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艳
摘要 : 化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化学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在化学教学中一些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深刻领悟化学的教学特色,从而成了班级中化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本文就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和具体的转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化学;学困生;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6-091
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导致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困生目前的状况,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认真分析学困生存在的原因,探索出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式方法。本文就针对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争取能对学困生成因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对策,从而提升学困生化学学习的效果。
一、初中化学学困生定义
初中化学学困生指的是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化学学习困难的现象。而且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有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压力都影响到了学困生的形成。化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对化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学习化学的热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作出全面的分析,要能对如何更好地管理化学学困生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化学“学困生”的成因
1.对化学存在错误认知
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学习化学,对化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化学知识相对比较的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而初中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知主要也是因为化学中包含了大量抽象的化学符号还有化学公式和一些抽象的化学描述图形。学困生在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这些本身就比较抽象的知识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恐惧感。
2.学生化学思维存在问题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心智发育存在较大的区别,化学教师在引导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显不足,有的时候教师把所要讲解的内容讲解了一遍,其他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但是有的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学生之所以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化学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很多学困生因为家庭因素的影响,给学生的学习制造了很多困难,例如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其他的变故,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等等,这些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爱,所以在心理上面比较的自卑,不能正视自己,对自己存在错误的认知,心理上面也有着一定的问题,他们无法获得很好的家庭教育,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
三、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改变学生错误认识,消除学困生畏惧心理
化学教师要想转化学困生,就需要先去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认识,消除学困生的畏惧心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迁移教学法或者多媒体教学法等手段,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如果上课教师就直接为学生介绍分子和原子的知识,那么这些本来就很抽象的概念会让学生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而且会越来越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抵触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在这些概念方面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进行物理导电实验的时候,我们一般会用盐水来作为原子移动的液体,但是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使用糖水作为材料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盐水和糖水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是为什么盐水能够作为原子移动的液体,但是糖水却不可以。到底两者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多媒体视频片段,分别展示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通过视频学生可以充分地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区别。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和生活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当消除了化学的抽象性。所以说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些知识,从而改变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的错误认知。
2.进一步锻炼初中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转化学困生,教师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原子和分子》這一课时,很多的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特点,会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去理解这部分的内容。但是很多学困生还是不能理解化学实验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化学现象,为什么可以借助这个化学实验总结出相关的化学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变换一些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如下图所示教师需要学生说明实验一中看到那些现象,实验二中中哪些条件是一样的,哪些条件存在着差异,观察烧杯A和烧杯B出现那些不同现象,结合实验一分析为什么?然后结合实验分析为什么氨分子能够运动到酚酞原液当中,实验反过来是否还能成立。在这节课中教师应用到对比这种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实验中很多条件是一致的,其中有一个条件不同,然后观察这个条件的变化,从变化中分析出存在的化学规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也掌握了对比思考问题的方法,那么在今后遇到了类似的化学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就会有意识地应用这个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在化学学习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运用,例如分类、归纳还有类比和总结等等这些思想方法,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提升学困生的思维水平,这样才能确保学困生迅速掌握和理解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1]。
3.改变初中生存在的错误自我认知
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都不是特别的理想。所以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否定和轻视,这样就会导致学困生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渴望得到肯定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才会愿意主动积极去学习,为了有效地转化这些化学学困生,教师不能使用横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比较,而是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使用纵向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2]。例如在学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做好实验笔记,并且制定一个表格完成探究填写。在分组的时候一些学困生可能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小组中变得可有可无。这时候教师必须要鼓励这些学生去动手实践,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完成实验,协助他们进行分析。一开始学困生比较紧张,也肯定会出错,但是教师一定要学会鼓励他们,给到他们一定的帮助,这样通过不断地努力,学困生肯定能够完成化学实验,学生也会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的智力还有动手能力都不比其他的学生差,一定要相信自己,去积极地探索学习,这样他们的化学水平就可以得到提升,就能完成化学学习的任务提高学习效果。故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困生能够多尝试,在学困生学习的时候要给到引导和支持,那么学困生渐渐地在学习上面就会变得更加地积极。而且教师通过表格的引导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探究方向,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注重心理策略,让学困生从我怕学转换为我要学
化学教师应该注意对学困生情感的付出,这样可以对学困生学习化学产生激励的作用[3]。教师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还有激励引导法等,给予学困生精神上面的奖励和鼓舞。学困生的成绩都不是特别的理想。所以很少受到别人的肯定,一些化学教师还会认为这些学困生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化学成绩,有时候会斥责他们。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必须要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肯定与鼓励,要对学困生形成心理上面的安慰和激励,缩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困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5.注重教学方法,让学困生变得爱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困生从之前的我不学转变为我爱学。首先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强化实验教学,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学会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为学困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复习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四看的方式,首先看文字叙述,对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其次就是看课后的练习,第三个方面是看课本上面的插图,最后看演示实验[4]。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除此以外就是要注重化学教学和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的方法,例如在记元素周期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五字一组的方式进行记忆等等,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困生是一个教学难题,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需要理智地面对。而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必须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变换教学方式,注重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严禁进行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进而达到转化学困生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桂代玉.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方法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
[2]郑红.试论高中化学学困生转换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5).
[3]李伟.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
[4]冯继昆.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J].新校园(中旬刊),2016(9).
(作者單位: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学校,陕西 宝鸡 7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