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以《公关原理与实务》课程为对象进行实证,以期为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思政载体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能力欠缺、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较为薄弱等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
自2016年底至今,国内围绕课程思政的研究整体趋势平稳且研究内容近似,这表明该领域属于热点领域,相关理论较成熟完善,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理論的哲学思考和深刻内涵并形成较为丰富的各类研究结论,但在课程思政的实证如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实施等方面则略显单薄,本文致力课程思政的实证研究,以期为专家学者在此领域的开拓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某校的办学定位是创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特色是“突出商科、非商融商”,人才培养要求是“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就业导向、技能立身”,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培养”、“分层次教学”、“三级技能竞赛”和“双证书培养”,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公关原理与实务》课程是该校面向管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的素养目标,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指导思想,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抓手,对接上述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及高职学情,采用“线上线下推思政、课内课外固思政、量化考核评思政”的整体思想对课程思政设计如下:
(一)设计目标
目标一:重构教学标准体系,发掘思政元素,补充思政教学案例库。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发掘思政元素,重构教学标准体系、强化思政师资培养、撰写思政融合专业教材、建设思政教学案例,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自然、深度融合。
目标二: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教学思政实施模型。开展跨专业、跨院校的实证研究,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新路径,最终形成适用范围广、推广价值高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模型。
目标三: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融入元素新的呈现模式。深挖课程思政融入元素实施新路径,新模式,在实践中继续修改完善思政呈现模型和考评模型,并抽出团队骨干参加全国教师技能大赛等项目,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二)设计框架
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整体采用“12345”框架设计,具体如下:
1.一个体系
探索实践出课程思政实施模型并构建出实施体系,具体包括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的教学实施模型、课程思政育人策略模型,分别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课程思政在专业第一课堂上的实施、课程思政在专业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上的拓展角度,构建了课程思政的完整实施体系。
2.两个重点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围绕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一个重点,第一课堂——教室的线下授课,重构了标准化教学文档,具体包括课程思政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方案和教案;围绕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重点,第二课堂——网络的线上授课,建立完善了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思政微课视频、思政电子课件、思政电子书、思政音频等内容,并在运行中持续优化。
3.三教结合
教师方面,教学团队参考专业集群平台采用跨学院、跨专业、校企协同思政育人的产教融合设计思路,由职教专家、企业专家、教研室主任、青年骨干教师构成,所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无论从学术研究高度、企业应用广度、思政融入厚度还是教学实施力度,均可圈可点,精彩纷呈。
教材方面,教学团队共同编撰了《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活页式工作手册,作为《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教材的补充。
教法方面:除传统教学方法外,教学团队成员还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并建设有《公关原理与实务》在线精品课程作为支撑。
4.四库支持
为更好开展《公关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携手建成了思政案例资源库,与专业教学的企业真实案例(任务)资源库、职业资格证题库、教学资源库相配套,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同向而行。
5.五方评价
教学团队从职业资格证题库中抽取职业素质题目、活页式工作手册中设计学习收获、思想提升和职业期待的分值、教学评价设计生生互评的手段,结合教师评考和企业评测,形成了职业资格证、工作手册、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考和企业评测的五方思政评价格局,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量化,便于考核思政教学效果,同时也利于持续诊断改进思政建设工作。
二、课程思政实证实施
(一)线上线下推思政
根据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同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资源方面,于线上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思政微课视频、思政电子课件、思政电子书、思政音频等内容,并在运行中持续优化;于线下重构标准化教学文档,具体包括课程思政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方案和教案。在教学实施方面,采用基于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配合智慧教室、超星学习通APP、实训软件和在线课程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程思政融合教学。
(二)课内课外固思政
根据课内课外课程思政全面涵盖的指导思想,在课内融合视频析思政、学生讲思政、数据评思政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思政方式转化为“学生讲、教师评”,不仅凸显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在课外组织学生社团——“XX讲师团”,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带领社团向学生宣讲建设时政热文,以学生视角传递思政观念,并将部分宣讲内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上传至网络,为网络正向舆情阵地贡献力量。
(三)量性结合评思政
根据量性结合评价课程思政效果的指导思想,构建课程思政量性结合评价体系。课题组通过1+X证书题库中职业素质题目,活页式工作手册中学习收获、思想提升和职业期待的分值,教学评价中生生互评的手段,以及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形成1+X证书、工作手册、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的多元化思政评价格局,不仅便于全面覆盖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利于持续诊断改进课程思政工作。
考核内容:
知识考核——1+X证书模拟考试
过程考核——工作任务质量、工作实施过程、团队协作分工
能力考核——对学生作品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
素质考核——基本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沟通能力
思政考核——学习收获、思想提升、职业期待
考核形式和成绩构成:
知识考核——职业资格证模拟考试/超星信息化教学平台,权重30%;
过程考核——自编活页式工作手册,权重20%;
能力考核——对学生提交作品打分/超星信息化教学平台,权重30%;
素质考核+思政考核——考勤、纪律、课堂回答记录、协助教师教学、组内生生互评、展示汇报得分,权重20%。
参考文献
[1]马寒.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91-101
[2]蒲清平.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
[3]梁杰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向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100-102
基金资助: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筛融评一体化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成果(课题编号:2021YB0520)
作者简介:李婧(1983.11——),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