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纯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节奏的感悟和学习中。通过体态律动感受节奏变化,结合打击乐器表现节奏,通过音节唱名法认识节奏时值,这些方法都比较活泼有趣,有助于学生掌握节奏,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节奏教学;教学策略;小学音乐
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音乐节奏感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能力,节奏感强的人能巧妙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并体会其中的情绪表现力。节奏感不仅有运动性,而且有情绪性,是一种音乐表现的直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能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教师要让大家从机械的拍击节奏开始,逐步尝试各种生动有趣的节奏调节方法,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感受节奏,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体态律动,体验节奏变化
学者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法,认为这是一种促使学生感受节奏变化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让学生集中思想,根据教师的要求,用身体作为道具,做出各种动作,体现出音乐节奏。这样的活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肢体,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节奏变化。
例如《跳吧!跳吧!》是一首具有节奏感的音乐,而且其主题也和跳舞有关,很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参与到体态律动中,感受节奏变化。教师首先带领大家用拍手的方式展现出音乐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加上跺脚的姿势,手脚并用,让节奏的呈现变得更为丰富。此后教师引导大家演唱出曲调,并添加各种手部动作和肢体动作,如添加挥舞双手、晃动脖子等动作。教师还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动作和乐曲的节奏之间是否协调。“大家注意一下这首作品的节奏,如果动作速度太慢,跟不上节奏的话,就需要调整一下動作。”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注意到了这首作品的节奏特点,并试着用肢体律动将其表现出来,体现出欢乐、活泼的歌舞状态,表达作品主题思想。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加体态律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运动能力等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兴趣点的律动游戏。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节奏变化的特点,并在自主练习中深入了解各种节奏的特点。
二、打击乐器,指导节奏表现
打击乐器能很好地展现出音乐节奏的特点,所以是辅助学生了解节奏的重要道具。教师可以借鉴学者奥尔夫的节奏教育法,引导学生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铃铛、铃鼓、三角铁、小锣等,还可以适当添加富有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现节奏。
在学生倾听了《彼得与狼》之后,教师尝试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让他们从节奏表现入手,试着体现情感,展现故事情节。教师首先给学生分发各种打击乐器,并让他们了解其演奏方法,并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常见的节奏。此后教师又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在《彼得与狼》中,我们看到了智勇双全的小彼得,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也体会到了胜利后的喜悦。那么,大家觉得要如何才能用简单的节奏展现出情感呢?”教师设定了若干主题,如考试后的悲伤心情、获胜后的喜悦之情、内心的愤怒之情等,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自主节奏创作活动。最后大家分别展现各个小组的作品,让其他同学猜一下展现的是哪种情绪。在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逐步提升。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到表演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现出具有独创性的音乐节奏。这样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表演。
三、音节唱名,认识节奏时值
学者柯达伊认为,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提升了对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音节唱名的方式,让学生将各种不同的节奏唱出来,这样能促使他们更直观地体会到各种节奏的时值,从而形成节奏意识。
在学习了《森林狂想曲》后,教师组织大家尝试用各种节奏展现森林中的声音。学生首先要说说自己打算模仿的是森林中的哪种声音,然后尝试用哼唱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学生分别呈现了慢节奏的风吹之声、快节奏的啄木鸟敲击树木的声音等等。此后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音节唱名代替各种节奏,如在演唱中加入“ti ti”“ta”等表示不同的音长。此后教师再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表演的活动,每一个小组都要思考自己想要呈现的是怎样的森林,并说说如何用演唱将各种不同的节奏融合在一起,既能体现出森林的热闹场景,又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学生试着将长音作为基础,并在其上加上一些短促的音节,这样就让整个节奏表演变得更有层次感,也能体现出森林多姿多彩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能自信地表现出各种节奏。
在音节唱名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进行分声部联系,这样能让他们在对比和协调的方式感受不同节奏的时值,从而提升音乐创作的能力。
节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素质能力。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使大家参与到节奏活动中,让大家通过对节奏的听、唱、肢体表现等方式,模仿并感知节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节奏的快乐,培养和激发兴趣,同时他们的听力、记忆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从而提升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合月.提升小学课外社团活动的效益[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8):13-14.
[2] 王小凤,张爱琴. “走班制”小学社团活动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