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没有显著提高、专业设置老化和雷同、师资力量薄弱等,本文从高等专科职业教育现状出发,分析探讨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2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本文主要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角度,谈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
一、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堪忧。近年来,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发展迅速,数量较为庞大: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本科层次院校1219所,专科层次院校1334所。多年来,职业院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职业院校的数量虽增长很快但办学质量却没有同步提高,特别是高等专科教育办学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数量忽视质量。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拨款模式是按照招生人数核拨生均经费,各个学校的头等任务就是下大力气招生,为此,很多职业院校要求所有教职工都要全员参与招生,并设定每人必须完成相应指标且和收入挂钩。于是,所有的专兼职教师都在想法设法招生,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应减少了。二是招收的生源质量年年下降,由于各本科院校一再扩招,一些学生及家长都认为,即使是上个高成本的三本院校,也比上专科职业院校强,上专科职业院校的一般都是无奈的选择,全国各地专科投档线就也是一再降:100多分的投档线。这样分数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能力较差,不是睡觉都是旷课,不爱学习,高中班主任管不了,家长也无能为力,如果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手段、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高职学生即使呆在学校,也是前景堪忧啊!
2.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较为统一,缺少个性化:纵观全国的专科层次院校1334学校专业设置,几乎都模仿一些综合性大学设置的大而全。我认为,各职业院校不必要别的学校设什么专业,也一定设置这个专业,即使设一样的专业,在专业方向上也要有区别,要有特色。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样,如果专科院校培养模式和本科院校一样,而学生生源素质差,师资力量弱,培养的学生既没有特点,也不适应市场对分层次人才的需求,长此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学生素质不提高,就业也没有出口。
3.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实践指导老师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成倍的增长,但教师数量的增幅不大,各专科职业院校师生比大都在25:1甚至达到30:1以上的比例,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大,实践指导师严重匮乏,因为90%左右的教师都是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指导能力,不到10%来源于企业,这样的师资状况对高职专科学生来说,要做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几乎不可能实现。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前都需要再培训,结果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非常不满意。
4.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较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承的能力水平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不强;二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这点和上面的第三点原因相同);三是教师社会服务的驱动机制不健全。
5.我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我国在1978—2008年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4%,比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出近3倍。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五年时间内,年平均增长9.06%;而2012—2014年年均增长7.6%左右。特别是2015,年增长只有7.4%。2016年第一季度增长为7%。经济下行的严峻事实告诉我们,靠廉价贸易驱动、靠外国设备加我国廉价劳动力代加工的不对称驱动、靠用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驱动和配套的旧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就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万人,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弱且呈地域性的特别,东南沿海较发达城市的高职院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较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明显不足,整体状况处在待发展状态。
二、针对我国目前高职专科学校存在问题的探究思路
1.稳步提高招生数量的同时,重点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职专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清醒的认识到高职学生的现状,花大力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理论但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较多的实践课教学,这一点也正是高职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的最大区别,同时实现了专科和本科的分层教育,使专科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2.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要求各专科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作为高等专科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置一些有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重点建设,既可以与其他院校区别开来,又有自己的拳头专业、特色专业,对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发展来说都是互赢的。
3.关于高职专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实践指导老师匮乏的问题,我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从企业一线大力引进有经验、懂技术、会指导的技术工人和专家,来学校指导或者让学生去企业接受指导,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攀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也以脱产、企业实践等方式给与了大力支持,教师的实践能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另外,从企业一线聘请技术工人和专家也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接触实践的活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明确提出: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通过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实践参与水平的提高,双管齐下,真正做到让学生“来源于实践,服务与实践”。
4.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自身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做起。如水利工程专业,应结合国家和地方水利事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教师也可以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企业选派专业人员现场演示和讲解,这样的合作模式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摆脱了死板的课题讲解模式,是教师和学生非常喜爱的模式。但是如果没有税收、补贴等激励措施,企业的支持度和积极性就不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需要学校的激励,不然大多数教师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实现,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多方沟通、协调方能发挥的更好。
5.高度重视高职专科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具体做法有: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方案,找到解决的方法并进行推广应用;二是建立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通过开展一些创新达人、创新秀、金点子大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组织创新团队,与企业行业一起,经受创新实战的训练。二是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和企业实践的参与,鼓励学生进行低成本创业,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三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学校要选派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从学分、学制、经济、精神等各方面给学生一定的激励。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高职院校要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作者简介:陈礼忠(1968—),河南郑州人,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成本会计。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