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中心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

2021-11-04 11:45朱春桃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

朱春桃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低年级学生善于从教师的言语中揣摩教师的意图,并按教师的喜好投之相应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儿童并没有从内心感知教育的重要性,更不能按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成为习惯。本文从立足儿童当下的生活、教材内容的发掘、体验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活动中体验、内化,进而触发儿童的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立足儿童 体验活动 道德认知 德性生长

“体验”的含义是:在亲身实践中认识事物,或者是体察、考察。道德与法治作为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活动教学是重要的途径和载体,活动中学生的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体验活动的前提是立足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

一、亲近自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要求小学品德教学以生活德育为导向,致力于让学校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美好生活发生有意义的联系。现在使用的统编版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彰显儿童生活的德育要素,着力营造浓郁的儿童文化,使之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求,利用儿童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影响儿童的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教材,不能脱离教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者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编写教材,在多元背景下树立公正的教材文化立场,因此在教材中既有各个区域的乡村文化,又有城市的现代文明。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本地域的学情,合理地选用教材中的元素,并融合本地域的特点,以及教学期间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进行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儿童元素呢?那就必须从学生当下具体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应该实现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在教学《美丽的冬天》一课时,教师要想让学生们感受到冬天的变化,可以利用课前的一些时间,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学生发现校园里的梧桐树已经落叶了,但是假山旁的松树还是绿色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面、屋顶的雪花,观察植物上的冰凌,感受教室内外的温差,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感受到冬天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旅游的经历,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或者是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关于冬天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儿童是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要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光靠课堂教学肯定是不够的,要利用各种机会、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自然,感受、了解自然,逐渐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二、亲历过程,在活动中体验真实的情感

品德教学不能是道德的理性说教,也不能是学生被动地听故事、谈感受,这样会使品德教学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加深认知。

在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版二年级上册《大家排排队》一课时,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都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要排队,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虽然知道,但是实际上却做不到。怎样通过体验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呢?笔者以体验活动拿棒棒糖作为导入,请学生们来拿棒棒糖。活动开始,学生们迅速争着、抢着到老师这来拿礼物。有后面的学生飞奔到前面来,在过程中踩到了好几个同学,学生们怨声载道;有站在后面的学生紧紧贴在前面同学的后背上;有的学生看秩序太乱了,喊着嚷着让大家排队,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排队了,但有的学生只是喊着让别人排队,自己却没有排队……

活动结束后,教师问学生:“你觉得刚才拿礼物的环节怎么样?”学生们亲身经历了,自然能够感受到不排队造成的秩序混乱,以及带来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被挤到或踩到的学生,他们更能感受到排队的重要性。教师问刚刚一直喊着要排队的学生:“为什么要排队?排队却没有拿到礼物后悔吗?”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排队是一种文明,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排队。”虽然教师并没有指责刚刚没有排队的学生,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男生特别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对大家说:“我刚才急着拿棒棒糖,踩到了别的同学,我向她道歉。”临下课前,教师让之前没有拿到礼物的学生来拿礼物。这一次,学生们安静有序,虽然有个别学生还有插队的冲动,但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排队,也及时进行了调整。

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反思,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道德情感与认知不断加深。

三、对比感受,在活动中体验行为的重要

体验活动是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有所悟,这就要求体验活动一定要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师生都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们的情感。那么,怎样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段特点,设置不同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对比中,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

以《爱护课桌椅》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课桌椅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教师规定学生在30秒内书写指定的20个生字,要求书写工整、美观,写好后就站到讲台上来接受表扬,学生们都信心满满地开始写字,一会儿,就陆陆续续有学生写好了字,站到了讲台前。经统计,30秒内有20名左右的学生工整、漂亮地完成了20个生字的书写。完成的学生得意扬扬,教师及时给予了评价与奖励。

第二次,教师加大了难度,要求学生写字不能使用课桌椅,但仍然要在30秒内工整、漂亮地完成20个生字的书写。只见学生有的把纸垫在手上写,有的放在同学的背上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写……30秒钟到了,这一次完成任务的却只有6个学生,而且书写时字迹不工整,有的把纸都划破了。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写字太累了;这样根本写不好字……两次体验后,通过比较完成任务的人数,书写的质量和书写时的感受,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课桌椅的重要性。此刻,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该如何爱护我们朝夕相处的好伙伴——课桌椅呢?”学生们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教育的契机把握得好,教育的效果就非常明显。

这样的体验,触发了学生心底最真实的情感需求, 因为认知到位,行为的改变就会水到渠成。

四、关注细节,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体验活动绝不仅仅是精心的设计教案,因为学生的感受是多样的,活动的开展是多层次的,哪怕教师的教学精心设计到每一秒,也未必能达到所想要达到的教与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关注体验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并能及时地捕捉学生的“生成”资源,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还要适时地关注学生的有效行为,使其“德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还是以《大家排排队》一课为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受排队的重要性,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到了站在后面的同学虽然没有插队,但是他们十分拥挤,紧贴着前面同学的后背,十分不舒服。教师捕捉到了这个生成的知识点,接着提问:“那应该怎样排队呢?”学生就纷纷回答:“空一点点距离。”教师又问:“排队时一般空出多大的距离呢?”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大概要空半臂距离。教师随机请学生到台前来排排队,感受合适的距离对于前后的同学来说,都非常舒服。继而引导学生:乘坐地铁时排隊、购买物品时排队、上厕所时排队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联想到社会。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拓展了教学内容。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提升。

低年级学生就像刚露出地面的幼芽,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立足儿童,用体验活动架起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桥梁,在体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巩固学生的认知,使其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关注起点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接轨
谈“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体验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体验教育对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形成的作用研究
生活化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谈如何让“体验”真正成为品德课堂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