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计算教学”学生学具使用策略研究

2021-11-07 10:31吴英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具计算教学效率

吴英

摘要:学具的使用对新知识起到引渡、桥梁、化难为易的作用,将认知信息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感知认知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小学低段“计算教学”中,可以利用学具、提高兴趣,巧用学具、发展思维、依托学具、帮助学困、优化学具、优化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效率,深化课程改革。

关键词:计算教学;学具;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往那种只“听” 不“动”的学习方式注定要被淘汰,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研究思路概述

低年级学生对新生活、新课堂充满了好奇,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总想通过以数手指的方式来计算出结果。学习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和书本是不行的,而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这对学生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将整合区、校、组内教研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借助学具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通过巧用学具来理解算理、发展思维,通过优化学具来优化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素材。

二、学具使用的实践策略

加强学具操作活动,能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学具操作为媒介,充分发挥学具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下是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低段“计算教学”学生学具使用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利用学具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水平。

例如,“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较为抽象的,我们在教学中将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学生熟悉的“分蛋糕”的情境入手,并用纸代替蛋糕,引导学生想一想、分一分、折一折、说一说,体会分数的概念。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更多的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培养探究能力。学生课后联系生活实际再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如分巧克力、分西瓜、分糖果等,体验到分数就在身边,培养了观察和概括的能力。

(二)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1.操作学具,提高兴趣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7~11岁)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缺乏抽象性思维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以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在课堂上,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操作学具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的认识”中,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实物图),数一数画面上有几盆花、几个小朋友等,突出这些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再用5根小棒摆图形,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理解4与5的顺序,利用摆小棒比较4和5的大小、掌握5的组成。

通过利用学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机勃勃了,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了适应儿童每一阶段不同思维形式的需要,在低段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和运用的学具应包括完全直观学具(实物学具,实物图片等)、半直观学具(图形、点子卡片等)及抽象学具(数字卡片、式题卡片等)。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点子图、数字卡片、式题卡片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认识。有了这些直观感知做基础,再让学生看着数字卡片说顺序、比大小、说组成,他们就不觉得难了。这样,既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又能促使儿童的数概念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发展。

2.巧用学具,发展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借助学具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巧用学具来理解算理、发展思维。

【案例1】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上,我们通过让学生把一定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过程,巩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位置值”思想。基于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观察珠子在数位表上能摆出哪些数,以此复习数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同一个珠子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相同数量的珠子可以摆出不同的数,初步落实了“通过在数位表上用珠子摆数,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这一教学目标。

第二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在数位表上摆3个珠子,并在动手摆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復、不遗漏”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操作。学生摆完并记录完之后,请他们上台动手摆并展示结果。学生摆的结果有如下四种情况:(1)无序且漏掉某个数;(2)无序但没有漏数;(3)从大到小排列;(4)从小到大排列。根据学生的操作结果,老师及时引导其他学生思考上台展示的小朋友是怎么摆的、选出喜欢的摆法等,让学生理解怎么摆才能使摆出的数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列,以及这样摆的好处。这一环节充分落实了“在数位表上用珠子摆数,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会用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读数,会记录用珠子摆出的不同数;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的教学目标。

第三个环节,发现有序摆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摆4、5、6个珠子,并研究摆出来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摆完后分别进行汇报,教师在电脑上记录摆出的数,引导学生观察摆出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发现“摆出的数比珠子个数多1”“摆出的数,十位和个位数字的和正好是珠子的个数”这两个规律,并及時用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规律。

第四个环节,在教学7、8、9个珠子能摆出哪些数时,老师先带着孩子们在头脑中摆一摆,想象珠子从个位一个一个挪到十位,能力弱的孩子可以边想边动手摆一摆。这样,既提升了思维的层次,也关注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让落后的孩子掉队。我们请小朋友们课后继续探究:10个珠子和11个珠子可以摆出哪些数? 还是一样的规律吗?

本节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考虑到圆片比较薄且容易重叠,在动手摆的过程中不易操作,我们对学具进行了优化,没有选择教材配套学具包中的小圆片,而是选用小珠子代替,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方便很多。整节课中,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动手操作,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参与度很高。通过巧用学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在合作交流中养成倾听、有条理地表达想法的习惯和意识,感受数学的趣味,喜欢数学并愿意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归纳能力。

3.依托学具,帮助学困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层次各不相同,通过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算理。

【案例2】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情境引出减法算式“51-36”,让学生思考:当遇到不能直接口算的时候可以怎么算?通过适时追问:“当个位上的1不够减时,怎么办?”激发学生认知的冲突,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理解退位的方法,并让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算法:

反馈一:将51的1根小棒先减去36个位上的1根,再在十位上借一捆小棒,再减去5,个位剩下5根小棒。算法一:1-1=0,10-5=5,50-10-30=10,10+5=15。

反馈二:从十位借一捆小棒,先减去6根,再加个位上的1根。算法二:10-6+1=5。

反馈三:向十位借一捆,先加上个位上的1根,变为11,再减6。算法三:10+1-6=5。

通过有序操作,从而突破退位减的难点。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怎样退位。算法的多样化,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退位减”的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的操作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我们以学具操作为媒介,充分发挥学具优势,在操作中帮助理解算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对比计算过程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在小学数学中,操作主要是作为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因此,操作学具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操作学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优化学具,优化课堂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更需要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制学具或改良原有的学具,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把学具创造与思维联系起来,培养了创新意识,从而使课堂得到进一步优化。例如,我们结合期末综合能力测评,开展了算盘、计数器拨数、读数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具的操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小棒摆一摆,让他们回家用5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总之,我们通过加强学具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构建思维课堂。

三、回顾与反思

回顾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通过实践与反思,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参与,在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经过课题研究,教师驾驭学具操作教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明显的进步。学具操作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在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明显改变,学习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很明显,操作活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大多数同学非常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学具,感到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对一些不想或不愿参加操作的学生应该怎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和思维能力,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另外,学具的优化和创新学具的开发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以期对低段计算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学具计算教学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