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思政育人理念的推广传播,课程思政也日益成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发挥非思政课程的思政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要学国家通用语言》是一门“隐性思政”课程,要善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恰当运用教学方式,探索设计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富含“思政味”的民族生国语课堂。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生国语;教学设计
一、在民族生国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是边疆建设的重要力量,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多投身于各行各业的一线服务、生产工作中,只有在他们心中构筑起坚定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践行新疆社会长治久安总目标和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课程思政就是一种有效的思想育人方式,通过课堂主阵地不断渗透思政元素,达到潜移默化式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1],指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将挖掘出的思政资源,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方法糅合进非思政教学内容中,实现“学科教育”和“思政育人”两大育人思路的高度契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想引领、政治熏陶、道德浸润和文化滋养四个维度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政治觉悟,培厚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疆职业院校民族学生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进年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思政研究还比较少。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生产、服务领域,多为一线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上则注重讲授实用性强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任务则多依赖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完成,在非思政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还比较少。
(三)新疆职业院校民族学生特点
在新疆职业院校学习国语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多为维吾尔族学生,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入校前基本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二是语言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虽能够进行日常的交流对话,但交流缺乏主动性,且表达单一不流畅;三是学生成长环境差别较大,导致对不同文化理念的心理敏感度和思想认知力差异明显[2],加上语言沟通不畅导致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使得教师无法顺利的感知其内心世界,这也使得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大。
(四)在民族生国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国家通用语言是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语表达技能的重要课程,开课时间早、学生接触时间长、授课周期连贯,并且语言学习本身与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品德养成等联系密切,这使得实施课程思政有着天然优势和积极意义。在教学设计中,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条主线,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浸润于正确思想引领的氛围里,在反复的语言文字熏陶中很自然地把思政理论元素转化为学习者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充盈“思政味”的国语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五)在民族生国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价值
1.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这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来讲,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其心中树立正确而牢固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也才能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
2.提升课程思政亲和力、吸引性,增强立德树人意识
大部分民族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语言类课程,课堂气氛也较其他专业课程更为活跃。如果能够将思政元素充分糅合进语言知识学习中,提升课堂互动的亲和力、吸引性,那么此类课堂必将在“春风化雨”中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广阔平台。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筑牢任课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思想意识。
二、在民族生国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探索与少数民族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心理反应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确保“课程思政”实效,使“思政味”在课上沁人心脾、课下久驻心间。
(一)明确国语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生国语课堂构建的目的是为了讓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国语熟练,其思想、信念、信仰也要正确。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国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我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一门提升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所使用教材共2册,以对话、课文学习为主,每课通过不同的主题学习,使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新疆历史知识、学习社会基本法规政策、认识时代先锋人物,从而教育其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具备“课程思政”理念,将创新的种子深埋进每一个知识章节,即使微小,但只要多积累整理多实践反思,通过与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出更加有助于民族生国语课程构建的教学方式,就定能在漫长的教学教育之路上收获到课程思政教学所结的果实,更好践行育人初心,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传统的国语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多重视词语发音和语句表达的教学,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比较少。《我要学国家通用语言》教材中每一课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编写中要详细体现“课程思政”知识点,精准契合每课话题的特殊性和新疆生活实际,把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民族团结、遵纪守法”教育核心,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家国大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力、时代楷模精神等,合理设计出包含不同价值理念的思政元素[3],充分传递社会正能量。
例如,在下册第2课《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一课中,要以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生活的变化为思政讲解重点,引领学生沉浸于库尔班大叔不辞辛苦到北京表达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的故事中,从而激发出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其感恩生活、拼搏当下。讲授《军垦第一犁》时,可渗入兵团军垦事业发展知识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屯垦戍边重要意义。在下册第10课《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中,可将无私奉献、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品质作为教育主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召学生自己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也要勤恳劳动,团结同事,用中国梦激扬自己的青春梦。
把祖国的发展当教材,把援疆感人事迹当教材,把融合新疆精神、兵团精神的好故事当教材,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融入课堂,是我们逐步探索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要想实现思政的渗透和滴灌,切实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4],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手段上下功夫。与专业课教学模式不同,国语课堂重在鼓励“学生说”,而非教师的“一言堂”,因此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在具有趣味性、丰富性、有效性的“看”、“听”和“说”之间形成正确的思政价值认知就非常重要。
1.嵌入丰富网络素材,强化思政教育感染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5]可借助网络资源吸引学生眼球,精心运用相关视频,如新闻纪实报道、人物专题纪录片、习近平讲故事系列等,这些视频的发音都清晰标准,不仅能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素材,还能保持其学习兴趣,提升思政理念的感染力。例如,在下册第14课《幸福就这么简单》一课中,如果教师仅简单宣讲感人事迹则难免落入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中,若结合典型人物的短视频来解读,让学生在“看”视频和“听”教师讲的过程中,则能更好吸收所學人物事迹,学习效果更佳。
2.创新知识导入方式,提升教师自身演说力
国语课堂中教师的“说”体现在讲解、领读、发音示范上,在引入思政内容时,更要注意提升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包括语音变换、语调高低、语速调节、表情转变、肢体语言融合等。例如,在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课文前,大部分学生对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知之甚少,如果只是泛泛解读,则使得思政元素导入效果不佳。若教师本人能从有感情地朗读晚清诗人杨昌浚诗词入手,然后对难解词语加以形象化解释,并请学生翻译每一句诗的含义,那么学生就能在“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中慢慢了解其中故事,由此感知他对新疆人民作出的贡献,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魅力中。
3.促进学生互动多样化,增强思政元素表现力
在教学常规问答、分角色朗读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现活跃,要善于抓住其能歌善舞的优势,以舞台剧、演讲、合唱等多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进行语言练习,在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使思政元素悄然进入学生口中、脑中、心中。例如在下册第17课《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一课中,可通过以“我们家乡好生活”为主题的情景剧,让学生在课上表演出自己与社区干部、结对亲戚、志愿者等接触中发生的点滴故事,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得到正确思想意识的引领。
三、结语
课程思政的发展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语课堂的构建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民族生国语课堂构建的联系,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设计,让思政元素充盈民族生国语课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语言学习中将思政理念“说在口中”、“记在脑中”、“走入心中”。
参考文献:
[1]杨奇清.高职院“课程思政”方法初探一一基于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8;17(4):60-62.
[2]杨玲.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征及思政教育[J].中国民族博览,2020;74-75.
[3]韩咏梅.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2020;33(8):66-67.
[4]张林红.“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与方法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2):92-95.
[5]陈晓姣.高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配位化合物”的思政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8):77-81.
作者简介:王烨(1990年7月),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