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玲 范汇森 张炳烛 张志华 范继业
【摘要】中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在医药市场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对中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应积极承担“双创”新时代环境中人才培养使命,满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双创教育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结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共育、分层递进、专创融合”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具体阐述了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中药制药;创新型人才;双创培养;培养目标
一、中药制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中药制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的要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国家对“双创”的要求,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对中药制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正符合国家的要求。
中药制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是产业的需求。双创教育根植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沃土,生物医药是《中国制造 2025》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指出生物医药要加速特殊中药研发,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中药制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具有其重要意义。
中药制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探求。在“众创”的热潮下和“双创”新时代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双创”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高校依托教育资源,全面部署“双创”教育,是面向未来、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药制药作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本专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双高建设任务相统一,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双创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更具创新精神特点,实现双创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以求通过专业试点探索出学校双创教育新模式。
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协同育人,共享资源
按照“协同共育、分层递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实施“政行校研企”协同育人机制,中药制药专业成立了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多家企业专家共同修订了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依据中药生产典型工艺过程,归纳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中药鉴定技术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推动和实施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校内多部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将“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实训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践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分层递进,逐步引导
结合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出的五级培养制度,中药制药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专业特色双创培养。以学校双创五级制为导向,一级为双创意识激发,设置双创通识课和就业指导课,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传授双创方法论和工具、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二级为创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建设专创融合课,将双创知识与专业(技能)课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探索创新;三级为双创项目训练,设置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引入企业创新项目,采用“做中学”教育理念、项目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专”“创”知识的理解和使用;四级为双创竞赛,开设大赛训练营课程,引导学生优化、提升创项目;五级为项目孵化,开设创业精英班課程,培养学生独立运营项目能力,助推项目落地孵化。
三、结语
作为我国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中药产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人口老龄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药行业将持续快速增长,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所以,双创融入的中药制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适应行业发展,适应时代需求。中药制药专业以服务区域医药产业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先进性、开放性、综合性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省内乃至周边地区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中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季红,张建业,陶移文张超以药品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研究为主要导向的《中国药品与科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探讨 p .广东化工2020.4702);180-181.
[2]李碧云,袁卉华,曹军,王兆慧《海洋药物化学实验》远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课程实践研究轻工业与科技20.360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