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院校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新形势。文章基于“双向需求”分析框架,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教材内容和形式、教材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教材建设的闭环系统。明确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的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把教材意识形态观;分级管理,全面落实教材管理主体责任;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完善;分类评价,优化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双向需求”;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教材管理;教材内容和形式;教材评价
[作者简介]徐晔(1989- ),女,山东淄博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行指委2021年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KC215018,项目主持人:胡姝)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63-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1年4月12日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体系,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适应性发展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职业院校教材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问题,国家政策导向、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需求将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问题摆到了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是一项过程非常复杂、科学性要求很高的活动。当前,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亟须探究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的路径,提升教材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适应性构建职业院校教材“双向需求”分析框架
1.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的基本内涵。适应性(adaptation)一词起源于生物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适应性被引入教育学领域,教育适应性问题被提出。潘懋元教授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并对“适应”一词进行界定,“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适应论被广泛运用于探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样,离开经济社会谈职业教育发展是毫无意义的,职业院校领域也一直存在适应性问题。适应性即职业院校普遍性与个性的并行不悖,同时,适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强调为应对其所依附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与组织嬗变,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要素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的操作性内涵。在本研究中,将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界定为职业院校教材随着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的过程,不断调整教材理念、教材内容和形式、教材评价等。职业院校教材应兼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即兼顾内部适应和外部适应。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体制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及形式动态更新,职业院校教材质量评价监测机制逐步建立。这是一个闭环的教材建设动态系统,推动中国特色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形成。
2.构建职业院校教材“双向需求”分析框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个体需求多样化,实现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第一,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和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手段,以满足个体发展需求为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促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新的职业涌现,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基于此,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新形式、新业态、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自职业院校教材外部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教材体系不断完善。同时,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还要满足个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接受更好层次教育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职业院校教材体系不断完善,并实现一体化设计,满足“3+2”“3+4”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第二,兼顾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的外部需求和教材体系完善的内部需求,通过满足教材使用者的外部需求,达到教材体系完善的内部需求,二者互为需求。职业院校教材体系既要符合学生学的需求,也要符合教师教的需求,实现其育人载体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职业院校教材体系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结构,建立一个包括教材理念、教材管理、教材开发、教材评价等在内的完整的、体现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体系,这是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长期受到市场、受教育者、学科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基于“双向需求”框架分析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个体多样化发展的新需求。第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严把意识形态关成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风险挑战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文化正在冲击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习惯。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教材建设提升为国家事权,严把意识形态关成为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二,市场化的推进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模式分为规制型管理模式和市场型管理模式。规制型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职业院校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的强制型管理模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主要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市场型管理模式是指政府不针对职业院校教材进行任何具体管理行为,教材从编写到选用的建设全过程完全由市场自由配置的管理模式,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任何机构和出版商均可编写教材,由各学校自主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教育领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中,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机构对学校的管理从传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伴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规制型教材管理模式逐步被打破,如何处理好市场化与规制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新形态、新业态、新职业对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形态及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推动了职业更迭,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层次及需求类型,对技能结构单一的技术人才就业带来挑战。据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全球经济中约有50%的工作时间在理论上可以被目前已被证明的技术替代,而且,大约800个职业中超过2000个工种具有被自动化技术所替代的可能。技术的发展导致职业的技术含量提升,同时,职业更迭速度加快,对职业院校教材内容、教材形态提出了巨大的调整,催生大量的新形态教材。如何对接新职业,更新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如何对接新技术,丰富职业院校形态;如何依据技术发展及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構建动态的职业院校教材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个体多样化的需求,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教材使用者的新需求与构建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新需求。第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院校体系。随着我国现代职业院校体系的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3+2”“3+4”以及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稳步发展,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同的职业院校教材体系与之相适应。第二,高职扩招对职业院校教材体系构建提出了新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职扩招工作。2019年4月30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2020年、2021年高职扩招200万人。高职扩招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扩招的对象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这部分人基础薄弱、学习时间零散,原有的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难以适应高职扩招对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院校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院校教材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需求。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专业目录(2021年)》,其中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国家制度基本建立。2021年4月,在全国职教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材主要集中于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对职业院校教材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三、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然样态: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不够
1.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尚未处理好市场与规制之间的关系。我国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政府较多参与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职业院校教材管理采用规制型模式,国家对职业院校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天然联系决定了职业院校教材发展市场化趋势明显。目前为止,中等职业教育三科教材实现了统编,另外七科公共基础课教材国家层面出台了课程标准,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由出版社和职业院校自主进行编写,教材的编写、选用、审核等管理程序尚未完善。教育部2020年初出台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从宏观层面明确了职业院校教材的编写、审核、出版等问题,确定了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分级管理模式。但是职业院校教材复杂多样、管理难度大,尤其是省级层面和学校层面管理体制体制不够健全。省级层面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划,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层面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不细,由于市场的利益驱使,缺乏大量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导致校本教材层次参差不齐、质量堪忧。
2.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尚未处理好规范性与动态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国现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尚不能覆盖所有职业院校专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变革,已颁布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现有专业教学标准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那么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开发的教材也就不能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很多教师及出版社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未严格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导致教材内容规范性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教材编写主体多为出版社、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部分教材虽然名义上是校企合作教材,但企业生产实际中一些关键技术、设备的使用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加上教材编写者对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缺乏深入的了解,教材编写不能紧密结合新业态、新职业的需求,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动态更新不足,导致职业院校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
3.职业院校教材形式尚未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形式多样化,数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材由单一的纸质教材发展阶段步入立体化教材发展阶段。立体化教材是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整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包括教科书、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数字资源建设、资源平台等,是一种广义形态的教材。然而,当前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缺乏基本的建设依据,尤其是在建设形式和标准方面的研究很少,导致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受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融合程度不够、使用率不高。总之,多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立体化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影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4.职业院校教材质量评价尚未处理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一,缺乏全国层面的职业院校教材使用监测系统,导致无法依据监测反馈和评价结果决定是否推广、修订或淘汰教材,难以形成教材建设的闭环系统。第二,我国职业院校教材评价陷入过分关注形式忽视内容评价的误区,在教材评价过程中对教材的实践性内涵界定不清,认为形式上的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即是好教材。第三,职业院校教材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职业院校教材评价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和出版社,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由于职业院校、出版社对于职业需求不了解,导致评价过程中注重教材形式、忽视教材内容,尤其是忽视教材内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
四、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应然样态:实现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
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要兼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需求,兼顾教材的外部适应性和教材内部体系的完善,实现职业院校教材适应性发展的应然样态。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把教材意识形态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目标。职业院校教材是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载体,必须在意识形态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进行正确引导。因此,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基于职业院校的类型地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整体设计国家职业院校教材体系,推动新思想有机融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材中。第二,加强公共基础课教材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教材。通过“统編、统审、统用”,加快构建能够充分反映我国职业院校特色的德育思政教材体系,从根本上保证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同时,加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及教材建设,严把公共基础课的意识形态观,推进职业院校意识属性较强专业课教材的建设工作。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中职统编三科课程标准,逐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教材体系,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另外,深度挖掘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体系之中。
2.分级管理,全面落实规划型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模式。新形势下推进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工作必须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管理办法》把教材规划作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逻辑起点,贯穿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全过程,即选择的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规划型”管理模式。第一,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国家教材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领导全国职教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统一领导是我国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实质规定了中央管理机构对职业院校教材的宏观管理权,确保国家意志能够体现在教材中,保障党和国家事权的有效落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整体提升职教教材建设质量。第二,省级层面积极完善整省职业教育工作推进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形成整体推动、上下联动、校企联动、校府联动、师生联动等多元互动的良好态势和社会服务工作激励机制,形成各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一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部门,充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实际,基于《管理办法》制定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成立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专门管理机构,保证相关经费,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指导监督市、县和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工作。二是省级层面要通过政策出台等方式提高行业企业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业课教材。第三,学校层面要认真贯彻落实《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管理。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负责管理本校教材的征订、发放,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与企业联合开发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严把校本教材的质量关。综上所述,建立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学校层面三级教材管理体制,理顺教材工作机制,构建顺畅的职教教材建设运行机制。
3.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完善。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12月,国家教材委发布《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将职业院校教材当作另一种类型的教材来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院校体系,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职业院校的理念和智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最大特色,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完善是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产教融合,应做好三个对接,推动职业院校教材体系完善。
第一,对接职业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教材体系。随着现代职业院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3+2”“3+4”及五年一贯制模式。对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教材体系亟须完善,包括开发适应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教材、开发职业本科教材,从而推动中等职业院校教材与高等职业院校教材有效衔接,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院校教材体系。
第二,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内容建设。把标准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健全标准体系,严格标准实施,以标准规范办学,以标准提升质量。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体系,基于项目化教学进行教材开发。教材要按照实际项目进行呈现,确保教材的逻辑主线是描述清晰、高度结构化的项目,任务和知识均融入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期达到教材开发过程与工作实际过程的最大程度对接。同时,健全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完善标准建设、运行和滚动修订制度,融入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提高职业院校标准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保障职业院校质量在动态的、持续的循环改进过程中不断提高。
第三,对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院校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鼓励地方、学校积极开展教材形式多样化发展研究,加强教材资源库建设,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开发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推动新形态教材的探索与开发。
4.分类评价,优化教材质量评价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教材质量评价事关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教材质量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材开发导向。在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建立职业院校教材质量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工作。第一,建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研制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制度化、长效性的评价体系。第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材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例如,依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国家职业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结构,组织专家对教材选用工作进行评价,对教材质量进行抽查,建立完善的教材选用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机制。第三,建立教材使用监测系统,依据监测反馈和评价结果决定职业院校教材的推广、修订和淘汰。第四,行业主导,在工作运行如监督评价中体现专业性和权威性。坚持行业引领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对职教教材建设的指导作用,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职教教材改革,使职教教材改革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从而培养出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院校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1-48.
[2]刘国瑞.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9(9):1-9.
[3]唐鸣.融合视角下职业院校数字教材建设[J].当代职业技术教育,2021(2):105-112.
[4]佘远富,刘超.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41-48.
[5]陈丽.世界主要国家教科书制度比较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80):1-3+18.
[6]范竹君,徐国庆.在规制与市场之间: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20(4):27-32.
[7]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46-49.
[8]徐涵.德国中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101-107.
[9]张学鹏.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9(8):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