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地理课标中亦指出要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在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笔者主要通过校本作业设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文章侧重研究了“家国情怀”培养的意义和背景,基于此落实校本作业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地理;校本作业
微观尺度上,“家国情怀”主要是对于家乡、祖国的认识与相关情感的培养;中观尺度上,“家国情怀”是对于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比,并充分把握相互关系,从而体现祖国的特殊性;宏观尺度上,是对于全球性问题的认知。校本作业是符合学校校情生情的作业,可分为基础书面作业、口语表达作业、实践探究作业等,可落地于课堂、课后、短期、长期来完成。文章着重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家国情怀”,依托高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体现地理的人地协调观。
一、依托高中地理校本作业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性
(一)当前存在一些对“家国情怀”认知的曲解和培养的忽视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价值观念趋向放眼全球,提倡走出去,使得中国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也存在部分人将“家国情怀”曲解为狭隘的民族主义问题。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依旧汹涌的环境下,教师大多以分数论成败来展开教学,没有正确认知“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认知,就无法切实地认同家国,本文旨在避免以上认知偏差,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社会多元化、高速化发展导致个体“家国情怀”逐渐迷失
在纷繁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多元思想迅速传播,青少年接收了太多糟粕来不及去粗取精就已经迷失其中,有些错误的观念变为圣旨,有些正确的导向沦为趣谈,个体对“家国情怀”的认知逐渐迷失。
(三)地理课程的个别章节有违乡土观念急需教师客观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讲解了太多的祖国地大物博引以为傲,但国家的伤疤有多少人愿意去抚平?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多少人即使蜗居城市也要背井离乡,但乡村的落寞有多少人愿意再回去关注?地理课程中如何解读这些课题,理清正视“家国情怀”是地理教师亟待客观解读的问题。
(四)单纯靠课堂教学渗透难以让学生内化于心而外显于行
所谓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即是社会认识、乡土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于学生情感,外显于学生行动的过程。但有必要通过设计书面类、实践类作业进一步延伸,一方面契合高考命题的动态,一方面加强对“家国情怀”的行动效能培养。
二、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需注重以下几点:①符合地理学科课标要求,体现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家国情怀”思想;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学情生情,因材施教,分层设计;③符合事物客观规律,问题情境最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经得起论证推敲。
(二)思维性原则
地理思维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尤其体现在空间性思维、社会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通过作业可以承载思维、开拓思维。而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地理作业,则不能局限于知识和价值取向方面,更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业中让学生比较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差距,综合分析国家发展的策略,并在社会见闻中思考分析家国各行各业的兴衰。
(三)实用性原则
在单元作业中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以此实现师生发展、人格培养、社会需要,这就要求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中要能于无声处蕴含其中。问题情境设置体现趣味化、生活化,以提高学生完成的动力,起到培养效果;作业设计方向突出服务社会、能力提高、思想升华,以达成实用价值。
三、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一)依托“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课堂作业,拓展思维,渗透情怀
案例一:口语表达类作业——纪录片中的地理知识与“家国情怀”
[作业设计]课前观看纪录片《地理中国》《航拍中国》或《美丽中国》,制作好课件在课前利用几分钟分享片中的奇山异水中蕴含的地理奥秘,都市风光中蕴含的现代魅力,从片中至少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并带大家一起探究答案,用眼睛欣赏美丽中国,用嘴巴诉说生态中国,用心灵感悟文明中国。
[设计意图]地理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积极倡导将地理课堂融入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借此课前纪录片赏析汇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课外的地理知识,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落地区域认知,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为将来建设家乡奠定良好基础。
案例二:情境问题类作业——依托电视剧《山海情》,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渗透乡土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问题设置]
《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观看视频简介,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导引]
电视剧《山海情》中讲解了“闽宁镇”移民吊庄与创业发展的真实过程,映照的是现实中从1996年至今,“闽宁镇”对口扶贫的友好协作,从最初吊庄移民到兴修水利水电、防止水土流失、抗旱抗沙尘暴,到后来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东西部合作,科学扶贫发展庭院经济,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闽宁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战果,也是国家明智支持的成果。
问题情境设计涉及视频、故事、图文,体现趣味性、生活性、思维性,达成了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培养。但另一方面讲述过程中还需渗透思想教育:家乡再穷也是生你养你的故乡,也是列祖列宗扎根立足之地,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质,暂时的别离不是永久的抛弃,无论人在何方,保护家国生态环境,建设祖国大好河山,报效家乡父老乡亲,都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不灭的责任。
(二)依托“社会实践”设计研究性课后作业,感知家国,学以致用
案例一:带上地理眼,记录美好风景——“我家乡的地貌或植被”地理景观图摄影评析大赛
[作业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君陪你欢乐过寒假!无论你过年是否回老家,只要生活过的地方都是家乡。请用心留意,拍下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精选其中一张体现家乡地貌或植被的照片参赛。下学期初将在班级进行分享,随后将精选优秀作品在年度展板上展示评比并颁发奖品。
[作业呈现]
[作业评价]本作业属于个体化长期性自然调查作业,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过程中检验知识,并领略家国山水风光,升华爱乡情怀。
案例二:踏上乡土路,感知地理魂——调查家乡的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及其保护
[作业要求]走访厦门古厝、戏台、美食、菜市场、公园(五通灯塔、铁路文化公园等主题公园)等地,查找资料,分析该景观如何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是否受到保护?如何做好传承与发展?形成主题手抄报或电子报,在课上分享汇报。
[作业评价]本作业属于小组式长期性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组团在家乡调研中发现问题,并感知自己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相关策略,真正学以致用。
(三)基于“家国专题”设计主题式单元作业,建构体系,智能提升
编辑高三高考复习校本作业时,可以将全国卷与地方卷高考题结合,在综合思维培养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在页眉页脚插入相关引导语录,可以在标题中设置“家国情怀”关键词导向,可以精选其中一个模块全面渗透,可以在作业后附上思考反思框。
[设计范例]
结束语
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落实到作业中时,教师应坚持以生活资源活化地理教材来设计作业,课堂上要采用真实情境创设科学性、思维性问题,促使知识升华提炼;课后要依据“学生→生活→地理→社会→学生”的设计思路来设计单元作业。作业要突出地理学科特性、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切合学生发展成长,真正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而常显于行,确实培养对祖国发展、全球进步、人类命运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清.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6:1-53.
[2]顾柳敏.指向培养“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主题作业的设计[J].地理教学,2019,5:42-45.
作者简介:蔡丽萍(1987.04-),女,福建廈门人,汉族,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厦门市集美区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课题项目“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行动研究”(编号:20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