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青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腹直肌分离即妊娠晚期由于子宫体积的渐渐增大,继而致使腹壁出现扩展延伸现象,以此导致平行并列的腹直肌于腹白线处出现两侧分开状况,腹直肌分离属于孕产妇群体中较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在孕14周时即有可能性会出现,而后渐渐加剧直至分娩结束。相关数据统计,大约有七成以上的孕妇会在妊娠晚期出现腹直肌分离现象,其将改变产妇形体,并带来腰背疼痛等问题,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腹腔脏器下移以及腹壁疝等问题[1]。基于此,本文将52例腹直肌分离为观察对象,就其临床资料作以回顾性分析。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产科门诊接受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产妇52例列为观察对象,就其临床资料作以回顾性分析,以护理形式的不同之处划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等分成26例实施研究。两组产妇均为自然分娩,其中常规组年龄20~37岁,平均(28.53±3.68)岁。研究组年龄21~36岁,平均(28.57±3.61)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可比。
1.2 方法。常规组采用腹直肌电刺激,即引导产妇施展运动训练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具体如下:①仰卧抬腿。行仰卧位,双腿呈弯曲状,双脚分开与髋同宽,骨盆以及脊椎维持中立,双手放置身体两侧,右腿在呼气时抬起,膝关节保持屈曲,大腿前侧尽量贴近腹部,同时收腹并缩阴,吸气时右腿缓慢放下后双腿交替进行,每日三次,单次十组。②搭桥运动。行仰卧位保持屈膝,双脚踩地的同时双手放置髋部两侧,掌心朝下,双腿于呼气时收紧,臀部抬起直至髋部伸直,同时收腹并缩阴,吸气时再将臀部缓慢放下,每日三次,单次十组[2]。③跪姿收腹。行四点跪姿,产妇膝关节同髋关节保持垂直,而腕关节则同肩关节保持垂直,中立位为脊椎,在吸气时右腿缓慢伸至后方,在呼气时小腹需做用力内收动作,同时进行缩阴及吸气,而后保持放松,每日三次,单次十五组。④跪姿伸腿。行手脚点跪姿,腕关节同肩关节保持垂直,髋关节同膝关节保持垂直,中立位为脊椎,在吸气时右腿缓慢伸至后方,在呼气时需将右腿收回,同时进行缩阴并收腹,重复六次后换腿进行,每天三次[3]。⑤站姿收腹。背部靠墙站立,背部、臀部以及后脑勺紧贴至墙面,双脚距离墙面30 cm,在呼气时腰椎紧贴至墙面,同时进行缩阴并收腹,在吸气时进行放松,每日三次,单次十五组。研究组采用腹直肌电刺激+运动疗法+手法按摩模式,具体如下:①腹直肌电刺激:协助产妇保持仰卧位并维持放松状态,将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的电极片置于其腹直肌,初始频率参数设置为30 Hz,脉宽设置为200 us;后期频率参数设置为85 Hz,脉宽设置为400 us。单次时长为半小时,每间隔一天进行一次,一个疗程为十次[4]。②手法按摩:行仰卧位后于产妇全腹部涂抹按摩油。①腹部环摩法。将神阙穴确定为中心,按摩者手掌贴至产妇皮肤,自左上腹到右上腹予以顺时针按摩直至神阙穴,共按摩五次。②腹部横推法。选择带脉、中脘、期门以及五枢等相关穴位,在吸气时引导产妇尽量将腹部肌肉进行鼓起,在呼气时引导产妇放松腹部肌肉。操作者手掌紧贴至产妇两侧腹部,在吸气时自期门穴至中脘穴予以横推,自带脉穴至神阙穴进行横推,在五枢穴至中极穴进行横推,每次呼吸各进行一次,各个部位分别按摩五次[5]。③捏腹肌法;通过拇指、食指以及中指进行手法按摩,在产妇腹部的任脉穴位以鸠尾穴直至中极穴做提捏操作,共提捏五次。④点揉法。就产妇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及第二侧线中的压痛点做按压及点揉操作,而后对其腹部的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等穴位做按压操作,各穴位分别按压5 s,总时长为2 min,连续治疗两周。③运动疗法:与常规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就两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改善有效率以及不同时期腰痛状况予以观察及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6.0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若数据之间存在组间差异性,则以P<0.05展开。
2.1 就两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予以观察及比较。研究组腹直肌分离距离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就两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予以观察及比较(±s)
表1 就两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予以观察及比较(±s)
?
2.2 就两组产妇改善有效率予以观察及比较。研究组改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就两组产妇改善有效率予以观察及比较[n(%)]
2.3 就两组产妇不同时期腰痛状况予以观察及比较。研究组不同时期腰痛状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就两组产妇不同时期腰痛状况予以观察及比较[n(%)]
孕产妇处于妊娠后期阶段时,其子宫呈显著扩大表现,而腹肌也会有所拉长,继而分开了原本平行的腹直肌,直至生产过后,由于已松弛的腹部肌肉很难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加之腹部出现较多赘肉,以此严重影响了美观性[6]。相关研究提出,如果腹直肌分离距离>2cm,则自行恢复正常状态的可能性较低,经分离距离慢慢增加,还会给产妇腰背部能力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其腰背部出现疼痛反应,明显降低正常生活质量[7]。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腹直肌分离距离短于常规组的同时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研究组改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的同时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研究组不同时期腰痛状况均优于常规组的同时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当前,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所应用的临床治疗途径较多,而最为常见的疗法即腹直肌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疗法以及手法按摩等方式,腹直肌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通过强度不一的电刺激,从而刺激产妇腹部肌肉,以此增强兴奋性,能够促使肌肉进行被动收缩,对肌肉本能反应给予了进一步的刺激,改善已分离的肌群[8]。手法按摩则可起到加快血液循环以及疏通经络之效,同时强化韧带弹性并优化肌肉功能。运动疗法通过刺激产妇腹部肌肉,可以显效强化肌肉力量及肌群[9]。通过三种方式的联合应用下,可为预防腰背疼痛并提升整体预后效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提供腹直肌电刺激+运动疗法+手法按摩模式,可以明显减少腹直肌分离距离、优化改善效果并降低腰痛程度,此方式值得积极提倡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