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凤霞/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裕固族口传文化的英译,要深入到文化层面中,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翻译模式与译介,才能展现出口传文学中所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社会意义及生活环境特色等。裕固族要抓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机遇,促进口传文学的对外传播,及时将裕固族的作品与翻译介绍给全国读者与世界读者,以继承丰富的裕固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和口传文学。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在历史中流失,但在民间有着丰富的文学作品与文化传统,例如《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交广的歌曲,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其中叙事诗有叙事和歌唱两部分,广为流传的是《黄黛琛》《萨里玛珂》《我们来自西志哈志》等。由于裕固族本民族文字流失,所以多数是以口传的传播形式流传下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内容或多或少有些缺陷。为了更好地保护裕固族文化与语言,我们应将这些民间文化以文本信息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促进裕固族文化繁荣发展。不少学者认为裕固族的民歌规律,与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较为相似,还吸纳了汉族小调,将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深入研究裕固族的口传文学与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实现裕固族语言的社会化宣传与转变,才能让裕固族的民间文化和口传文学更好流传下来。
裕固族的口传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母亲的文学”,二是仪式风俗,前者是由女性口传传承的,如抚育后代且具有教育性的民歌、古诗或教育歌等,其传承轨迹主要集中于家庭,具有鲜明的性别色彩。后者则是包含了人生仪式歌、祭祀祝赞词等,主要是诗体或说唱体等。裕固族史诗《沙特》《戴头面歌》《哭嫁歌》等仪式歌都是口传文学。裕固族的口传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拼接的现象,如爱情叙事诗《黄黛琛》就有多个版本,人物故事多数相似,只是结局不一样,钟进文学者引录的版本主人公是跳井身亡,而恩钦卓玛的版本则是裕固族姑娘被外族人买去受尽了折磨最后上吊自杀。口传文学,依靠一代代人口传流传,随着历史的发展,难免会出现遗忘或流失的情况,特别是裕固族年轻一辈人,很小就离开牧区去学校接受教育,而学校中关于裕固族传统文学的课程很少,年轻一辈人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了解有限,多数口传文学都停留在年长者的记忆和传统文学风俗中,但这些也会随着年长者的离开而消失。
所谓赫尔墨斯困境,指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曾经许诺绝不说谎,但没有许诺要说出所有的真相,这也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所存在普遍现象。裕固族口传文学本身就比较复杂,有多种类型,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陌生、新异等内容,译者对其并不了解,出现了少数民族语料的新生问题。裕固族口传文学通过译者的语言信息阐述后,比较生硬,就像赫尔墨斯所许诺的一样,不会撒谎,但同样没有阐述本质,这是因为裕固族的口传文学具有自身特色。译者本身必须掌握裕固族的民族语言,对所收录的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反复翻译与修正,才能将口传文学翻译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本信息。
裕固族有两种民族语言,但如今都失传了。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从属于突厥语种,另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于蒙古语,两者互不相通且以汉语为中介语。虽然裕固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字在明末清初逐渐失传,口传心授也就成为裕固族文学的主要传承形式。现如今裕固族语面临萎缩困境,为保护裕固族语言和文化,我国推进了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工作。现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外译成果分布不均衡。我国对裕固族的英译研究较少,多数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都集中在蒙古族、藏族及壮族等几个民族中,多数还是海外汉学家的译本。裕固族的外译工作也是举步维艰。上世纪一些学者出版了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1967年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出版了《裕固语》,内容主要是裕固族的长篇花与材料和俄语译文,但仅仅是语言研究。国内的钟进文学者在2018年出版了著作《西部裕固语366 句会话句》,采用汉英日俄多语对照的方式进行裕固族语言编排,属于语言实证研究。这些都表明,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文译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裕固族的口传文学体裁丰富,想要以翻译为桥梁,通过英译的方式让裕固族语言和文学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在翻译中处理好原汁原味与通俗化之间的关系。如今国内对裕固族的英文译介工作,局限于将口传文学转译为汉语,然后再由汉语转译为英文,这种翻译方式不能体现裕固族的语言特色,达不到深译的水平。深译是文学翻译策略的规律性,又被称为深度翻译,是民族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深译是借助注释和术语表,进行学术性翻译,用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语境来诠释译文。现如今,裕固族的口传文学英译还属于直译,远没有实现深译,急需要丰富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裕固族口传文学及语言,我们要加强裕固族口传文学的对外传播,借助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机遇,遵守深译原则,实现有效的对外宣传。裕固族口传文学深译理论,最关键的就是差异、预警及尊重,这是深译的三大原则。
裕固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在深译中,因为各民族生存环境不同,在语言论述及转译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理解困境。在阅读中,人们都习惯于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准绳,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及种族的冲突,影响了裕固族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裕固族口传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在文学话语中尤为明显,话语都是行为产物,不同文学背景的人群所形成的习俗和思想不同,译本读者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塑造不同,对译者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翻译时要从读者的角度进行语言调整,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要做好文化背景的注释。
文学作品的生产语境有各自的特点,在翻译中,必须深入了解文学的差异性,基于不同人群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关注口传文学所产生的语境,才能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内涵。译者要利用感知的差异信息,基于信息的产生背景如实地将信息表达出来,并借助注释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差异,明确译语文化背后的差异。例如,裕固族谚语“水的源头是泉水,人中最大的是舅舅。”直译就是“A maternal uncle has authority over his nephews and nieces.”这样的译文并不能直接展现出谚语的含义,相反会让读者感到困惑。舅舅最大,是因为裕固族是母权制社会,舅舅被称为“达嘎”或“达更”,是“有权威的人”、“有影响力的人”的意思,裕固族的婚丧嫁娶、财产继承、矛盾调处,舅舅是必须要出现的重要角色,所以在民歌中首先被怀念的人物是舅舅、母亲或哥哥等,很少有父亲的影子。所以,在翻译中,译者要做好注释,注明裕固族是母系社会,舅舅是具有影响力的人,才能让读者了解原文的信息。
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语言文化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裕固族口传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尊重裕固族的文化,还要尊重他者的文化身份,遵从伦理诉求,反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克服非洲民族的文化自卑情结,挑战西方的文化优越感,合理用词。译者不能仅从字面意思入手,还要做好副文本的描述,才能使读者对“他者”的文化身份产生深深的敬意。
综上所述,现在裕固族的口传文学英译与源初的裕固族文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裕固族口传文学是玄参奥妙和含糊其辞的,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赫尔墨斯困境,也正是源于此。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要遵循深译原则,尊重文化差异并明确裕固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