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燕波涛 王军 陈茹 尚婷 尉肖帅 孙珊珊
[摘 要] “创业基础”课程是推动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着力点。从课程性质、专创融合到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融入“创业基础”课程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在育人维度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8-0083-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与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的育人格局[1]。课程思政提出的目的是要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孤岛效应”,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建立联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思想政治理论只有得到应用才更有力量,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产生的教育效果更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价值。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的“创业基础”课程,其课程性质、专创融合的理念与实践等都亟须融入课程思政推动教学改革。从优化教学内容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提炼思政因子,以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创业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在育人维度实现价值引领,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培育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融入“创业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依据通识教育课程性质开展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可凝聚共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的健全个体与良好公民。[2]因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各个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目标上会有差异,但在造就学生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方面较为一致。通识教育以相关的知识为载体,在知识获取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掌握思维方式、具备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因而通识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培养恰恰是合力育人才能实现的。
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政治方向上一致,在育人核心目标上统一,在高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皆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针对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辩证地看待创业机会与风险,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业实践,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这既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吻合,又与课程思政倡导的理念一致。创业基础既可以成为推动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又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着力关键。
“创业基础”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员,与课程思政都要运用好课堂这个载体和支撑。既要看到并尊重课程之间的显著差异,又要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思政要坚守课程本身的专业定位,坚持学科性质本位不变,课程知识是载体,在知识层面不能喧宾夺主,尊重学科的规律和运行机理,要有充足的时间将专业知识讲深讲透,可以从价值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在一定知识载体上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育因子,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统一到当代中国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心系家国、谙熟时事,具备创新思维和意识,兼顾知识、能力和价值的协调发展,从而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专创融合”协同课程思政提升教育成效
跨学科的研究和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专创融合是服务和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來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联动教学、有效转化符合教育目标,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基础课将是培养学生用“创业”的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专创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范式。“专创融合”的教育实践给予课程思政有益借鉴,课程思政与“专创融合”紧密结合,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更能将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之中,更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规则一经公布就引起广泛关注,高校三个赛道都将“引领教育”纳入考核,并将其作为项目的成果特征。对标大赛这个风向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也应牢记课程的初心使命,进一步突出育人本质,体现专创融合在推进项目转化与应用中的作用发挥。而如何突出育人功能,无疑需要推动实现创业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最佳耦合,利用“创业基础”课程这一载体将“专创融合”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实现育人目标,使创业教育更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3]
(三)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检验教学效果
通常情况下,知识教学后才是技能训练,在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领和培育。因而教学目标也是有层级的,形成知识在低层,技能处于中间层,价值在最高层的金字塔结构。从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与反馈来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继续加强,价值培训需要被足够重视。团队共同完成的创业计划书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学生创业项目可以从“3+1”个主要层面去评价,即“技术性+市场性+价值性”3个方面和1个团队情况,对应的项目产品或服务要重点考量是否具备“功能+商业+社会情感”3个面和1个配备的优秀团队。对应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价值三层目标。技术性一般与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多是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完成的。特别在创业基础课程干预之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市场性主要与商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有关联,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也可以得到提升,借助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平台开展实训与孵化。而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在价值性上往往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思维层次不高、追求狭隘利益、不能紧跟时代大势、缺乏与地方融合的意识、对政策法规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因而有效进行价值性探索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价值引领、思路开拓、视域扩宽,在全面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把握时代大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运用好商业逻辑,组建好匹配的支持团队,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美好生活。
三、优化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思政
在认识到课程思政融入“创业基础”的可行性之后,创业基础任课教师虽有心施教,但因学科背景所限、理论储备不足、更新不及时、掌握不全面等,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当课程思政没有被明确到课程要求中时,教师对专业课程所要承担的学生素质和价值培养任务不明确,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与资源匹配也很难跟上。双创教师是个“杂家”,是学生针对思想的主要教育者、引领者,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双创教师应该主动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充分挖掘课程的价值意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4]。以“创业基础”各个模块为例,谈谈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中。
(一)创业导论与人生发展。本模块主要包括: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创业的关键要素与过程。重点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问题,帮助学生厘清什么是创新创业、为什么学创业、如何学创业三个核心问题,从个人成长的内在要求、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具体阐释,利用“管道的故事”等视频资源,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不同的人生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学习成就未来,创业创造人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造主观世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章节实践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企业家访谈,用榜样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创业实践,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及具体政策,启发学生加强磨砺,敢闯会创,躬身实践,责任担当。
(二)创业机会与设计思维。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创业机会;有价值创业机会的特征;创业机会的来源以及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引入创新方法论之设计思维,进一步开发创业机会。让同学们明白,创业机会本质上来源于变化和创新,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经济趋势变化、社会变革、人口变动、技术进步、政策法规变动都能带来机会。以人为本,从未来定位现在,从需求出发去开发未被满足的需求。每秒刷新的动态、每天的新闻联播、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补充学习的最好资源,围绕重大时代课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必定有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生力军们。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中小企业奋力展开自救,主动应对挑战,抱团取暖、共享资源,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都展现了创业者识别和评价机会的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很多有力支撑,结合疫情防控内容,不仅可以上好一堂創业基础课,还可以上好疫情思政课,激活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以青春奋进中国。
(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分析与设计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在理解以自我为中心、产品为中心、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出发点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如何赚钱的基本问题与逻辑,同时,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将知识与意义结合产生更大的价值。实践环节可比照商业模式画布九大模块设置个人价值画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四)创业者与创业团队。一方面通过列举福特、西门子、松下幸之助、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等著名企业家的事例,让学生对创业者形成理性认识,掌握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整个创业基础课程构建起一个社群学习环境,令学生置身于创业情境之中,以团队形式自发活动、自我管理、融合调整,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身份参与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案例鲜明地展现了优秀创业团队的特征,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为什么行,将机会意识、创新精神与理性冒险精神结合的企业家精神讲述给学生,把爱国之情融入报国之行。
(五)创业资源。了解创业资源的作用及其特殊性,掌握创业融资渠道与选择策略,掌握创业资源识别、获取与整合利用的方法。在讲到融资渠道时,让学生了解政府为创业者提供科技创新基金贷款、贴息贷款、无偿资助等政策,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市场、人才和研发诉求、资金诉求、成果转化诉求、社会经验诉求,解决创业者或团队的后顾之忧,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六)创业计划与路演。按照创业是什么到创业做什么再到创业怎么做以及创业需要什么最后到创业我能做这一逻辑,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完成创业计划书路演与新企业开办,取得完整的创业项目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在一个学期的项目制、参与式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个人与团队获得的经验和反思有哪些。筛选出优秀项目和团队,推荐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打造课赛一体的课程。
(七)新企业的开办与管理。企业注册成功并开始盈利,标志着初创企业在营利性与可行性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不确定性,如何让企业活下来并持续走下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掌握新企业成长管理的技巧和策略是企业开办与管理应该重点探索的问题。同时,企业要获得社会认同,要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拥有契约精神,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除遵纪守法外,还需符合道德标准,主动承担社会伦理责任,坚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此外,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帮助学生树立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和勇气。
创业基础教育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企业家,而是要使创新创业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待条件成熟后“开花结果”,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积极获取创新的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的能力,因而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的“创业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目的一致,在政治方向、育人维度上统一,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是突出对价值层面的引导和培育。基于此,课程思政融入创业基础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意义重大、大有可为。“创业基础”课程在专创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融入课程思政后,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思政的教育体验,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基础”课程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主动思考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功用,与其他教师一道合力育人,以课程为依托“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创业基础”课逐步打造成为合力育人之中的课程金课。
参考文献:
[1]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2]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41-43,46.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即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