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红
【摘要】在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家长越来越意识到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学经典教学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教育领域。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围绕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阐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以期改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国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课堂;国学经典
引言: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文明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将国学经典纳入到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阅读策略,将国学经典真正带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将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而忽视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实施,也影响了小学生语言文学能力的发展。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整体的学习环境都限制在枯燥沉闷的氛围中,使小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汉语学习经验,也不利于小学生今后对国学经典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不同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中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依赖互联网技术,从而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1] 。例如,部分中学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把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演示幻灯片上,没有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板书上也没有体现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学生只一味随着教师的节奏观看课件,进而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对课本中的知识不能很好吸收并掌握。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也会降低和教师的沟通欲望,长此以往,也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
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不单单局限在课堂上,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互联网信息具有传播快、覆盖广以及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诵读国家经典的乐趣,让学生在空闲时间更多地了解汉语教学经典,可以大大增加阅读经典汉语教材的乐趣[2]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教材《悯农》这一课的教学时,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观看《悯农》的动画短片,使学生在观看之后对《悯农》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有更深入直观的了解,为接下来的诵读和背诵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国学经典的内容过于晦涩枯燥,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改善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来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在课件中适当加入一些图片和音视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直观的向学生传递国学经典的内容,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历史背景及重要内涵。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
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注重将多媒体呈现的内容和课本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应适当选择都符合课程需要的文本及音视频素材,使学生在不脱离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对所呈现的课件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体会[3] 。例如,在进行世说新语《咏雪》的教学设计时,由于很多学生可能没有真正看过雪,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北方美丽的雪景图片进行课堂导入,并围绕课文中的主题,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表现雪的形状和下雪之后的景象,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激发对文章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随多媒体来诵读课文,这样教师可以及时观察并纠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力,还能够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论:
诵读国学经典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并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把国学经典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国学教育的效率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長。
参考文献:
[1]詹有智.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科技资讯,2021,19(06):14-16.
[2]高晴晴,施国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0(11):142-143.
[3]王洪山.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教学的融合探讨[J].散文百家(理论),2020(0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