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探析

2021-11-17 13:42王作鹏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产教融合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双高”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应以深化产教融合逻辑为主线,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据,对接产业调整和岗位需求,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同时,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并建设与岗位能力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课堂革命,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实体化职教集团等部门为载体,主谋技术技能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群建设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

[作者简介]王作鹏(1969- ),男,山东海阳人,烟台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6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四纵五横产教融合生态体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ZJD03,项目主持人:王作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91-06

为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实现2035远景目标,需要大力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19年3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称“双高计划”)指出,推进专业群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建设的重要载体。面对当今技术高速变革的时代,如何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国应在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伙伴关系”建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指导理论推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产教融合”理论。其中“产”是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泛指一切提供劳动活动和从事生产的业态;“教”是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的策略,泛指促进人身心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类实践活动,社会学中的“融合”是不同属性的组织或领域打破传统的界限,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状态。按照马克思“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种生产理论,职业教育除具备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保证生产部门的再生产得以有效进行、服务于第一种生产的功能外,还承担着教育所具备的“人的智力的培育与再生产”功能。职业教育要在把握“产教融合”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建设制度和执行政策,推动高职院校产业群建设,实现高职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一、面向产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产业对专业群的基础支撑。“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麦克尔·波特指出,一组地缘上接近的企业、机构、行业协会及政府服务组织,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共同性、互补性,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形式,称为产业集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借鉴产业集群的组织方式,以服务特定产业链中某一具体活动为目的,结合其办学定位和类型化特点,集结不同专业进行组团式技术实践。

(一)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对接产业链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引起人才需求要素的变革。产业对人才规格需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培养方案的变化,“双高计划”指出,专业群建设应“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其使命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其核心是高职院校围绕相应的产业链或产业领域设置各专业,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需求,并按照“基础相通、平台相近、岗位相关、业务相连、资源共享”的组群逻辑,形成由若干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发挥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专业群的组建是一个专业与产业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在组建过程中对接产业集群、面向职业岗位群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专业群建设是促进区域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赖于高职院校人才的供给。专业群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要素的融合及发展,也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支撑。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围绕建设“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并充分考虑未来一段时期内区域重点产业布局、业态更新和职业岗位需求,优化专业群结构,以国家倡导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长的产业类型为主线,增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调整、合并现行专业,超前规划可预见专业,撤销口径小、就业面窄、专业布点少、与區域产业发展关联度低的部分专业。

(二)追踪区域产业发展,适应产业调整

专业群建群逻辑的合理性以及与区域产业链的契合度,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深度革命推动着我国产业结构布局整体的调整、转型与升级,数字经济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增长引擎。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构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分布和技术升级需求的专业集群,深化产教融合,有赖于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深度对接和有效联动。一方面,专业群内各专业主动对接产业集群中的某一重点产业或岗位群,形成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集群间相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建立专业群与产业群间联动机制。产业发展是加强专业群建设的外部驱动力,分析区域产业结构、重点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明确区域产业集群定位与发展态势,研判人才需求走向,按照专业群定位与建群逻辑,精准对接产业链,根据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群定位,产业集群变化,定期开展专业适应性评估,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数量和规模。

(三)关注区域产业岗位变化,服务新岗位

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时代,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形式均以智能系统为载体,劳动过程和生产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智能化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才之间的界限,各层次、各职业人才之间不断融合逐渐产生新职业岗位。职业间的融合也使得岗位职责出现交叉,各岗位从业者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手段都存在不确定性。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一些专业性较低的岗位遭到淘汰,而一些复合型、技术型岗位将迎来蓬勃发展。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产业链建设及发展也多呈现区域性、协同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区域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区域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影响效应,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区域产业岗位的变化,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的影响力,突破传统以专业建设为主体思路,以建群的思想统筹专业教学资源,强化群内专业间融合,以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工作方式,集合学校多方优势,组建专业群,并把更多的教学资源及工作中心转移到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发挥群体效应,以特色、品牌或重点专业带动群发展。同时,将产业契合度作为主要的专业设置和评价指标,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增设与区域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呈现“特色建设、突出重点”的专业体系,以专业升级服务区域产业转型。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招工难”与“就业难”两者共存。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对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明确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产业人才诉求

生产过程去分工化、操作过程去人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已成为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新技术背景下人才工作模式的根本特征。企业内部各岗位工作内容拓展和延伸也导致产品生产过程的扁平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对接更加复杂。在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企业技术需求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分立于不同体系,技术进步对技能需求沿着“技术标准—教育标准—教育内容”的路径转化。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主动吸纳区域重点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对接技术标准并将其转化为专业教学标准、统一专业群学习内容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要特别注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集中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深度。职业院校人才培養的内容主要包括:通用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育。对应到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应顺次实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阶梯递进。在专业设置上,应以产业链岗位需求为载体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设计上,应与对应的目标岗位相对接,由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完成;在课程教学实施上,应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利用产教融合教学平台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真实或虚拟的工作场景,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上,应与培养目标相耦合,采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职业化的评价过程。

(二)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产教融合育人过程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是产教深度融合的落脚点,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在于以工作过程的特征为建设逻辑,对接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建立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课程内容,将课程建立在产业需求链和技术链上。第一,源于区域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形成“闭环式培养、全程化育人”的产教融合育人过程。第二,根据岗位职业标准的变更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构建动态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行业新知识及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构建包含多个模块化课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第三,对接人才结构调整和职业能力层级变化,建设层次性模块化课程。智能时代下,职业教育面向岗位涉及的技术领域对人才复合性或创新性要求增强,对人才的能力层次要求上移。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需以市场为导向,凝练专业群内职业岗位共性知识,提出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包含通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内的专业群共享课程。第四,针对产业所需职业核心技能,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专业核心教学内容,在建设包含专业方向课、职业拓展课和职业技能训练课在内的专业群核心课程的同时,增加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培养人才综合职业素养能力。

(三)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课堂革命

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改变只有在实现课堂教学革命的基础上方可落在实处。而课堂革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学手段的变化:首先,高职院校应在综合分析专业、产业、人才等因素的基础上搭建数字化产教融合教学平台,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平台中,高职院校将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而企业则可进行各类教学活动的迁移,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提升员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从而实现校企在教学方面的深度融合,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的共同发展。其次,应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校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设备资源优势,结合企业技术技能、实践设备和管理经验等资源突破以往班级授课的局限,创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包含教学准备、实施、实践、考核、反馈在内的全过程模块化教学组织形式。最后,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教学模式。专兼职教师合作,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平台,结合岗位需求,优化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项目,突破时空和教学资源的限制,重构课堂生态,充分发挥校企共建平台的资源优势,推广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并在平台记录的学习数据上完成后续针对性教学。

(四)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解决企业用人难题

数字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具备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和数字知识的人力资源支撑。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扩招生源中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以下简称“四类人员”)的数字化知识素养相对不足,对此,职业教育需承担起此类群体的技术技能提升职责。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兼顾系统培养学历型和终身学习非全日制两类学生的需求,努力促使这四类人员在学力和学历上的共同提升:首先,应契合区域产业特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差别较大,区域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重点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结合校内资源、政策扶持和当地产业企业特点推出重点专业、特色办学,并联合其他单位积极实施“百千万行动”,举办工匠活动,加大工匠培育步伐。其次,应针对“四类人员”因材施教。通过设置不同教学班级,实施分级分类教学过程的措施尽可能满足“四类人员”多样化需求。对扩招群体中具备技术技能、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和刚入职缺乏工作经验的新人提供分层次的课程内容和多种教学方式。除此以外,结合“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和“学分银行”等试点项目,把企业现场实践课程的工艺流程、标准和职业精神要素等融入教学和考核内容,把好企业实践培训的质量关。最后,以百万扩招为契机,产教融合,提高技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以百万扩招为契机,形成多方协同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学员,提供适应其技术进步的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实践教学,形成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员工培训模式。培养好“四类人员”是高职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的助推器,也是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试金石。

三、助力教师成长,保障专业群建设顺利推进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健全创新教师引聘制度,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服务热情。

(一)创新教师引聘制度

教师的引聘工作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对引聘的创新,首先要采取引进高端人才和能工巧匠并举的措施激发多种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开辟聘用企业技能型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绿色通道”,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聘用权,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四唯”聘用标准。其次,结合专业群建设和产业链发展需求,设置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引入校企专家进入学校,短期或者无固定时间内参与学院专业群建设、教学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最后,学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建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开发,并以此为抓手,整合校企双方教学资源,提升专业群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了解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激发专业群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求,打造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创新服务等服务型工作。与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等合作,共同为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促进科技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大产品升级和技术成果推广力度,与企业专家一起,将研究成果与应用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三)健全教师队伍考评机制

为提高教师建设质量,构建科学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应充分考虑企业专家和技能型人才特点,建立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破除传统“四唯”评价标准,制定分类分层的考评模式,重点考查“双师型”教师的师德师风、技术技能、教学业绩、工匠精神培育和科技服务等内容。高职院校根據“双师型”教师考评反馈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的参考依据,发挥考评制度的积极作用,正向引导“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工作,有效推进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四、共建实训基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产教融合具备跨越教育与产业的双重特点,覆盖“产业”和“教育”、“学校”和“企业”、“生产”和“教学”三个层次。其中,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核心。产教融合理论指出,职业院校办学除要有教育思维外,还应借助经济模式强化其技术积累途径,以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内容为媒介,实现学校、企业、产业间的关联。

(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现阶段探索校企间资源互补、实现协同共赢,完成技术技能积累和深化校企合作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径。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经营用地,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校企共建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基地以企业生产项目为载体,为教师素质培育、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新途径。一方面,既发挥了学校人力和科研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等应用工作,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又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支持,实现真实生产环境的“做中学”。校内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性实践基地的运行,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先进技术,以项目开发、建设为抓手,针对企业技术问题进行自主研发,解决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减少企业科技投入和研发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打造技术服务平台

首先,应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区域产业为依托,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组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中小企业,以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为重点,通过多种手段发挥其区域产业推动作用,提升学校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科技攻关,共同促进成果转化。其次,打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面向区域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引进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相关平台,建立学校、工作场所间的交互学习机制,深化理实联系,促进技术传承。技术技能大师等各类产业优秀人才进入高职院校,与专职教师合作,将大量存在于工作实践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视化、可推广、可教学应用的视频、活页式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技术技能生成、积累和共享。最后,提升技术研发社会服务能力。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坚持科技研发服务地方,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推动区域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深化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0-04-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9-04-17)[2020-04-10].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 201904/ t20190417_378489.html.

[3]周哲民,韓锡斌.基于产教融合理论逻辑的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运行模型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25-34.

[4]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天中学刊,2015(1):133-136.

[5]陈宝生.陈宝生谈职业教育:要把专业建立在产业链、需求链上[EB/OL].(2018-03-16)[2019-09-20].http://news.sina.com.cn/o/2018-03-16/doc-ifysiesx9763953.shtml.

[6]张梅,陈喜强.CAFTA进程中粤、桂、云、琼四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6):30-34.

[7]胡德鑫,纪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构建逻辑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16-23.

[8]刘晓.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与行动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0(6):104-108.

[9]王亚南,成军.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轨迹、热点及未来趋势[J].教育与职业,2021(3):5-12.

[10]陈友力,叶赋桂.“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特征与遴选机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2):103-108.

[11]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1-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