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晓琳
摘 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使得一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一届比一届高,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分析,在了解一年级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数学现实”的基础上,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整合,重构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材,使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达到真正有效。
关键词:数学现实;单元整合;构想;尝试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后续计算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入学前接触最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数与计算,一年级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平究竟如何?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是不是一张白纸?现行教材安排10课时左右的时间来学习这一内容是否真的有必要?是否真的有效?
一、研究意义
(一)课堂现状
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爱“骚扰”的学生,他们或脱口而出数学答案,或因自己早已会了知识点而小动作连篇,弄得老师们尴尬至极,本来很好的一节课常常被他们破坏了,老师们不得不挖心思创造一些奇迹,以难点、新点为手段“要挟”学生,却又弄得课堂没有半点儿生气。
(二)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研究价值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于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按部就班地从头学起,常常重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忽略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造成很多学生浪费时间。如果教师能准确找到学生的现实起点,以整合重构教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资源,形成新的教学问题,改善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以最经济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
二、调查与访谈——直面数学现实
在学生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我校一年级三个班共96个学生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36式题测查,学生独立解答,10分钟后收卷。测试后我们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和统计,并在之后的一星期里进行了访谈,对象为一些全对的学生或有错题的学生,问题设计如下:①首先祝贺你全对或做对了这么多,那你在以前经常做数学题吗?谁教你的?②再做做看,会是几?③你知道为什么错了?我们发现: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是有一定基础的,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一张“白纸”,反而是一张“五颜六色”的纸。他们计算时存在共性,也存在个别差异。
(一)解题水平呈现差异性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水平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状态,除了6加几、7加几的加法错误相对较多些,总体正确率都在75%以上。可以说入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
(二)计算方法的习得途径呈现多源性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总数有96人,但如果把五个选择项的人数加起来远远超过总人数,由此可见,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两种以上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知识的学习来源呈现多源性。在这四项中选择幼儿园里学的最多,但据幼儿园老师说其实根本没有教过“20以内进位加法”。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选择这一项呢?可能是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样的算式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他们只知道在幼儿园学过加法,就以為是在幼儿园里学过的。其实我觉得大部分学生是家长教会的。家长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数数或摆实物的方法,用直观的形式,然后让学生背口诀为主;另一种是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访谈学生计算方法时,学生虽然会做题,但有的说不出计算方法,有的却说得头头是道。在访谈时,我还发现有很多学生都学过“珠心算”,这是许多幼儿园里的一门课外兴趣活动课。总而言之,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前教育,都想让孩子能学的超前一点。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点,不要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不管是会的还是不会的,全部从头教起。
三、构想与尝试——打造有效课堂
(一)单元整合,重构新教材
调查中发现,学生显现出来的解题水平主要建立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而我们现在主要是要让学生不仅仅只停留在一种记忆的层面上,更要让他们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上,所以教师一定在充分了解学前数学基础水平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据此,笔者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整合,重构出符合学生数学现实的新教材,将10课时调整为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编排思路
创设情境,优化算法—分层练习,攻克难点—探索规律,熟能生巧—归类整理,查漏补缺。
2.课时分布
第1课时: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和计算式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到“凑十”等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并重点用于解决调查中错误率较高的9题:7+7、6+8、8+6、8+9、8+5、9+7、9+8、7+5、7+9。
第2、3课时: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算法以后,设计难易不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将上述9道易错题贯穿其中进行严格训练,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攻克难点。
第4课时:20以内进位加法36式题实际只要掌握20题:9加几(8题)、8加几(6题)、7加几(4题)、6加几(2题),探索各题之间的联系,运用规律练习计算,达到熟能生巧。
第5课时:整理复习,进一步完善20以内进位加法知识结构。在计算中培养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计算迅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查漏补缺。
第6课时: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及在生活实例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实施操作,打造有效课堂
1.自主探究多样算
数学计算注重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然一年级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减法的掌握已不是一个空瓶,我们的着力点应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和理解上。例如,第1课时中创设了生活真实情境“文具超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9+7、8+6、5+7……后,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借助小棒等学具,再在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汇报时笔者发现学生呈现的方法五花八门:①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得出9+7=16;②利用数数,8+6就从8开始往后面再数6个数就是14了;③画图法,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代替实物,再圈一圈、数一数,得出5+7=12;④用凑十法“把5分成2和3,7+3=10,10+2=12”;⑤用推理法,“10少1就是9,10+7=17,17-1=16,所以9+7=16” ……我们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每一种算法都给予鼓励与肯定。
2.合作交流优算法
学生出现多样化算法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没有针对性地提炼一种或两种有效方法的学习,对于错误率较高的9题可能还是无法解决,难点没有攻克,教学效率无从谈起。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优化算法上。对学生呈现出来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交流、点评,在感受算法多样的基础上优化算法,重视对比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及灵活运算的能力。组织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积极介绍自己的算法,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反思及修改自己的算法,从而自主选择喜欢的计算方法,教师不规定不推荐哪一种方法最好,就算学生不选择教材呈现的“凑十法”也没事,方法不分高低,可以因题制宜、因人制宜,只要适合自己就好。比如9+3,很多学生选择用序数法一个一个地加,用凑十法反而更复杂;有的学生喜欢推理,他从6+9=15推理得出5+9=14,他从8+8=16推出8+7=15,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题策略。当然,对于难掌握的9题还要做到“少讲多练”,巩固算理,以达到“熟能生巧”。
3.正视差异合理练
调查发现,未学之前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已经很高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思考角度也不同,导致学生的程度差异大。如果我们再“大锅煮”或者“一刀切”教学,不仅会浪费时间,收效也不会高。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发挥它的优势?我们可以搭建民主氛围支架,营造民主讨论氛围,即以“前后左右”四人为小组单位合作交流,人人思考,畅所欲言。其中,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向优秀生质难问疑,优秀生可以向困难生分享自己的算法,帮助困难生理解算理算法。这样,人人都有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机会和条件,不仅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的主动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全班学生的计算达到人人过关。
练习要有梯度,也要因人而异。我们要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设计练习,做到有的放矢,要让每个学生都“吃得了”,也要考虑中等生、优秀生是否“吃得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第3课时设计以下练习:
▲第一组困难生:
(1)口算:①一组一组地算:
7+3+2= 8+2+2= 6+4+1=
7+5= 8+4= 6+5=
②先“拆数”,再“凑十”口算:9+4= 7+7= 4+8=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9+5;3+8;6+6;8+9;10+2;9+7;4+8;2+9;7+7;12+8;8+5;7+6。
(2)听算:7+4;9+8;7+9;6+6;3+5;12+6;5+8;7+4。
(3)视算:用抽拉计算条学具,同桌互相出题,计算并订正。
▲第二组中等生、优秀生:
(1)口算:8+5;7+6;7+5;6+5;7+4;8+7;5+6;8+8;8+6;12+3;6+7;6+8。
(2)听算:7+7;6+9;5+11;7+8;8+3;8+9;6+5;7+5;7+4;9+4;7+8;3+7。
(3)填空:( )+8=16; 6+( )=13;
5+( )=16
(4)计时算: 3+7;12+3;7+6;9+7;8+4;4+9;6+6;9+8;9+10;8+7;9+1+6;8+2+8;3+7+3;4+6+5;4+5+8;8+ 3+5;5+4+5;3+6+5。
4.寻找规律提技能
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就能有效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如将9加几的8道题目排成一列,引導学生寻找规律: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依次增加1,和也依次增加1;②和个位上的数字比第二个加数少1,这个1就是“凑十法”中拿出来和9凑成10。又如,8+3=11中“11”的个位是1,1比第二个加数3少2,因而得到规律:8与另一个加数相加得到的和的个位总比另一加数少2。采用同样的方法也可找出7加几、6加几等进位加法的规律,学生学会找算式的规律是提高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有效途径。
20以内进位加法36式题实际只要掌握20题,在达到一定数量的练习之后,安排学生观察本单元整理复习中的计算表,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和斜着看,一起归类寻找识记口诀的方法:(1)先记大数加小数的16句:9+2、9+3、9+4、9+5、9+6、9+7、9+8及8+3、8+4、8+5、8+6、8+7、7+4、7+5、7+6、6+5;(2)再记同加数的4句:9+9、8+8、7+7、6+6;(3)用推理法识记较难的9句:3+8、4+8、5+8、6+8、7+8、4+7、5+7、6+7、5+6。如6+7=?记不起来答案时,可从6+8=14推理出6+7=13,也可以从7+7=14推理出答案。另外,课堂中,我们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熟练口诀,可以继续安排口算、视算、计时算等各种有速度要求的比赛,鼓励学生算得又对又快。
5.实践活动落实处
一年级学生缺乏对生活中数学的体验。访谈中问道“你在做什么事情用到这些加法?”时,在被采访的16人中,2人答非所问,9人回答“数学课上、做作业、做口算卡片、做爸爸妈妈布置的作业、平时爸爸妈妈买来的书上看到的”;只有5人有以下类似的回答“爸爸妈妈买来东西要我数的时候,我分两堆数,然后加起来;算钱找钱的时候”。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从幼儿教育开始就接受了从数学到数学的观念,孩子们从小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数学从来就离不开课堂、作业。因此,课堂上我们要给他们搭平台,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需要数学,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例如,解决运动会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首先要进行运动员队伍的检阅,你们知道我们一年级各有多少个运动员吗?通过调查,教师板书:101班8人、102班10人、103班9人、104班6人、105班7人、106班5人。接着,让学生根据表中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借此题引申亚运会、奥运会中也隐藏着数学,希望2022年在杭州召开的亚运会上学生能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看比赛,将数学知识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生活中。
以上的构想与尝试是建立在对本校的96名学生的调查基础上,是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学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前情况都是如此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即使同一城镇、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在抓住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学会数学的思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08.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黄锦姝.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重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5.
[4]郭其龙.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
[5]李艳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