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2021-11-17 13:43肖润花李珊珊陈文娟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策略

肖润花 李珊珊 陈文娟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要从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道德品行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三方面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四大学科类别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从着力加强课程设计、注重提升教师素养、倡导多元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四方面科学实施“课程思政”。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策略

[作者简介]肖润花(1979-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珊珊(1984- ),女,江西上饶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陈文娟(1983- ),女,江西萍乡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认知、指向和策略研究”(项目编号:MSK201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82-04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强调,立德树人是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途径。这是“课程思政”作为地方性教育改革措施的首次亮相。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求。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①。“课程思政”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从目前“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部分教师仍对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不甚明了。基于此,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使“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取得切实的教学成效。

一、深刻把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首先需要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就是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换言之,“课程思政”应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道德品行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三个方面。

(一) 思想政治素养培育

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主要指通过“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00后”,大多数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政治形势鲜少关注,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缺乏认识。因此,高职教育需要肩负的思政教育任务繁重,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发挥“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外,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应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通过“三全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爱党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二)道德行为素养培育

道德行为素养培育是指通过“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受挫较少,自我意识较强,不善为人处世,不少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各门课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个人品德、美德、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素质教育,培养其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品行,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出彩人生。

(三) 心理健康素养培育

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是指通过“课程思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入学门槛较低,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偏见,不少学生对走向社会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所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内容有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纠正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高职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厚德强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新时代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正三观、学做人、立宏志的培根铸魂教育,这对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全面把握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各个专业所设课程的特点把握思政教育的宽度和厚度。从目前高职院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来看,基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四大学科类别。由于每个专业设置的课程学科类别属性不同,各类“课程思政”内容便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类别的特性,把握好“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和实践逻辑,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精准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即在原有知识结构中融入什么样的思政内容,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

(一)自然科学类课程

自然科学类课程应侧重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培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是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设立,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技能,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专业课程必须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有机融合相关“课程思政”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科学类课程

社会科学类课程应更加注重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及法治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开设的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上,是为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素养而设立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立德立人、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政治坚定、有理想、有担当、讲诚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人文学科类课程

人文学科课程应要侧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社会常识教育。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人文科学类课程,是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而设立的,旨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民俗常识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底蕴和健康人格,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四)艺术学科类课程

艺术学科课程需要将健康心态、审美意识和高雅情操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艺术学科类课程,是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美育知识,增进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感等,从而为培养健康活泼、气质高雅、内在和谐、身心健康的当代大学生增智聚力。

“课程思政”在融入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中时,教师需根据任教课程的特点对学生根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健康人格,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高雅情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科学实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策略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可以从加强课程设计、注重提升教师素养、倡导多元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一)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以课程为载体,课程改革建设是“课程思政”的核心。高职院校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四类。

首先,必须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课程教学理念,要使教师认识到各门课程都承担着思政教育的任务。要制定各类课程建设实施标准,从专业维度、社会维度、价值维度等多方面明确课程建设标准,设计阶梯式“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其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要以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为载体融入思政内容,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要注重提炼出德育因素,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各类课程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对准学生的思想实际、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岗位需求,全面增强学生素养,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最后,要加强课程管理,避免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脱节,使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二)注重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是“课程思政”取得成效的关键。当前“课程思政”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关于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内容有哪些、怎样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二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内容界限模糊的问题;三是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張皮”,融入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说明推进“课程思政”必须要提升教师素养,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水平,在“课程思政”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对教师进行引导。目前,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应以“先行先试、逐步推广”为原则,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师思政素质和教学能力。在鼓励教师加强自我探索的同时,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一支“课程思政”示范教学队伍,促进“课程思政”从点到面、循序渐进地推广。

(三)倡导多元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倡导教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能够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各门课程的教学应积极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主要讲解相关知识内容并介绍相关的典型案例。而在线上课程中可以推荐有关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和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给学生学习。同时,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教学是一种显性教育,其中的思想教育则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达到浸润式的教育效果。教学方法要多元并举,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或者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在对知识追本溯源、问题讨论时引入思政要素,既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令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课程思政”教育。

3.理论教育与实操训练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注重理实结合,专业课程应该将理论教育与实操训练有机结合,注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训实习、岗位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践经验与职业素养。如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进行“一师一技”“一师一课”,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日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

(四)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实施质量的评价应从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企业等维度进行。

1.对学校管理层的评价。“课程思政”是高职院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管理层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制度规范、修订“课程思政”教材、构建“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奖惩制度,实施以点带面、先行先试、全员推进的“课程思政”改革举措,确保“课程思政”改革全方面、多层次开展。

2.对教师的评价。建立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档案,从教案大纲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效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从教学之初就关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3.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直观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从“课程思政”中学习到的内容应以学生为本,立足实际检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反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有效性。对学生入校时的调查数据、“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生情况的调查数据和毕业时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建立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整合更多有效数据更加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从而改进课程设计。

4.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评价。“课程思政”长期、持续影响学生的发展,对其思想与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生毕业就业后,企业作为学生的就业单位,对学生各方面表现最具话语权。企业对就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评价是检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上述四个维度构成了检验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四个维度的权重,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能够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07-06].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参考文献]

[1]蔡文玉.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OL].河北:燕山大学,2019[2021-5-14].http://www.doc88.com/p-24961872936178.html.

[2]焦兰萍.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1):89-92.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策略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