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湘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影视文化;教学内容;文化三角形;叙事
[摘要]影视作品虽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但影视教学却面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为此本文首先界定了对外汉语影视文化课定义,确定了课程中的影视作品选取标准,然后以电影《夏洛特烦恼》为例,借鉴文化三角形和电影解读层次等理论,将教学内容分为语言符号、故事和意义三个层面来进行教学。经过教学实践凝练出的复合三层次教学内容设计不仅有助于完成课程文化传播目的,
也为对外汉语影视文化课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思路。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4-0079-07
影视作品是直观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但难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推广,因为教师难找到操作性和针对性皆强的影视作品,学生也会遇到语言过难等问题(杨毅,2010),总之对外汉语影视课面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文献,厘清影视文化课定义及课程影视作品选取标准,并以具体电影作品为例分层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整合成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使师生双方摆脱难教难学困境,进而助力对外汉语影视文化课规范化发展。
1.独立设课的影视文化课
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找到切入点,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视文化课还缺乏研究。本文认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影视作品实现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目的,应该关注独立开设的影视文化课。影视文化课界定如下:
1.1以《大纲》要求和留学生需求为课程指向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简称《大纲》)是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纲领,大纲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意识。调查表明,最受留学生青睐的课堂活动就包括“放中文电影"(吴思娜,2013)。留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可由“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课程完成,影视文化课则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培养其文化意识。
1.2以文化知识教学为课程范畴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包括“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后者指跨文化交际涉及的文化,以观念为次第等级(张英,2006)。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课教学主要分文化知识课和文化实践课(黄霜霜,2016)。本文所指影视文化课,不是为中国学生开设的以美育为主的影视赏析课(贺晓宏,2010),而是面向来华本科留学生的以中国影视作品为教学内容的文化知识课。
综上,对外汉语影视文化课是指:面向来华本科留学生的文化知识课,以中国影视作品为教学内容,以传播中国文化观念和助力留学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为教学目标。
1.3以现成的当代故事为课程影视作品选取标准
目前有专门为汉语教学拍摄的教学影视,但表演、制作等方面难免粗糙,教学效果不佳。从情节内容、演员表演、表演场景、文化展示等方面考察,现成的影视作品可以兼顾这几方面(王飙,2009)。
中国文化的教学与传播,须有当代视角与内涵阐释,以当代文化内容为大方向,展示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李泉、丁秋怀,2017)。而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有限度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要全方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景观和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风貌(冯小钉,2016)。
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集体与个人同步发展,人们对自我的关注程度增加,接受个人应为自己的成败负责的观念(丽莎等,2014),所以课程可选取当代中国与个体价值观念相关的影视作品。
课程教学目标是文化,而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是“故事”,“讲故事”内含文化价值尺度,故事传达、巩固及传承生活过程中建构起的价值理念。中国故事,能直接呈现中国人生活的价值系统(王一川,2013)。
作为传播受众的留学生看中国电影其实处于跨文化语境,会经常停留在最直观的视听语言层和故事层,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重构电影,所以一部“好看的电影”比“深沉的电影”更容易跨越文化间壁垒(宋苏晨,2004)。此“好看”,指故事可读性强,易理解,令人感兴趣或轻松愉快(罗钢,1995:253)。
综上,本文认为现成的、与当代中国个体价值观念相关的、易理解、令人愉快的故事性影视作品,最适合入选独立设课的对外汉语影视文化课。
2.教学内容层次设计参考与课前准备
2.1文化三角形与影视作品解读层次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相辅相成,语言为桥梁,文化为舟楫。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汉语,更深层目的是以漢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文化(崔希亮,2012)。而传播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其中人们通过符号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意义(茱莉亚·伍德,2009:11)。影视文化课中,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解读影视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从而达到传播目的。
文化意义与“文化三角形”相关,“文化三角形”底端是“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顶端是指与世界观密切相关的文化概念(陈绂,2006)
“文化三角形”在《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指:文化观念(perspectives,包括含义、态度、价值观、观点等)、文化习俗(practices,包括社会交往方式)与文化产物(products,包括书籍、食品、工具、法律、音乐、游戏等)。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习俗和产物都与观念相关(罗青松,2006)。
影视解读也分三层:第一层次为视听层,包括语言、景观等视听符号;第二层次为故事层,即通过视听语言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第三层次是深层的内在结构,观众在这一层结合自身文化语境对影片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做出阐释(宋苏晨,2004)。
本文拟结合“文化三角形”和影视解读三层次形成复合的三层次教学内容设计,将影视解读三层次对应电影中的文化三角,首先,解读影视作品中的语言符号即电影(此处的电影相当于具体而微的“文化”)中的文化产物。其次,从(具体电影展示的)文化习俗方面理解作品中连贯而有意义的故事,最终,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传递,即(具体电影传播的)文化观念。因为电影研究涉及电影理论、符号学、美学、文化批评等诸多领域,本文只关注其故事层面。
下文以电影《夏洛特烦恼》(简称《夏》)的故事为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层次。
2.2课前准备a:理清故事的叙事时间以便切分电影段落
《夏》于2015年国庆档期上映,连映多日,不仅取得近15亿元的票房收入,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梁香伟,2016),上映后期社会热度持续发酵,被称为“现象电影”(董志远,2016),学界对其评论颇多,但还没有人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过分析。
《夏》讲述了主人公追求成功的故事,通俗易懂,與当代中国个人价值观念相关,符合前文所述课程影视作品选取标准,即现成的当代“好看”的故事性作品。
叙事时间“是根据心理时间建构”(巴·略萨,2000:51),《夏》的叙事时间就是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安排的,所以在课前教师根据叙事时间切分电影为三段落:现实中参加同学婚礼,梦回高中获得成功,梦醒回归现实。
2.3课前准备b:确定故事三段落具体学习内容为语言、故事和意义
2.3.1围绕人物评价学习作为文化产物内容的电影语言
影视文化课是选修课,选课学生语言水平高低不同,所以不能按照HSK词汇难度等级来设计教学中的语言点。《夏》是追求成功梦想的故事,其中有不少他人对主人公、主人公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在电影每一段落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课程首先确定了电影中与人物评价相关的语言符号。
2.3.2围绕人物互动解读作为文化习俗内容的电影故事
《夏》是故事性电影,如同所有叙事作品一样,电影中人物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被叙事建构的。人物的语言、形象、与其他人的关系确定着人物形象(米克·巴尔,1995:96- 97)。文化三角中的文化习俗包括人际互动在内的社会交往方式,所以课程确定了对故事的解读要围绕《夏》各段落中作为文化习俗的人物互动。
2.3.3围绕事件因果链条解读作为文化观念的电影意义
电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来自于放映时接踵而至的形象,而形象的连续性构成了不可逆转的意见陈述,电影就这样通过画面引导观众向电影摄制者的结论靠拢(约翰·伯格,2015:33)。《夏》三段落之所以能发展下去,是通过事件的因果联系,某原因引起某结果,这结果又成为原因,因果链条按故事时间顺序发展到最后,完成整个故事。所以课程确定了关于意义的解读,要围绕《夏》各段落中事件因果链条背后阐释的文化观念。
3.《夏》三段落教学内容层次具体设计
3.1电影段落a:从语言、故事、意义解读主人公在现实中的失败
3.1.1围绕人物的评价及发出者解读语言符号
电影段落a,夏洛在现实中方方面面失败。他一出场就打肿脸充胖子,把妻子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拿去随礼给以前暗恋对象秋雅,为此他不仅坐着小舅子借来的豪车兜圈,还穿了一身没剪吊牌的西服,左胸口袋插上一支羽毛,结果跟司仪“悲催”地撞衫了,酒席上又被老师说成“二傻子”,同学赋诗讽刺其“装鸡毛”。成功假象被妻子马冬梅拆穿,他恼羞成怒后推搡妻子却被其追打,内心哀叹自己成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大傻子”,是“窝囊废”。这部分语言符号解读集中在凸显主人公各方面失败的语言点上:悲催、二傻子、装鸡毛、教科书式的、窝囊废,其中关于人物评价的语言发出者分别是主人公、老师、对手、自己。
如同叙事中的人称变化一样,电影中对人物的评价就像叙事聚焦,即把目光集中在谁的身上。当被聚焦者(被评价的)是人时,被聚焦者可以从外面和里面被观察(里蒙·凯南,1989:146)。段落a里主人公既被别人骂“二傻子”“装鸡毛”,也被自己骂“窝囊废”。通过解读可以看出《夏》要表现一个人是否成功,可以展示他本人和周围人对他的评价语言。
3.1.2围绕人物的正反面互动解读故事
把电影中对主人公的鼓励赞美当成正面互动,贬低是负面互动,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夏洛在电影段落a里,承受的全是负面互动。他参加秋雅的婚礼,同学看不起他,老师记得他是“二傻子”,袁华赋诗嘲讽他“装”,妻子说他穿得像个鸡毛掸子。
3.1.3围绕事件因果链条及奖惩解读意义
段落a里,夏洛一开始“装”,所以接下来“被追打”。电影中事件的因果链条类似中国传统的“赏善罚恶”故事叙事功能(罗钢,1995:53-57),通过主人公被奖励或被惩罚,阐释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最后完成电影的意义输出。
《夏》一开始主人公说“有的人缺铁,有的人缺钙,而我最缺的是面子”,此“面子”可理解为“成功”。目前中国人的成功观包括外在报酬、内在满足与和谐平衡三个维度,外在报酬指物质报酬、权力地位、安全稳定等,内在满足指才能发挥、获得认同、自由快乐,和谐平衡指工作家庭与关系网络平衡(周文霞、孙健敏,2010)。对照成功观三维度,可以发现主人公在段落a,既没有外在报酬——妻子说他没有挣过一分钱,也没有权力地位——他在婚礼宴席上差点没座位,更没有和谐平衡——周围人轻视、妻子也不满。但段落a所有评价都从“钱”开始,突出了成功观“物质”的部分。
段落a的三层次解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电影中夏洛各方面失败,别人轻视嘲笑,他自己也不满意,与所有人的互动都是负面的,成功观三维度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电影故事推进到第二段落,他要穿越回高中改变命运争取成功。
3.2电影段落b:梦回高中获得成功
3.2.1围绕人物的评价及发出者解读语言符号
电影段落b,夏洛穿越回高中,将后世出现的当红歌曲据为己有并大获成功,曾赋诗嘲讽他的袁华因父亲倒台而沦落,为了讨好功成名就的夏洛再次赋诗,奉承其“英姿飒爽鸡毛装”。此时语言符号解读集中在主人公的成功以及对手的沦落上:我要“火”啦、造化弄人、鸡毛装。关于人物评价的语言发出者分别是主人公、跟班、前对手。
3.2.2围绕人物的正反面互动解读故事
电影段落b,获得成功后,老师表扬他,校长接受采访讲述他的故事,他的照片被作为名人挂在教室墙上,并成功地从袁华手上夺走秋雅。但生病后,妈妈和他跟班在一起了,秋雅早就抛弃了他,只有和大春成为夫妻的马冬梅爬窗进医院来看他。
3.2.3事件因果链条及奖惩解读意义
电影段落b,因为获得成功,所以主人公先是被老师表扬,被校花爱慕,他也可以在大型选秀节目现场,梳着夸张辫发,胸前羽毛高高飄扬。后来因为在节目录制现场暴打选手,随便应付客户写歌需求,与泳装女郎出海艳游,所以创作枯竭,妻子背叛。最后更因为患上绝症,众叛亲离,生命垂危。
从表3可以看出,主人公成功后,人人夸赞,秋雅也变成妻子,昔日对手袁华献上赞颂,互动基本都是正面的。但当他身患绝症,一切又成泡影,除马冬梅之外,互动再次变成全负面,所以电影即将推向段落c,他要从噩梦中惊醒回归现实。
通过这部分解读,引导学生在连贯故事时,注意其中以人物互动为表现的文化习俗,即中国人看待个人成功,不仅看重个人看法,还看重亲人、老师、同学、伴侣等社会关系的互动。因为中国仍是集体主义国家,集体主义因素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丽莎·G. 斯蒂尔,2014)。
3.3电影段落c:梦醒回归现实
3.3.1围绕人物的评价及发出者解读语言符号
段落c,出场主要人物只有夏洛和妻子。夏洛梦醒后,以夸张的形式黏在马冬梅身上,后者不得不提醒他“注意点场合”。此时语言符号解读集中在主人公对妻子的夸张依恋上,语言发出者是妻子。
3.3.2围绕人物的正反面互动解读故事
段落c,梦醒回归现实部分,人物互动非常简单,主人公与妻子马冬梅狂吻之后,开始不分场合黏在马冬梅身上,后者脸上带着微笑,明着嫌弃,实则欢喜。
3.3.3围绕事件因果链条及奖惩解读意义
因为夏洛一直保持着树懒的形象黏着马冬梅,所以他虽然被妻子推搡,但这推搡带着微笑。
通过表4可以发现,夏洛最终梦醒回归了家庭。但结合表2、表3和表4我们可以看到,《夏》的主人公无论在故事哪一个阶段都没有做到外在报酬、内在满足与和谐平衡的统一。
通过表5可以发现,电影的三个段落互为因果关系,段落a里主人公在现实中各方面失败,所以进入段落b去梦中成功,却在短暂浮华之后身患绝症众叛亲离,然后从梦中惊醒回归现实,进入尾声即段落c。
成功有三维度:外在、内在与和谐,段落a里主人公在三维度上一无是处,在段落b则大起大落,在段落c只剩下一个维度。从成功三维度来看,夏洛从未获得真正成功。
现实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职业成功的评价标准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有的过于注重外在物质标准,忽略内在主观感受,或过于追求大众的职业观,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要么过于注重近期利益,忽视未来发展,还有的过于追求自身职业发展,忽略工作与家庭平衡。而科学职业成功观的形成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刘宁等,2008)。所以《夏》没能通过主人公的追求圆满地回答什么是成功,正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实,即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职业成功观还在形成过程中。
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廖华英、鲁强,2010)。对成功的追求也属于文化共性,本课程通过对《夏》的复合三层次教学内容设计,让教师逐层理顺教学思路,让留学生逐层学习语言点,了解故事,并理解电影中的中国文化观念,即当代中国人跟世界上其他人一样向往成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也会遭遇各种不平衡。这有利于他们理解中国人,进而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综上,通过课程实践,本文认为,影视文化课应选取现成的容易理解即“好看”的故事性影视作品,再按具体作品的叙事时间划分教学段落,并借鉴文化三角形和影视解读层次理论,将每一个教学段落的教学内容细分为语言、故事和意义三层,这种复合三层次教学内容设计将改善影视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进而为对外汉语影视文化课的规范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巴·略萨2000中国套盒[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陈绂2006五个“C”和AP汉语与文化课教材的编写[J].语言文字应用(S1).
崔希亮2012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语言文字应用(2).
董志远2016现象电影《港冏》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19).
冯小钉2016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文化教材内容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3).
贺晓宏2010高校影视文化课的意义与《影视赏析》课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黄霜霜2016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丽莎·G.斯蒂尔,斯科特·M.林奇,谭金可2014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主观幸福感[J].国外理论动态(5).
李泉,丁秋怀2017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当代视角与内涵[J].语言文字应用(1).
梁香伟2016梦醒时分情归何处——关于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思考[J].电影评介(2).
廖华英,鲁强2010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刘宁,邵瑞银2008当代职业成功观的四大误区[J].中国青年研究(2).
里蒙·凯南1989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三联书店.
羅钢1994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青松2006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兼谈《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的作用与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1).
米克·巴尔1995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苏晨2004电影跨文化的分层解读[J].电影艺术(6).
王飙2009中国大陆对外汉语视听教材评述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
王一川2015当今中国故事及其文化软实力[J].创作与评论(24).
吴思娜2013外国留学生听力课堂活动与教材需求分析[J].汉语学习(1).
杨毅2010以《看电影学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影视听说教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约翰·伯格2015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茱莉亚·伍德2009生活中的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英2006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6).
周文霞,孙健敏2010中国情境下职业成功观的内容与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
On the Level Design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urse and Teaching Content:
Take Goodbye Mr. Loser as an Example
Yan Xiangru
(DepartmantofChines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China)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CFL);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teaching content;cultural triangle;narrative
Abstract:Although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contribute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t is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teach and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m. Therefore,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defini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urse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nd determines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 the course. Then,taking the film Goodbye Mr. Loser as an example,within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Triangle and film interpretation level it discusses the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language symbols,stories and meaning. The composite three-level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condensed from teaching practice not only helps to complet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but also provides ideas for th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TCFL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