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韵
[摘 要] 双元制视角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践行“双元”职教模式、培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对“双元制”人才培养内涵进行解读,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存的困境与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设途径。
[关 键 词] “双元制”;“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74-02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为德国应用型人才的主流培养模式,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培育了大量德技并修、工学合一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近年来,我国产业不断升级转型,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单一的院校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双元”育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现阶段及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保障,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键内容。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存的困境与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双元制”视角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一、“双元制”人才培养内涵及现状
所谓“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分别作为“一元”,共同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精湛实操技能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本质是企业主体办学,即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中德两国在文化、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实践规模不一、双元制师资薄弱等问题[2]。笔者认为,建设一支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践“双元制”本土化的主要突破口。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同时还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无论教学环境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根据岗位目标设定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德国文化部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拥有5年职业实践经验,至少有3年企业专业工作经历。而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3]。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学历水平、职业资格等因素,对“双元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双元制”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特点
“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同时也是一名能文能武,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和好师傅。“双元制”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职业素养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同时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专业理论功底,能够遵循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4]。此外,还应紧跟时代潮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融入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及内容,实现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
同时,教师自身应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与专业操作指导本领,具有解决现场疑难问题的指导能力,并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
(二)教师应具备研判产业趋势及岗位需求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教师应具有研判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岗位需求的能力。必须深入了解产业,精准分析产业需求及目标岗位,并根据目标岗位任务进行课程设计,定向培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业—岗位—课程—人才”的有效闭环。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教书育人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所培育学生的质量。然而笔者在对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
一支优秀合理的师资队伍应当在年龄、职称、学缘结构等方面做到均衡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年龄分布总体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分布形态。教师队伍主要由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和新晋的年轻教师组成,师资队伍人才断层现象较为严重。新晋教师多为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学历高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上,短缺较为严重,无法有效对接产业。这对于定向培养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师资队伍学科梯度不明显,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这也成为建立高水平专业学术群体的屏障。
(二)“双元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以下三种教师聘任方式,即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双元型(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多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缺乏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的能力较差,且多数不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证书。企业兼职型教师拥有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较低,授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课堂质量及课程连续性较差。经笔者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同时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双元型”教师数量较少,仅占20%到25%,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50%左右的比例,占比严重不足。“双元型”教师建设机制的缺失,使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元型”教师发展速度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