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

2021-11-17 13:26梁龙凤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推动农村教育体制创新,更能将其培育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加速乡村振兴步伐,推动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文章阐述了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并从制度保障、技术技能、产业发展、教育配套和区域协同五个方面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以期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发展;机理;现实路径

[作者简介]梁龙凤(1979- ),女,黎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贵州  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贵州省教育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GH009)和2021年贵州省理论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LCLH20214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51-07

一、引言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颁布,党和国家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其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教育自身的需要,也是顺应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和应对国际技术竞争的重要“抓手”。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担,需要不断适应我国教育环境和经济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的新发展阶段,作为农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农村职业教育必能激发农村经济更大活力。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领域,有利于形成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下的农村教育、经济、社会各项体制机制的联合发展;二是作为农村地区教育跨度性最大和覆盖面较广的教育模式,是教育融入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典范。

农村职业教育是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建设服务的教育。在教育领域上,农村职业教育涉及“三农”领域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对农村人口变迁、经营管理、技术环境、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影响。从教育对象上,农村职业教育是针对农村地区人口和城市能为农村服务的转移人口的教育,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别相对传统教育面扩大,且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农村社会经济服务的要求。从教育服务经济发展上,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农村人才振兴、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支撑,农村职业教育可利用广阔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产业对接发挥外溢效应。同时,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不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独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各项要求落实,能为现代化农村教育建设提供保障。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区域的产学研融合还较为薄弱,但多年来在农村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提升、产业布局改变、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努力,为教育融入现代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极化和扩散作用机理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提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联动路径。

二、农村职业教育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内在机理

我国40多年农村经济改革的空间格局,是由农业农村产业及产业群作为增长极不断推动所形成的,这一变迁符合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关于资金、技术、人力、设备等相关发展的论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依靠产业及产业群的增长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党和国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发达无疑将成为引领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特殊极。农村产业兴旺将与农村人口布局、经济规模和产业集聚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点、线、网络和域面相关表述,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具备农村教育机制体制优势和政策红利的增长极,将产生多方面效应: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科教新农”模式和“知识+技能”培养方式,降低了人才、资金、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等要素的进出成本,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要素流动,提高生产效率,强化资源有效利用。二是“涉农”技术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农村产品成本降低,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集聚。三是农村产业兴旺不只依靠农村市场,现代化城市也是巨大潜在市场,随着产业体系重构、结构优化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新产业体系、新发展态势的规模效应和经济集聚的形成。作为增长极的农村职业教育,在不断改革调整中发挥自身优势,在极化和扩散作用下,产业群及产业集群的多轴联动效应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极化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的极化作用在于:一是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生产力提高,农村产业成本降低,规模效应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竞争力增强,形成新的规模再扩大效应,职业教育增长极增强。二是引发农村聚集經济,能够引起资金、技术、信息大规模集聚,不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加工业、商业、金融业、手工业和科技业迅速发展,不同行业、产业集聚并相继推动各行各业间的合作与融合,区域产业链重构,农村区域竞争力增强。

随着农村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加深,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在农村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极化空间范围上也更加多样和广泛。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极化方式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并存:一是通过受教育,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农村产业及产业群直接向农村职业教育极化;二是传统层级式极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地区产业及产业群向城市极化,城市产业群再向农村职业教育极化,极化逐级递进;三是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资源和体制机制优势,城市市场中各种产业不断向农村职业教育极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扩散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又一核心,通过“产业波及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新兴增长极,在政策支撑、技术能力培养下将产生以下作用。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人才、技术、资金支持和自身资源扩大,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进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在某一核心产品、特色产业的技术提升能改进和带动区域产业、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这一产业向中心地带、大城市转移,进而促进相关产业转移,形成“外溢”效应。第三,国家全面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职业教育、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干预农村人力资本引发产业极化,增加强化作用的扩散,减少过程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村与其他区域相互联动,推进地区间协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扩散上也与极化方式相近。一是技术提升后农村职业教育呈现跨越式扩散,直接扩散到农村产业及产业群;二是常规性层级扩散,由农村职业教育向城市产业群或产业集群扩散,城市产业及产业群再向农村扩散;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为寻求发展平台,直接向城市产业市场扩散。

(三)职业教育在极化和扩散作用下的发展过程

农村产业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极化和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阶段不同,极化和扩散强度也不一样,二者强度不断变化,农村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更替,逐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基于国外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农村职业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

1.人力资本改善期。农村职业教育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极化作用迅速增强,扩散作用开始减弱。在此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的政策优势下,通过技术技能教育强势极化,汲取其他领域人才、资金、技术要素,技术环境改变,人力资本改善,教育实力发展。在“新农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下的“涉农”制度、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不论是教育强势增长极的农村区域,还是落后、经济较薄弱的区域,农村职业教育都将释放强大的极化作用,且迅速增加,远远大于扩散带来的影响,但扩散作用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于极化作用。

2.技术能力提升期。职业教育极化作用在前期增加基础上,持续大于扩散作用带来的影响,发展边际效率递减,极化作用逐渐减弱,扩散作用逐渐增强。随着技术能力对产业不断极化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达到很高水平,经济环境改善,技术能力提升,经济较薄弱的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带来的扩散作用逐步大于极化作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教育强势增长地区扩散作用仍然小于极化作用,但开始减弱。

3.生产效率提高期。职业教育发展,扩散作用开始大于极化作用,资源整合、技术技能提升、产业与教育不断融合和集聚,农村职业教育空前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大于其他形式,形成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新态势。农村表现出生产效率提高,产业更加集聚,城市产业开始向农村扩散,逐步带动农村经济协同发展。

4.农村产业兴旺期。职业教育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强度趋于相等,作用均衡。农村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与农村间经济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农村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于平衡,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较为合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实现。

三、农村职业教育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困境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红利高地,也是农村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在推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相關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个性化教育,一般教育制度体系对其改革发展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尚未有明确制度进行规范。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融合,需要政府对相应规章制度进行及时调整。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部分重要决策、部署和相关措施无法及时实现,延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缺乏统一制度保障,在顶层设计上虽然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但缺乏相对全域化、精细化、具体化和具有侧重性、可操作性的流程和制度,缺乏针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更缺少教育资源向农村产业、人口集聚区域集中的措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操作流程和与产业融合模式没有形成,制度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和人才限制。一是当前政府不够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对经济的统一规划;二是教育与产业管理部门未能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对接;三是人才再培训制度未融入产业发展各项经济政策中,农村人才管理的创新体制尚未纳入创新发展。

(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不强

技术技能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的扩散作用与技术技能服务创新能力关系紧密,提高技术技能服务水平,提供高效的技术技能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鉴于农村现有教育现状,技术技能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体量较小,且发展滞后,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技术技能服务体系。根据统计数据,农村地区从事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占职业就业人员的1.8%,与城市的15.6%、乡镇的9%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技能类别不均衡。从农村就业人员看,70.3万专业技术人员中的80%为初、中级职务,60%以上为教学和工程人员,其他领域和行业不足20万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业紧密相关的技术、科研、金融、法律人员仅为7.1万人。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上的创新发展力缺乏。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主要依赖于为城市建设输送工人,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极低。

(三)教育价值链较为薄弱

2019年高职“百万扩招”,扩招带来的规模扩大和价值链体系发展带动了地区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农村职业教育却未能享受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红利,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源、质量、师资等内部价值链和生源、实习、就业等外部价值链未能有机联结,发展仍然缓慢。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价值链不高、经济性较弱,给企业和农村职业教育带来的实际价值不大。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从办学规模上,高职增加5所,中职减少了151所,中职院校处于农村职业教育链底层,学校减少意味着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渐断链;招生人数和师资上,新增高职招生人数114.7万、中职43万,增加比例为31.1%和7%,而专任教师比例增加分别为3%和1%,生师比上升,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堪忧;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来看,2018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75.5%,2019年为71.9%,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下降,反映职业教育和产业链对接职业资格下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价值链和外延价值链都还较为薄弱,协调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避免从扩大招生规模弱项入手,而应从主动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和进行产业规划着手。

(四)产学研效果不明显

产学研作为职业教育的强大动力,是联系教育和产业的关键,也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区域产业有效联动。目前,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上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受制于条件限制,学校更多考虑“知识+技能”培养模式,往往是迎合企业当前人才需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实习实践,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不多。随着农村产业发展,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原有的产教、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作用效果不明显。据《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7)》统计,企业兼职教师接近11万人,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计40多万人,受制于校企共建主体、价值差异影响,企业教师服务教育仅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1/4。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农村产业链狭窄、产业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率低、价值开发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农村产业与职业教育联动。近年来,由于乡村振兴与产教深度融合战略实施,农村产业和人员流量增加,农村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显迫切,已经逐步显现出技术推动产业不足的问题。长期发展来看,伴随农村地区产学研加深,可能影响到产业和人才流动以及产业带动农村企业服务业发展。

四、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现实路径

(一)健全制度保障,优化教育环境

建立透明、公开、稳定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教育环境。农村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扩散作用发挥的关键。一是坚持制度保障的理念,农村职业教育要最大程度地扩大“涉农”和“新农科建设”理念,增加农村产业、涉农学校和涉农专业相关合作制度的建立,减少政府过多干预,构建良好制度环境。二是产业和教育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逐步适应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和产教互融的发展要求。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制度引导,从四个方面建立教育制度体系。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需要政府充分赋予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自主权。第二,地方政府要拿出改革发展的决心和勇气,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和特点,寻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对接点,及时制定、调整相应规划制度和试错容错机制,建立和完善考核管理体系,解决教育、产业和企业的后顾之忧。第三,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制度保障经验,明确“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融合发展制度,改善产业、教育环境,加快建立产教、产学研合作链接体系,制定合作准入标准,吸入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本融入职业教育中,探索建立合作责任清单模式和有序合作管理体系。第四,加强地方全面一体化建设,推进“教育—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

(二)打造技术技能平台,塑造能级优势

打造农村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平台,培养农村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塑造极化优势,依托现有产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基础,充分利用教育、产业制度优势,形成重要产学研极化中心。推进农村职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技能改进中心、技术与产业转换中心、国际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吸引内外技术技能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为农村高端技术研究和产业转化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技术—产业”结构打下坚实基础。探索技术技能产学研合作责任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企业参与“涉农”院校和专业的条件限制,提高产业、行业、企业服务教育的主动性,让产业主动“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涉农”院校和专业优势,打破农村职业教育地域限制,探索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东部地区、发达城市同质性产业充分互动,促进产业技术经验交流;与职业教育差异化地区市场共同构建学生导流机制,推进农村资源合理分配,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于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构建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相结合的综合平台,强化与发达地区企业对接,引进相关企业设立农村分公司或对口支援机制,升级农村产业,提高吸引力,使农村流动人群转化为长期居住人群。加快农村产品博览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影响力,逐步开展与大城市农业产业和企业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吸纳技术技能高級人才,强化农村产品博览场所建设,以扩大农村产品影响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产品的关联和创新,正视职业教育在产业、产品创新服务中的短板,强化相关技术技能型特色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农村高级人才,设立农村产业、产品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农产品—农村产业—职业教育”研究模式,加强职业院校、高等院校 “涉农”专业和学科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同研究“涉农”产业问题,提升科学技术底蕴,发展特色技术。

(三)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服务能力

农村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动力来自区域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农村产业利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优势形成产业和资金洼地,搭建农村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农村产业链体系构建和资金链体系整合,强化与国内发达城市、先进产业合作及金融市场连接,依托现有教育价值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链,强化农村资金引领作用,拓展市场链。在农村设立城市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分支,在农村市场需求带动和政策扶持下,主动探索新型农村服务业为主体的快速发展体系。积极借鉴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经验,推进农村产业集聚,推动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地区空间集聚。农村资金是货物的重要连接点,农村产业发展必须依托金融业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培养、引进农村金融专门人才,创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产业考核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产业质量。推动农村高端产品、特色产品平台建设,拓展农村产品市场链,以差异化为理念,形成与国外、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错位发展态势。借鉴成熟地区产品贸易经验,培养、引进农村产品相关人才,打造农村产品、资源交易中心,逐步推进农村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产业、技术、教育、文化知识产权和技术平台建设,吸引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强化辐射能力,强势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广泛、科学、职业性要求,不断促进教育改革和农村产业融合。

(四)搭建教育配套平台,奠定聚集基础

完善满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形成重要增长极的基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了农村人才适应需求体系、职业教育内部有机衔接体系和多元化立体的全方位发展与配套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但要进一步发挥增长中心作用,完善人才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体配套建设,打通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强化教育与产业和服务的应用联络,注重提高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管理部门做好行业发展状况、所需人才的分析和预测,为人才需求发布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同时,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科学布局,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和专业发展前景分析。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统筹协调能力,完善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衔接。一方面统筹农村教育内部结构体系衔接,完善中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打破培养层次仅限于中、高职限制,培养更多高层次农村应用型急需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外部技术衔接体系,协调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和集团化办学,完善利益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注重行业指导和社会评价,确保职业教育技术技能质量提升。进一步打造农村职业教育多元立体配套建设,一是打破现有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企业、产业部门和其他民间力量参与和举办农村职业教育,打破政府拨款、管理包办的模式。二是依托现有专业和课程,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服务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加强专业、课程多元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构建服务于农村经济、产业急需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构建以政府、产业或企业、职业院校及其他社会组织构成的“多元共治”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和方法,将学业评价和专业评估相结合,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标准,将全面质量管理纳入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为教育服务经济奠定集聚基础。

(五)建立区域协同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产业发展联系紧密。从教育发展上,农村职业教育将率先与城市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合作并形成教育与研究联动机制,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从产业发展上,“涉农”院校应率先参与农村产业合作,形成融合发展的农村特色产业,建立模式多样、平台完备的融合模式,进一步向农科院校和专业扩散,进而推动农村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农村产业与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平台,一是打造跨区域教育协同平台,区域间院校通过常规交流机制、定期会议和组建研发团队,共同设定农村人才培养创新目标,构建专业与课程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和路径,突破区域间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壁垒限制。二是打造跨区域间产业协同平台,由政府或管理部门牵头,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利益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和创新企业与发达地区成熟企业、重点产业联合开发,组建产学研“联合体”,依托成熟的产学研一体化融合体系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三是构建跨区域间融合协同平台,加强产业扶持,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区域间数字化产业建设,提升融合层次。四是优化技术技能创新环境,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性、基础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此外,政府要从经济发展宏观着眼,立足于农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及经济社会新发展时期的异质性,正视区域间協同发展命题,通过发挥农村经济、职业教育制度高地、政策高地优势,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构建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不同区域融入农村经济价值链分工体系中。

[参考文献]

[1]陈晶.新时代职业院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职责新使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4):83-86.

[2]陈丽君,林伟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注意力测量[J].职业技术教育,2019(36):13-18.

[3]李祥,朱怡君.论《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根本动因、实践基础及关键问题[J]. 当代职业教育,2019(2):4-10.

[4]邱金林,韦家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转型[J].教育与职业,2021(16):85-89.

[5]曲铁华,姚旖璇.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启示——基于1949—2019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0-107

[6]潘晓静.试论新时代职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J].中国培训,2019(4):35-36.

[7]王瑜.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扶贫的内在逻辑、现实偏差及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3):70-77.

[8]徐海.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安徽日报,2021-07-19(5).

[9]谢莉花.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基于德国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42-50.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