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关键词: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能运用唯物史观理清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不同历史背景下基层管理与社会保障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能够认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并抓住其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教材及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提高其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文献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和评价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培养有效解读材料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学生感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时间短、成就巨大的特点,形成其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豪感、自信心与责任感。
【教學重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难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呈现笔者父亲拍摄的一组工作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现在的基层治理制度。由我国现在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过渡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基层治理,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通史涉及较少,学生比较陌生,用村委会工作照片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又让其了解我国的基层治理情况,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1.古希腊的基层治理
阅读课本知识及“史料阅读”材料,思考:古希腊的基层治理单位、特点、最高权力机关、职责分别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及材料回答。
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阅读课本内容可以看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有庄园和城市两种方式,请同学们思考:
(1)庄园的管理者是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城市兴起的时间、基层单位、特点、组成、职责。
(3)除此之外,通过课本《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图片可以看出还有谁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读图回答。
设计意图:这两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必修中有所涉及,所以这两部分的处理是利用教材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3.西方近代的基层治理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知识填写下表。
引导学生思考:西方近代基层治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近代基层治理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既能让学生直观了解西方近代基层治理的基本情况又能锻炼其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思考题的设计可以衔接必修与选修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4.二战后的基层治理
阅读课本知识填空:
【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派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材料一:1955年,联合国颁布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共同为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而努力。
材料二: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这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1991年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
材料三: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课本P106页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社区逐渐成为基层治理主要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社区治理的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选择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方式的原因及社区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用史实说话,增强学生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于集思广益,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学生按时间轴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脉络,从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轴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的基层治理体现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突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名词解释:社会保障。通过名词解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保障,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1.发展历程
阅读课本内容,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清楚直观的了解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并培养其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2.产生原因
材料一18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营造出了一个前景未卜、充满危机的年代。“处在资本主义企业家之下和周围的,是被迫离乡背井、满腹怨言的‘劳动贫民’,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事实上,正是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将社会福利制度推向了西方历史的前台。
材料二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必修所学知识分析出原因。
3.评价
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评价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一:“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材料二: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推行,瑞典国家经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从70年代起不断困扰国家经济发展。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刺激了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再则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担负,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更新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影响整个国家生产水平,也使国民收入增长滞缓。这些问题被称为“瑞典病”,久治难愈。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1.发展历程
学生直观感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起步晚、时间短、任务重、覆盖面广、成就巨大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意义。
呈现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成就。(图片源自网络、视频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节选)
2.展望未来
“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展示刚刚在十九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划,同学生一起展望美好未来,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培育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全面梳理本课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和历史逻辑。
參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杨敏、郑杭生.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美]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丁晓艳.1982.12,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汉族,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就任于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