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糖蒸酥酪”,品红楼情节安排之妙和人物塑造之美

2021-10-25 01:16庞桂珍
高考·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楼梦

庞桂珍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的“整本书阅读”书目是《红楼梦》。《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如何带领学生走进经典的古典文学巨作中,本文认为方法之一就是“激发兴趣——问题驱动——章节赏读——读写结合”。其中落实好章节赏读课要求教师细读文本,设计问题驱动阅读,最终师生共同促进动态阅读课堂的生成,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章节赏读

如何阅读《红楼梦》,教材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

2.抓住情节主线。

3.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4.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

5.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

6.鉴赏语言。

我市高中语文教学早在几年前就在高一推广《红楼梦》的阅读了。在几年的阅读指导中,我用以下这种方法推进阅读:

激发兴趣——问题驱动——章节赏读——读写结合

激发兴趣:就是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开篇导读。

问题驱动:就是收集和提炼学生的问题,设计问题推进学生进一步阅读。

章节赏读:就是教師选择相关篇目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精读细读。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写作推深阅读,以阅读促进写作。

其中,在“章节赏读”上,教师如果善于切入,善于收集并提炼学生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提出更多的新问题,阅读探索到一点新的收获。

本学期,我们每周给学生设定好《红楼梦》的课余阅读任务,定时给学生上章节导读课,学生每周完成“红楼梦阅读笔记”小练笔。优秀作业会统一展示。

在我任教的班级,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组成阅读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一点的研读,期末前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交流分享。

基于此,在设计十七至十九回的章节赏读时,我抓住了“糖蒸酥酪”这条线索,带领学生品味《红楼梦》作者的情节安排之妙和人物塑造之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设计人物的深意,将学生慢慢带进细读文本上来。

一、教师细读文本,寻找切入口,发现兴趣点和阅读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理,教师没有研读就没有发现。

以下是我对十七至十九回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也是我设计这三回的“章节赏读”课的基础。

(一)大场面与小场景的交错编织,“糖蒸酥酪”是一条小线索,体现作者设计情节的巧妙用心。

十七、十八回是《红楼梦》里继秦可卿丧礼之后又一大场面描写——元妃回贾府。元妃是主线,围绕她,作者的情节安排如一朵以元春为中心的“富贵之花”。接着十九回,作者就借一碗元妃赏赐的“糖蒸酥酪”,巧妙地关联这三回,“富贵之花”又旁生了一朵“糖蒸酥酪”之花,使得故事继续推进,人物形象继续进一步立体化。

如果我们在这里让学生好好概括整理情节,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下来,小组之间交流分享一下,学生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情节安排之妙。

(二)一碗“糖蒸酥酪”将与之相关的主要人物和小人物都塑造得生动迷人。

1.元春

“元妃省亲”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位娘娘尊贵但不快乐。几次洒泪,一则因为“喜相逢”,更多是“忧永别”。她看到奢费过度,她看到久别的亲人,相亲不能相近,竟然忘记自己的身份,说出了不得体的话,将皇家宫苑说成“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当众羡慕普通人家天伦久聚的日子;也竟然忘记了规定,接见了自己日思夜念的弟弟,“一语未终,泪如雨下”,此情可哀可悯啊,但是这些极有可能为自己的家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一回元春这一形象真的是塑造得非常动人、感人。她对天伦的渴望与眷恋,让这个人物形象充满悲情。

2.宝玉

这三回里,他对袭人、对丫环无不体现他的善良与慈悲。

3.袭人

细读她在自己家中接待宝玉的段落,三个“自己的”,可见她对宝玉的珍视,“拈”“吹”“托”更是体现她的温柔与和顺。而回到贾府后得知酥酪已经被李嬷嬷吃了,为了息事宁人,她编了善意的谎言。用“风干栗子”成功转移宝玉的注意力,又借助“回家”的话题对宝玉进行一番规劝。

这三回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袭人判词里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

4.李嬷嬷和丫鬟们

初看会觉得李嬷嬷这位老人家不怎么讨喜。“告老解事”后依然念着往日的威风,将自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她才会对丫鬟们的放肆、敷衍和不尊重感到怒不可控,最终赌气吃了“糖蒸酥酪”。这一切源于她的想不通和看不透。

在贾府这个社会小缩影的环境里,丫鬟们迫于生存,养成了势利眼,但也有不失体贴的。这点在文字上可以看到作者的慈悲。他让读者觉得李嬷嬷和丫鬟们没有可恶到底也没有可爱到底。

总之,与酥酪有关的这组人物,文字不多,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全读懂,也比较好做分析交流。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人物来分析交流。

(三)元春和李嬷嬷这两个人物形象有耐人寻味的暗暗关联,“糖蒸酥酪”的源头与归宿可能暗含作者的安排深意。

对比“元春”和“李嬷嬷”两个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她们有三个共同点,这或许就是作者安排的深意。

1.赌气

元妃“赌气”,就说了不符合身份的话,李嬷嬷“赌气”就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情。

2.恩义

元妃是贾家荣枯的关键,没有她就没有贾家的壮大,对整个贾府而言,元春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养家之恩;而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妈,对宝玉有养育之恩。

3.被弃

李嬷嬷“告老解事”后,没有地位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就被嫌弃了。那么,从这位“糖蒸酥酪的终结者”身上是否暗示元妃这位“糖蒸酥酪的赏赐者”的将来也是这样呢?李嬷嬷“人走茶凉”的结局是否就是元春的“秋后之扇”的未来?

我们再看看元妃的判词: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结局可能会是这样。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就此进行讨论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发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两位人物之间的“相似点”,从而去深入思考作者人物设计和情节安排是否别有深意。

二、设计有弹性的阅读问题,收集学生的读书笔记,提炼课堂研读和交流的新问题

(一)设计好课余阅读问题,备战赏读课,粮草先行。

要想章节赏读课的效果好,学生的提前阅读就是我们课堂的“粮草”,存粮充足才能有力量进入文本。这一步其实就是教师在自己研读文本后明确自己的赏读目标,完成自己的赏读教学设计。

設计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弹性,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教师寻找学生的阅读思考的闪亮点。

例如:定好赏读目标:品红楼情节安排之妙和人物塑造之美,进而尝试探寻作者人物情节安排的深意。

课余阅读思考题:

1.请同学们概括与“酥酪”有关的情节。

2.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与“酥酪”有关的人物形象。

3.请同学们和你的小组成员发挥本组成员特长一起为十七至十九回绘制情节安排的思维图。

预习作业请做在《红楼梦》阅读笔记里。

前两题是常规的阅读理解训练题,也有一定的主观性,能看出学生阅读的深浅程度,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情况。第三题则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趣味性。适合择优在章节赏读课上交流分享,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肯定学生的阅读收获。

(二)批改学生的阅读笔记,制成赏读课的“半成品”,为驱动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前面的步骤我们主要是“备教材”,这一步实际就是“备学生”。批改学生的阅读笔记,才能清楚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步骤和制作好课件。

这个课件,主要的素材图片来源于学生的笔记。学生的作业图片其实就是我们正式上赏读课的“半成品”,赏读课的最终成型如何,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带动学生去阅读、思考和交流。如果没有这一步的“半成品”,我们的课堂就没有动态生成的可能,那么教师预设的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反而变成一种观念或思想的灌输了。

例如:这三回学生的作业,我们能得到的“半成品”至少有:

1.学生概括情节的用词。例如:赏、赐、送。

2.学生概括人物的用词:例如:尊贵、可恶、温顺。

3.学生绘制的生动的思维图。

4.学生鉴赏情节和人物的一些独特理解。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促赏读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师研读,学生以问题驱动首次阅读,教师制作好“半成品”,最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驱动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如:对应上面的“半成品”,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方式驱动课堂的动态生成。

扣住文本和人物身份个性,进行“选字”或“换字”的课堂活动。

例如:“元妃赐酥酪”“赐”字更符合元妃的身份地位,“赏”和“送”则比不上。

又如:

“袭人与酥酪”之间用哪个字可以更好地概括情节?

1.紧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进行“选词”对话和交流。

例如:元春的人物分析,抓住落“泪”的地方;

又如:袭人的人物分析,抓住多个“自己的……”“拈”“吹”和“托”等字词。

2.邀请思维图的作者分享绘制思路,肯定学生的阅读收获。

3.把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教师研读文本的发现结合,提炼出新的问题,课堂讨论。

例如:在大的场面描写后为什么会有“酥酪”这个故事?有什么深意?

又如:元春与李嬷嬷的形象对比分析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是我们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综上所述,在整本书阅读的章节导读课堂上,要求学生课余能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也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课外研读和充分地准备,这样师生可以更好地品读经典,获得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收获。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