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昭
[摘要] 本研究基于对目前中小学上网行为现状分析,以中小学生网络素养为标尺,拟从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个层面探究引导策略,并提出规范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指南,为网络环境下中小学行为规范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网络素养;引导策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在《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报告中强调:“网络化、数字化塑造着儿童与青少年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的安全、隐私与身心健康面临巨大风险,如网络欺诈、网络依赖与‘屏幕成瘾等问题。”可见,网络渗透在中小学生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的中小学生处在互联网教育启蒙阶段,如何帮助他们鉴别内容的优劣,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成为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在此背景之下,网络素养的概念逐渐走入人們的视野。那么何为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的延伸,是一种基于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媒介素养,再叠加社会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网络特质而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由此可见,网络素养即是标准,可以对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化处理。基于此,本文调查分析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现状,探讨引导方式,为中小学生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分析
目前,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率非常高,其使用情况有所相同,但不同阶段仍不尽相同。依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及各类调查结果,笔者对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展开了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1.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目的调查
当前,中小学生实际的网络行为目的主要是为满足自身生活与学习的需求,详见图1所示。网络已逐步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重要方式及自我建设的必要途径。
2.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与其他年龄段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行为不同,中小学生具有一个显著的共性:网上学习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网上学习可以与学校课堂教育深度融合,是线下学习的补充。然而,网络学习行为与普通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异。二者之间并非只有传播途径有所差别,网络学习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与联系被严重削弱。同时,学习者在网上学习时,极易“迷失方向”,线上学习成效往往难以预估。
除此之外,中小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区别。由中小学生从事各类网络活动的统计对比图(见图2)可以看出,小学生在网上从事聊天、使用社交网站、逛微博、逛论坛、看新闻、购物等各类社会化活动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初中学段。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与时长在逐步增长。
通过对全国中小学生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其一,当前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上升。其二,网络使用从初中开始显著增加,初中是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其三,小学阶段缺乏正确的引导,会导致部分学生这一关键期的失调。其四,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中国小学生网络成瘾逐步低龄化,并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二)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分析
1.中小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分析
针对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网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分析总结出三点关于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使用技能欠缺。中小学生缺乏系统的网络操作技能培养。虽然中小学生在校园中学习了一些基本技能,但主要通过自我摸索来学习网络及相关软件的使用。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学生未能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
(2)信息甄别能力薄弱。中小学生缺乏对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对于网络上不当言论,缺乏批判意识,极易被煽动与教化。中小学生还未建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上的言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成人来说更为强烈。他们还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缺乏安全信息常识,易受不良信息干扰。
(3)自我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是学习、生活、提升自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易偏离主题,形成网瘾状态,深层问题在于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保护意识。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适应与发展是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学会学习,是使用网络的必修课。当下,部分中小学生无法察觉自身不当的网络行为,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
2.中小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由浅入深地挖掘原因,整理出以下三点原因。
(1)网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中小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还比较浅薄,缺乏判断意识,对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网络意识形态相对杂乱,缺少社会常识、社会经验,易受网络思潮影响,其原因在于自身的网络意识与认识不全面,尚未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
(2)缺乏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在建立健全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亟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引导。在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养成阶段,学校缺乏正向引导,家庭缺少网络行为教育,自媒体时代社会网络平台乱象丛生,是当前中小学生网络行为不当的直接原因。
(3)自身网络素养薄弱。网络素养是儿童青少年网络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中小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数字素养需要个人领会全部技术潜力,学会运用能力,具备批判精神与判断能力,这是当前绝大部分的中小学生无法做到的。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亟需加以引导,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还需从各个层面逐步加强。
二、网络素养视域下引导学生网络行为策略
基于中小学生自身心理与认知层次,本研究结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剖析,以培养中小学生网络素养为目的,提出了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策略与网络行为指南。
(一)引导学生网络行为策略
如何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被网络支配,这需要学校、家庭、平台和社会的共同引导,培养中小学生网络素养,规范其网络行为。
1.学校。其一,加强网络相关知识学习,开设相关课程,从信息、数字、媒介层面全面培养网络素养。首先,学校在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教育方面,应加强网络操作技能、预防网络沉迷、网络相关法律知识等教育。其次,学校应重视学生上网技能与学习渠道的指导,并引导学生自主控制上网时长与规范网络行为。最后,学校应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健康教育。现有研究表明,高强度、高密度的体育运动和有效的体育课、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儿童网络成瘾问题。其二,挖掘学生网络行为数据,以期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学校可以在保护学生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网络行为,对学习者个性化信息进行实时建模,实现对学习状态的评估、预警和干预,引导学生网络行为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家庭。用爱引导,以身示范。其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等级构成,孩子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容易出现极端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其二,家长应以身为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3.社会。社会的正向引导,影响范围广、力度大,是营造绿色网络环境的重要保障。其一,相关平台应重视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内容的审核。其二,各大平台应遵从国家网信办的指导,开发并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对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娱乐与购物等时长和内容进行监管。
(二)中小学生网络行为指南
结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现状,本研究拟定从自我保护、自我约束和监督他人三个维度制定如下中小学生网络行为指南(如图3所示),以期帮助学生明确文明上网的相关要求,掌握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网络行为习惯。
学校、家庭、社会等需共同努力,为构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邬盛鑫,吴键,王辉等.中国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5).
[2]王伟军,刘辉,王玮等.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