力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SZC-01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41-05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2月,國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15所院校由“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格为本科院校。2020年6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6所试点本科职业院校更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夯实了人才基础,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新的职业道路,同时也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校训的量化研究与文化考察
本文主要通过访问21所试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官方网站、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校长毕业典礼讲话等渠道和方式,对校训文本及其解读的有关文献进行采集,除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校训仍在提炼外,对其余20所院校校训通过字频、词频进行分析,基于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近代高校与现代高校、中小学与大学3个层次类别,对校训进行特征研究。
1.在内容形式上,重点突出、统一工整。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名片,强调院校的个性。个性越强,辨识度越高,越能凝聚校园文化的精气神,体现每个院校的与众不同。经统计,20所院校中的18所院校校训均采取工整的对仗形式,两组四字词语有11所,四组两字词语有4所,两组三字词语、三组两字词语、一组四字词语各有1所。这种整齐划一的校训文学性强、内涵丰富,但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领作用较弱。形式上特点鲜明的校训有2个: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的“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品德”采取“344”的结构表达递进的含义,有明显的强调作用;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以3个口语化的短句“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来表达校训,同时附加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人文精神、奋斗精神、尚学精神等五个方面的解读,在形式上别具一格。
2.在文化逻辑上,传承性强、重合度高。通过对20所院校校训字频、词频进行分析,发现校训主要包含的文化特质有“学以致用”“道德”“创新”“为学”“立志”“奉献”等。其中,包含“学以致用”文化校训的院校有11所,校训代表关键词为脚踏实地、求实、务实、躬行、笃行、重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做学合一等;包含“道德”文化校训的院校有9所,校训代表关键词为聚德智、厚德、明德、弘德等;包含“创新”文化校训的院校有7所,校训代表关键词为创新、维新、日新等;包含“为学”文化校训的院校有7所,校训代表关键词为勤奋、博学、厚学、科学、知识管理等;包含“立志”文化校训的院校有3所,校训代表关键词为放眼未来、志存高远、励志等。
笔者同时选取了多所国外名校校训,与20所院校校训的文化逻辑进行对比分析。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是“真理”(Veritas),来自1640年前后的《哈佛辩论文集》,最早出自古希腊名言;英国剑桥大学校训是“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最早出自拉丁文古籍;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校训是“科学是对真理的清楚认识和心灵的启示”,出自俄国古谚。20所院校校训普遍取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选用的词汇都能在传统文化经典中找到出处,如“学以致用”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厚德”出自《周易·坤》,“创新”出自《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博学”出自《礼记·中庸》,“立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余词汇或其近义词在《论语》《周易》《中庸》《礼记》《大学》等著作中均有出现。这充分说明20所院校校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3.在价值理念上,内涵深广、个性较弱。校训的价值理念与建校办学的整体目标应是一致的,能够体现大学所追求的恒久而独特的主题。20所院校校训大多数用词宏大简练、内涵足够宽广,同时也导致个性不够明显、特色不够突出,有同质化倾向。其中,只有2所院校将自身办学实际融入校训文化,如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训中的“中西合璧”体现了立足中国传统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征,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校训中的“尚美”体现了高层次应用型设计师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之下,上海国际会计学院校训“不做假账”、海南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北京林业大学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等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辨识度更高,尤其是上海国际会计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校训的职业性也更明显。
4.在实践发展上,稳定性强、发展性弱。20所院校在建校史上均未对校训进行修改,少数院校通过附加说明等方式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扩充,大多数未进行额外的说明和解读,整体稳定性较强、发展性较弱,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相比之下,北京师范大学在最初奠基时以“诚实、勇敢、勤勉、亲爱”为校训。1923年,提出“以身作则”的校训,强调师道对社会文化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1997年,将校训改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概括了对全校师生的期望和要求,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三个不同时期选用不同的校训,充分体现出每个阶段社会与大学的发展水平。
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校训文化进行横向比对和纵向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四类问题。
1.办学层次贴合度不高。校训文化作为长期以来的办学育人精神凝聚,根据升格要求及时更新是应有之义。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充实和丰富校训文化的内涵,对校训进行修改或阐释,以真正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从大多数学校来看,校训文化与升格后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求匹配度不高,大多数以“职业教育”为立足点,不能准确体现“本科层次”高水平办学的要求,无法体现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职业学校的区别。主要原因在于校训作为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的高度概括具有稳定性,一经确定在较长时间内一般保持不变,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新鲜事物”,新晋院校在适应现代职业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方面存在滞后,大部分仍沿用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经验,校训文化自然也无法贴合更高办学层次的要求。
2.自身特点彰显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校训对内具有凝练大学精神、引领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功能;对外具有“名片”效用。多数院校校训形式高度统一,在句型、句式、结构、字数、词语排序上相似,普遍取材于优秀传统文化,有不少词句重复的现象。整齐划一的口号式校训居多,能够体现自身特色、与众不同的校训较少。使用优秀传统文化词句组合成的校训认同度较高、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被师生和社会接受,且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不变,因此,大多数院校选择这种方式表达校训,以牺牲个性的代价满足共性的需求。同时,部分院校本身未形成鲜明的办学长项或品牌,定位不明确,无法在校训中准确体现自身特色。
3.校训宣传不够到位。在对校训文化进行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院校官网主页显眼位置展示校训的寥寥无几,大多数院校的校训发布在学校简介、学校文化等二级目录中,个别院校甚至在官網未发布校训,存在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校训的情况,导致校训在发挥引领作用、提高知晓度传播力等方面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对校训文化在引领大学改革发展、凝聚师生创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存在急功近利的趋向,以至于校训成为摆设,相关宣传也偏离了校训精神。
4.文化体系不够健全。多数院校校训文化只包含一句校训,表现力和丰富度较弱,缺乏对校训内容的阐述和发散,由点及面的校训文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主要原因在于为了保持校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在办学之初制定校训后,后来的院校领导集体基本不会对其进行补充、修改,更不会去建立健全校训文化体系。而最初制定的校训限于制定者的认知和时代大环境,必然无法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
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加强校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21所高职院校进入本科层次,标志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高职院校陆续“升本”。已经“升本”和即将“升本”院校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校训文化进行优化提升。
1.充分体现办学层次的更高要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大学最基本的四大职能。要发挥好校训的功能,落实好校训的精神,就必须在校训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校训贯彻到学校实施四大基本职能的过程中,落实到日常教学运转的各个环节中,让师生对校训的文化底蕴心领神会,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首先,对校训的修改或阐释要突出加强党的领导,将其作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的根基,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遵循,将校训文化及其解读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高度适切的校训文化引领全校师生和社会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基础夯实、整体优化,在更高起点办出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其次,作为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职业性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特质,是其存续合理性的根本,需要在校训中彰显。因此,在校训文化的解释建构上,要强化对职业院校“职业性”的认识,重视积累和沉淀产教融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交互渗透的职业教育文化。最后,校训要体现本校特色的同时,还应有时代元素和国际化视野,彰显职业本性,不仅要处理好与普通一般高等院校的区别,还要避免院校之间的同质化。
2.挖掘展示院校内在特质品牌。校训解读必须蕴含和彰显院校自身特质,谨防陷入“升本”式运动旋涡,一味追求“全面”发展而逐渐被普通本科教育“同化”,甚至丧失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色。因此,在凝练校训时,一方面,要注意院校之间的差异性空间,坚持走特色化发展的内涵式道路,不断通过内部建设凝练办学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院校声誉和竞争力。不少职业院校在发展之初就有明确的行业特色定位,如艺术、计算机技术、外语、汽车等,但也有很多职业院校专业多而全却少有精品。职业院校应从办学历史、定位等方面充分挖掘内在特质和打造品牌,以校训的形式固定下来、继承发展,以文化为纽带,突出职业性,在校企之间开展文化层面的融通,构建独具特色、更有生命力的品牌文化,究其实质正是校训文化精髓物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要用特色化的校训或其解读引领院校特色化发展,强化师生对院校特色的认同和支持,推动形成学科专业一精多强、齐头并进的职业教育发展局面。
3.大力开展校训文化宣传阐释。校训是高度凝练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要把校训文化转化为师生的认知和行动,加强校训文化的内涵外延和物化识别建设。真正深刻有意义的校训应该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中去,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植根于大学人心中的校训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
首先,不斷强化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建设,大力开展校训文化的宣传和阐释工作。利用官方网站、宣传栏、宣传册、海报、横幅、显示屏等传统媒体,以及制作校训石等景观小品营造校园校训文化氛围;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提高校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录取和毕业通知书、纪念品、文创用品等实物显眼位置刻印校训,增强校训文化曝光度,提高校训文化的宣传质效。其次,结合时代发展新特点,对校训文化进行发展性和研究性阐释。开展校训文化宣讲活动,让师生不仅知晓校训,更理解内涵,达到耳濡目染、入脑入心的效果。最后,注意校训文化宣传的仪式感和代入感。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史和校训文化教育已经成为该校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经典必修项目;学校领导和教学名师在各种场合宣传讲述学校传统,在学校传统中必然渗透着学校校训“敬业乐群”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以校训文化为载体,持续开展校训系列教育活动、组织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知行统一中笃行校训,提升校训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和感染力。
4.健全完善校训文化架构体系。要把校训文化架构体系建设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部分,在“升本”这一重要契机健全完善。
首先,健全校训文化内容体系,形成以校训本身为龙头,校风、教风、学风等配套内容相辅相成的完整架构,充分体现本科层次办学要求,提高校训文化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贴合度。其次,健全校训文化制度架构,建立以校训为轴心的文化制度体系,将校训所倡导的办学精神以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强化校训导向功能和引领作用。再次,把校训的精神实质具体化、制度化,并贯彻到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中。中国高校并非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并非不了解大学文件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还是缺乏相关的制度来保障执行这样的理念的内化。因此,对于违反制度的人要予以告诫和惩处,对于践行制度的人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把以制度管人、管事的优点运用到传播和实践校训文化上来,强化校训践行的执行力。最后,健全校训文化发展机制,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完善、更新校训文化内涵。优秀的校训具备强大的向心力与感召力,是师生共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能够引导学校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然而校训精神的产生通常受到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特征的约束,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化调整校训内涵,推动校训文化形成长期的良性发展态势,保证与时代要求不脱节,与社会发展不脱钩,与国家大政方针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职教体系现代化。因此,探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推进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关键之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举办的本科教育,对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校训文化应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充分发挥明确方向、打造品牌、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真正引领推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雷,金祥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12):68+72.
[2]谭绍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欠东风”[J].江苏教育,2020(12):1.
[3]丁晨,闫玮.本科职业教育建设的时代诉求、现实困境与适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9):13-19.
[4]方桐清.高职院校校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136-140.
[5]蒋林娟.我国高校校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2):116-120.
[6]侯怀银,周涛.谈大学校训的特征和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74-75.
[7]王善科.高等院校校训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及践行路径探析——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8(19):73-76.
[8]丁晨,闫玮.本科职业教育建设的时代诉求、现实困境与适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9):13-19.
[9]魏景荣.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校训文化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5(17):110-111.
[10]段彩屏,戴阿玲.高职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