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敏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纵深发展的态势日益显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探索教师“团队·互动”的成长模式,以教师的自主需求为基础,以学校多元平台创设为载体,以团队自主研修为媒介,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开辟一条有个性的团队发展路径,通过“理论引领”“组建四级团队”“打磨三类研课”“创新评价机制”等方式,引领教师进行深度学习,力求打造一支使命担当、守望相助、和美悦教的教师团队。
关键词:团队;互动;教师;专业成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纵深发展的态势日益显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致力于探索教师“团队·互动”的成长模式,以教师的自主需求为基础,以学校多元平台创设为载体,以团队自主研修为媒介,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开辟一条有个性的团队发展路径,力求打造一支使命担当、守望相助、和美悦教的教师团队。从2019年9月开始,我校开始探索教师“团队·互动”专业成长模式,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谐共享”为理念,以“研修整合、上评结合、读写融合”为教研特色,多种举措并进。扎实推进教师成长模式创建。
一、重视理论引领
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没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基础,方向就会迷失,模式的推进就无从下手。因此,理论学习是构建“团队·互动”成长模式的重要保证。
(一)全员培训
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团队·互动”理念深入每个教师心中,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利用每周例会,分内容、分层次进行关于“团队·互动”及“深度学习”等理论的解读,让全体教师清楚了解研究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同时,定期召开各级团队会议,组织年段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核心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明确各个时期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在任务引领下指导组员们积极参与分享或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策略。
学校通过培训,引导全体老师形成共识,渗透“团队·互动”的意识,逐步形成“团队·互动”的理论体系。
(二)个体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是,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淡漠,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重视读书、崇尚知识、尊重学术,不仅是学校成为学校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夯实教师对“团队·互动”模式的认识,结合我校“全科阅读”项目,每学期期初由校长室牵头策划,备课组长组织各组教师商讨推荐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相关书籍,制定教师阅读书单,推荐给老师们阅读。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记录读书感受,并定期开展以年段团队为单位的读书沙龙活动。每周一的教师例会,开展教师“悦读时光”活动,由一位老师分享,相机抽取三位老师交流自己听后的收获,激发教师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多种举措并行,让“团队·互动”教师成长模式的理念深入每一個教师的内心,为这一教育改革举措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平台
教师“团队·互动”模式专业发展是学生“团队·互动”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多措并举,获取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全面打造名师成长工程,精心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把促进教师“团队·互动”专业发展作为大块文章来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同伴互助共成长
优秀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不仅来源于书本、专家,有时候一线教师的实践更能触动人心,尤其是潜藏在身边的名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激发学校老师的学习兴趣,我校不定期安排本校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李凤莲老师开设了《如何在教师培训中实现有效学习》讲座,卓霓红老师开设了《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讲座,黄晓云老师开设了《教海无涯 且行且思》讲座。我校还针对全体教师开设了培训讲座:《团队·互动与教学方向》《德育目标与班级管理》《“团队·互动”课堂模式分享会》《把握新教师发展瓶颈问题》《新教师座谈会》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一个个平易近人的教学理论,让“团队·互动”的理念扎根在每一个老师的灵魂中,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师的抱团成长。
2.专家指导促发展
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突破教改进程瓶颈,学校整合教师遇到的问题、难题,每学期邀请专家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受益老师达700人次。
2018年秋,泉州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苏茜茗主持的数学(北师版)学科研训,让数学学科团队的老师看到了一场又一场师生探究生动而又深刻的精彩课堂,以生为本,深度学习,以研促教,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2019年春,泉州市许贻亮名师工作室课题的送教送研,让全体老师感受了“通融”课堂的活力与美学,了解了“数学追问”“通融思考”“何谓通融”;南安市进修学校教研员刘小坤的“团队·互动”实验专家讲座,让语文学科团队的老师对“团队·互动”理念体系的认识更明晰;南安进修学校教研员尤金田开展了《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专题讲座,提升了我校全体数学老师研讨课标和解读教材的能力;福建省名师林珊的《从“韵”的视角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及其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何为文本之韵、何为课程之韵、何为教学设计之韵。
3.集体研学补短板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广泛的吸纳与学习,只有广泛的吸纳与学习,才能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积累经验、走向成熟。因此,我校对教师的外出听课、培训、学习特别地支持,只要哪所学校在开课、在举办活动,哪里就有我们教师的身影。
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让“团队·互动”教研模式全面铺开,并促进各种团队管理更精细化,这几年来,学校每学期选派教师外出学培训、听课研讨达600多人次。同时,学校5次组织各种团队,集体走进厦门市蔡塘学校、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晋江市磁灶中心小学、泉州实验小学等名校,访名师、听名课,以“问题导向”为学习驱动力,以“研学旅行”促教学短板的补齐。在厦门市蔡塘学校跟班学习时,教研团队重点学习蔡塘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探寻“先学后教”导学案的模式,为我校“团队·互动”教研模式全面铺开提供了借鉴,各教研团队的管理也更精细化。
教师们抱团外出学习,拓宽了团队的研究渠道,解决了实验中的种种问题,又满足了个性发展需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组建四级团队
现实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教师,其成长诉求是不同的。为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自觉发展与成长的强烈动机,我们把科学的团队组建作为教改实验的切入点,根据学科性质、教师特点,实施分层建设,建立了从小到大、纵横结合的教研网络体系,包括青蓝团队、备课团队、年段团队、教研团队。
四级团队覆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设有2人组、4人组、7人组、10人(及以上)组,形成了立体交互式的组队模式。每位老师既可以是纵向的“青蓝结对”成员,又可以是横向的“备课团队”成员;既可以参与一对一纵向听评课互动,也可以在年段组、教研组横向备课、集体研讨互动。
青蓝团队以期初“一对一”师徒结对发展为主要形式,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根据需要以“一对二”或“二对二”的方式新老自由组合,老教师以平时“点对点的磨教案、磨课堂、磨试卷”和“教做人、教师德、教生管”等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帮扶,助力新教师迅速成长。
备课团队以学科和年级分组进行,组数较多,为顺利实施,期初错开时间、地点,其中,科学、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少,可以合理安排兼任老师参与。
现在,这四级团队均已建立各自的研修领域和特色,有相应的团队培养发展目标,责任分工和任务分解明确,团队第一责任人均有担当,能熟练地带领队员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带领教师实现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需求。
团队备课是学校教师“团队·互动”专业成长模式打造的第一个互动品牌。首先,我们把备课团队细化到年段、学科。虽说学科备课组是最小的教研单位,但备课时更体现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团队备课的形式和内容,学校建立了“单元设计+单元命题+特色作业+课例赏析+案例学习”的学科备课模式,要求备课活动周而复始,组长统筹,备课组教师轮流“坐庄”,相应承担主备职责,剩余组员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实现团队的备课能力、命题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几年,学校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谐共享”为理论支撑,建设“青蓝团队、备课团队、年段团队、教研团队”四级教研网络,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再塑工程”三大工程,通过“学习、传带、协作、和谐”四个方面拓宽研修渠道,逐步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人人共享教研成果的局面,实现以团队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如今,这种团队协作意识已根植于学校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个体与团队得以同生共长。
三、打磨三类研课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是锻造教师的专业技能。技能如何锻造?校本教研是最佳路径。多年来,我们始终将“校本教研”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锻造、业务能力培训与问题研究的主要载体。
我们的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在教学中反思、在课堂上成长、在磨课中精进”的思路,搭建了“人人上达标课”“月月开示范课”“组组磨比赛课”等深度教学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年段达标课是基础,由年段自行组织,以“同课异构”“连续课时”的形式呈现;校级示范课起研究和辐射作用,语文、数学、非语数三个教研组每月分别推荐三名教师,围绕“团队·互动”“和谐课堂教学”“主题研究”“转变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等主题,进行教学展示;市级比赛课(研讨课)是试金石,通过组建专门的备课团队,深入地研磨,争取让堂堂课都“出彩”,让参赛教师都感受到“团队·互动”抱团成长的成就感。
短短三四年時间,学校年轻教师有苏盈、李凤莲、洪燕云、尤婉红、王慧嫔等十几位老师参与南安市级以上现场课堂研讨、教学技能比赛、一师一优课受到好评,骨干教师洪淑芬、黄美虹、陈俊妮、洪亚玲、陈巧东、傅蕾颖等十几位老师获泉州市级比赛、省级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等奖项;一名“省十三五小学名校长”后备人选,一名“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五名泉州市“教坛新秀”,一名泉州市教育“领航团队”培养对象,四名“泉州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两名“南安市名班主任”,一名“南安教学名师”,一名南安市语文兼职教研员,十一名南安“读思达”种子教师。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年轻的老师上课更有底气了,教学上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风格。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可以看出,老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等方面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每学期在参加南安市级以上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中,很多老师得以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校以静心阅读、潜心研究、扎实课堂、融合共生为基础,从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入手,凝炼出南安二小“教人以善、诲人不倦”的教风,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让“团队·互动”的成长模式印刻在每一个二小师生的骨血中。
四、创新评价机制
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场所。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教师“团队·互动”专业成长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是这个模式实施最难把握和突破的关键环节。
为实现全方位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老师对自我的评价、领导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结合我校开展的泉州“十三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教学评价体系的教学研究”,落实教师发展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成长评价等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年度考核、绩效量化和职称评聘等事关教师利益的方案,形成一脉相承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教师专心从业的良性机制,完善“团队·互动”教师成长模式的评价体系。目前,我校已制订《南安市第二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南安市第二小学和谐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南安市第二小学红领巾争章评价方案》等科学实用的项目配套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团队·互动”专业成长模式的培育与深化。
五、发挥示范作用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综合素养的真正提升必须历经实践的不断磨砺。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磨砺自我、锻造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我校积极为教师们开辟了“实弹演习”的第二战场——校际区域教研。
为了发挥在本县域的辐射作用,我校与美林中心小学、美林第一小学、省新中心小学、罗东中心小学、第三小学、柳城中心小学等学校结成“教研共同体”,为他们提供了“团队·互动”范式研讨,带动了他们学习模式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几年,结合我校的教材培训活动、月月示范课活动,学校多次组织兄弟学校进行校际联盟教学研讨,分享备课团队和教研团队的成功经验做法,为兄弟学校的教学教研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我校还与南安市翔云中心小学、洪梅三梅小学、洪濑西林小学等位置较偏远、教研工作较薄弱的学校结对,为他们带去现场示范课和专题研讨,将“团队·互动”教研模式进行推广,更扎实地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共60人次走进帮扶学校,与帮扶学校老师交流研讨。
一个阶段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教研共同体学校的老师们开始熟练运用“团队·互动”教研模式,兄弟学校的老师时不时电话请教问题、讨要团队经验资料,也让我们感受到引领辐射的效果;走进三所共建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其课型渐渐融入“团队·互动”学习模式,师生在课堂上谈吐大方、自信满满,学习团队之间能够生生独立互动,引领辐射作用彰显成效。
推动形成“团队·互动”研修氛围,主动发展机制,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环境,开拓促进教师合作、学科融合、城乡互动的新路,把改革成果形成模式推广应用,辐射引领“小片区”兄弟学校,并为兄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一直是我校“团队·互动”教师成長模式试验的愿景。
打造一支使命担当、守望相助、和美悦教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多年的追求。经过几年实践,学校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全校师生精神振奋、团结一致,整个校园弥漫着“团队·互动”气息。今后,我们将更扎实地推进试验进程,结硕果、成范式,辐射引领、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胡铁羽.分层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书育人,2019(20).
[2]冯金洪.在教师评价中运用发展性评价的实践[J].教育导刊,2009(05).
[3]罗超.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效能提高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1(04).
[4]郭斌.发挥评价功能,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J].新课程(中),2017(03).
(责任编辑:吴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