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语用能力的英语教学概念。语用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听力水准,能在英语的对话交流中准确把握对方表达的含义,这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用能力;提高
【作者简介】赖丹妮,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前言
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导学生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还要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為此,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社会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推广,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但是受到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当今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过于看重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一味地追求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在教学中过分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掌握英语语法的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数,却不能运用英语进行基础的对话交流,英语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发展提高。这样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还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负担,不能满足小学英语新课程的教育要求。
另一方面,在英语的语用能力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对话表达。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和听力水准做出要求,还需要学校或英语教师为学生们创建一个英语交流的情景或者活动,但是在大部分的小学校园中,学生基本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缺乏英语交流的活动,即便是在英语课堂中也很少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这种情况使得小学校园的英语交流氛围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语用能力自然难以得到发展提升。由此可见,在当今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当今小学英语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1.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今,得益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小学教育正在朝信息化的方向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小学生而言,天真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形式丰富、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英语教师应善于把握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进行备课时,在网络上收集整理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例如英语经典电影的片段、生活场景等,做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英语知识产生学习期待,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
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5 “Pen Friend”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能够对课本要求的词汇进行听、说、读、写,让学生理解笔友,学习如何运用基本语句进行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事先在网络上以“Pen Friend”作为关键词检索,整合精选网络资源,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笔友和现在网友的差异,同时了解地方文化的一些差异。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的英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以加深他们对于课堂知识的印象,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于教材的情景对话进行现场扮演。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一般是教师全程主导课堂,在台上向学生详细地讲授课本的知识,学生就在台下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枯燥沉闷。而且,在被动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厌倦无聊,难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甚至对英语产生厌学的情绪,使得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质量自然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情景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英语教材中的经典情境,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锻炼英语口语能力,加强对英语知识的运用水平,提升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1 Uint 1 “I want a hot dog please”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点餐活动,同时复习常见的食物名称,渗透不同食物的形状外观以及营养搭配等,熟练课本中对话涉及的语法知识以及运用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情景内容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本的内容生动地复现到课堂中,然后鼓励没有参与角色扮演的其他同学对课堂表演进行点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的氛围,增强小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够为学生创建英语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表演中加深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同时强化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
3.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建个性化的英语交流情境。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节奏,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中参与度较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英语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和交流,自行设计一个英语情景对话,并且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关系,将设计的情景进行扮演。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英语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英语对话的情景设计过程中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Module 8 “Sports Day”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运动项目单词、短语和对话,了解课文出现的英语语法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完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之后,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英语情景对话,在讨论结束之后,可以让各个小组的成员对本小组设计的英语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点评交流等。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在情景设计和情景扮演中巩固、运用所学的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小学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的成长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小学生天真自由的美好天性,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丰富、游戏化的趣味教学活动,其中的游戏规则一般简单易懂,还能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做灵活的调整和改动。在英语课堂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完成英语知识的教学,学生还能在游戏中认识了解英语知识,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往往感到轻松快乐。因此,小学英语课堂的游戏活动,兼具了教学与娱乐的功能。典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活动有“ 拍单词”“传声筒”和“击鼓传声读”等等,每个游戏活动关注的重点有所差异,比如“拍单词”强调学生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和运用,“传声筒”强调学生对英语听力的理解,“击鼓传声读”强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班级教学情况,开展不同的游戏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例如,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Module2 “Zoo ”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掌握动物的英语单词,通过英语的阅读和对话,初步认识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击鼓传声读”的课堂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分发一张课本重点段落的卡片,音乐一响,每个组就开始在每个人之间卡片,卡片的传递随着音乐的停止而停止,此时卡片在谁手里,学生就要朗读卡片的英语段落,朗读过程越流利,则学生所在的小组游戏积分越高。通过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口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标准中,对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然而,针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不充分、不完善的现状,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信息化的教学,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英语情境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设计个性化的英语情景对话,并进行课堂表演;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小学英语的课堂内容,创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这些方式,为学生创建了英语交流表达的课堂环境,加强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梦,秦海涛,龚萍.小学英语阅读课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20(2):131-132.
[2]许梦佳.浅谈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 2020(4):77.
[3]顾柳花.小学英语教学语用能力养成实践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