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
摘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其中,地域文化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纵队的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教师应充分挖掘“东纵精神”这一宝贵的资源,将其引入学校教育中,以“东纵革命歌曲文化”为中心,从理论、知识、事迹、演唱、绘画等多领域渗透,进行“诗乐画”的融合学习,全方位、立体式地建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东纵红歌;“诗乐画”融合学习;实践探究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其中,地域文化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所认同,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特点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记忆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小学开始,教科书中的国歌、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红军、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就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红色也在我们的孩子心中成为光荣的象征。
一、传承东江纵队红色资源文化的意义
深圳是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大家在匆忙的奔波中不会忘记在花园锦簇的深南大道上的邓小平巨型画像,这个世纪伟人高瞻远瞩,笑面对人,既显示充盈的亲和力,又具有无上的崇高感。
张金秋教授在《培育爱国情怀要坚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中认为,家国情怀的教育不容忽视,学校作为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域,在家国情怀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深圳的本土红色文化品牌——“东江纵队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喜爱。我们坪山区恰恰是“东纵精神”的根据地,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东纵精神”这一宝贵的资源,将其引入学校教育中,从小学开始学习东江纵队精神,让子孙后代记住改革开放的热土也是无数先烈英勇战斗的热土,让深圳的红色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东纵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二、传承东江纵队红色文化的内容与表现
(一)东纵革命歌曲文化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之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领导人民武装英勇抗击侵略者,在与日、伪的艰苦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人民武装——东江纵队,建立了东江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共组织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东江纵队之歌》由时任东江纵队军政干部教育长林鹗作词,历任东江纵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第三支队第三大队政委、两广纵队文工团团长史野作曲,表现了东纵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革命精神,是鼓舞东江纵队奋勇前进的队歌。在战争年代里,东纵战士们唱过很多革命歌曲,很多东纵战士说,当时他们“听到一支歌就参加了部队”,这说明歌曲或艺术在战争年代的动员力量。
(二)校园红色文化
为秉承红色传统教育,我们在校园内通过打造红色文化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创建红色教育体系,以此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具体做法有: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学习红色文化课程、参加红色文化活动、评选红色楷模。将唱红歌、朗诵红色诗词、讲红色故事、纪念红色节日、读红色经典等整理成为“校园红色第二课堂”,并且挖掘了家庭教育,由父母带领孩子走访优秀共产党员和各行各业的模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传承东江纵队红色文化教育的校园现状
对我校的孩子们,我们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对坪山本土红色文化品牌——“东纵精神”,了解得不够深入。东江纵队纪念馆离我们学校仅仅几百米,但64%的学生从来没有去过,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够了解,只有10%的学生了解并熟知东江纵队。目前,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展着各种各样的红色文化教育。例如,在硬件设施上,走廊、宣传栏里张贴着各种名言警句;校园内开展了多样的红色文化文艺宣传活动,如全校同唱一首红歌,目前我校已经同唱了《我和我的祖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等革命歌曲,并且在“六一文艺演出”中集体表演等;在特别的纪念日里,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红色电影等。这些对我们接下来研究学习“东江纵队红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深深的责任感、有义务将东江纵队历史文化作为我们学校孩子们的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继续传承和弘扬“东纵精神”。
四、东江纵队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创新
要在校園里建设东江纵队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文化的育人氛围,必须依靠全体老师和学生,各学科融合,相互辅助。
(一)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打破各学科与音乐学科的界限,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升华情感体验、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诗乐画”的融入不仅使小学课堂教学更加鲜活,还体现了音乐的动感美和深化教育功能。所以,进行“诗乐画”的融合学习,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直接诠释音乐作品内容和强化学生体验的作用,同时也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更丰富。
(二)“诗乐画”教学研究
我们以“诗、乐、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文献。张雪丽老师在《“诗”“乐”“画”艺术中对意境的追求及艺术间的相互融合之美》一文中,论证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相互循环关系,三者之间不仅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紧密相联,在艺术内涵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把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葛春先老师在《浅议音乐中的诗情画意》一文中,阐述了音、诗、画的渗透能引发想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更直接地诠释作品的音乐内容,强化学生的艺术体验,挖掘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张玲玲老师在《混搭——音乐与诗画整合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音诗画的混搭能够创造出崭新的音乐教学范式。可见,诗、乐、画的结合对于我们探索学习东纵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也能从这三个维度中学习到更全面的东纵文化。
五、校园传承东纵文化的具体措施
学校以“东纵革命歌曲文化”为中心,从理论、知识、事迹、演唱、绘画等多领域渗透,全方位、立体化建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通过让学生观看红色电影、联系社区带领学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拜访社区老一辈革命家及相关人员等形式,搜集资料,让学生了解东江纵队的革命历史,学习历史,缅怀英烈。
其次,我们在诗歌、音乐、美术三个维度里学习东纵红歌,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我们的课堂中。
(1)诗歌——朗读诗作悟东纵。例如,纪念东纵成立八十周年七律二首:“八十年前悲国破,腥风血雨蔽南天。东江拍岸惊天愤,粤海怒涛卷地阗。敌后清锋游击队,神前赤帜聚豪贤。罗浮山下杀倭寇,百战群英奏凯旋。”我们搜集此类有关东纵的诗歌,在班级利用语文课或者阅读课、班会课,让学生朗诵,感悟那些曾经为人民血战的战士们。革命战士用鲜血和青春换来了如今的繁荣景象,他们留下一份新的希望,将由我们这一代传承。我们还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在“十月诗社”里,让孩子们将自己对东纵英雄、“东纵精神”的情感和领悟用自己的笔写出来。
(2)音乐——演唱红歌颂东纵。例如,《东江纵队之歌》《前进报》社歌。很多东纵战士说,他们听到一首歌就参加了部队,这首歌曲叫《反抢粮》,是一首当地的客家方言歌。我们搜集这类歌曲,在全校通过音乐课进行欣赏学唱,并且在学校合唱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六一文艺演出”或者“全校同唱一首歌”里共同展示。
(3)美术——画经典忆东纵。我们搜集东江纵队经典战役和东纵英雄的照片,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美术课或者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孩子们的画笔重新展示,相信一笔一画重新演绎出来的英雄们的形象一定会更加深刻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再次,我们抓住红色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把东江纵队的文化在校园里推广。我们通过在校园里张贴红色文化的海报等营造出红色文化环境;带领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让学生实地参观东纵纪念馆;把我们的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展示在校园里等。这些措施已产生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将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
最后,总结成果,结合本校特点,在校园内通过问卷或测试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东江纵队的了解情况及我们的研究成效。
六、反思与展望
“东纵文化”资源的学习在我校还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课程内容、实施环节、活动举办、效果测评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探索、改进、创新。
总之,家国情怀的培育不容轻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长期红色特色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将以青少年群体喜爱的方式宣传红色文化,让青少年群体了解和热爱红色文化,增强孩子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葛春先.浅议音乐中的诗情画意:谈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音诗画的相互渗透与融合[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2]张玲玲.混搭:音乐与诗画整合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8(10).
[3]周云,黄贻凯.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东江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J].惠州学院学报,2019(39).
[4]周晶.高校開设“音、诗、画”三位一体课程理念及其情境创设[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05).
[5]张雪丽.“诗”、“乐”、“画”艺术中对意境的追求及艺术间的相互融合之美[J].黄河之声,2009(02).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