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明军 杨莉
摘要:通过深入研读新高考历史学科真题,以分析时空观念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为抓手,把脉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思路与考查方向,为今后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实现精准备考助力。
关键词:时空观念 高考试题 课堂教学 备考启示
高考全国Ⅰ卷试题一直是教学与备考的风向标,对高中教学与备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聚焦于2020年文综全国Ⅰ卷(以下简称Ⅰ卷),本文拟以分析选择题中时空观念考查作为切入点,谈高考试题核心素养考查落地问题,以期对今后高中历史教学与备考带来有益启示。下面兹以Ⅰ卷部分选择题为例略作分析。
一、时空观念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体现
在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时,必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进行考量,才有可能对史事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将时序发展和空间格局定位好才能进一步实证解释,探究历史原貌及其中蕴含的价值。Ⅰ卷历史选择题立足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其中多道选择题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体现了高考核心素养落地。
例1.《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根据题干中的“春秋”和“当时周朝”进行时间定位,当时诸侯崛起,王室式微。作为诸侯国,楚国国君公然要求提升爵位,遭周王拒绝后,竟擅自加爵自立,实属僭越。其行为说明当时周朝礼崩乐坏,分封制受到挑战。本题只要明确时空及其相关的时代特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例2.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1949年5月”时间定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百废待兴。首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为建立新政权巩固革命成果服务。此时应加强“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阶层,而不应采取对抗消灭政策,故当时中央的指示对只强调斗争不强调联合的倾向持批评态度。而这一指示在“当时”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符合建立新政权,巩固革命成果,恢复经济的需要,故B项正确。A、C、D项则均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例3.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由“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巴黎”可知,波旁王朝统治已被推翻,法国处于法兰西第二帝国与第三共和国统治时期,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但绝大部分财富掌握在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手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生活窘迫。于是便出现了题干中所说的“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对立包围,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资产阶级贪婪本性所致。
二、关注时空观念在解题中正反两向的考查
高考原创试题的研读反思再运用是备考和教学的重要环节,时空观在试题中以正向和反向两种形式同时存在,正向即以时空框架内正向引导作用存在,反向则是以逆向误区形式体现。下面以三道试题为例略作分析。
例4.图1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而阎立本是唐代画家,当时画家画当时的历史,展示了唐朝的衣着、礼仪、习俗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艺术作品本身又有审美价值,故该作品是艺术审美与史料双重价值的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艺术家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基于客观进行主观艺术创作,故艺术绝非仅有艺术价值,也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如何在进行艺术审美的同时发掘史料价值首先还是需要定位时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空,从细微处见历史。
例5.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由题干中的“1876年”“上海”,可确定为“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求强固本为目的。材料体现了上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点,其中“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合计比重超过65%,足见西学受关注程度之高,这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实业之风吻合,时人关注的重点正是时代需求的反映。此题时空成为认知表格现象的关键,锁定“1876年”与“上海”及内容就明确了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反观,若缺少时空中任一条件,表格现象就无法进行历史解释。
例6.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时空定位,得出中国大致处于军阀混战、动荡的时期。当时中国度量衡不统一,标准复杂,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兑换、折耗等问题,无形中会提高市场交易成本。但这些复杂的度量衡标准大多在清朝已存在,并非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结果,因而不能轻言加剧军阀林立局面,此题最容易因孤立的时空思维而错选B。故时空定位要注意延续性,不可割裂历史。
综上,例4与例5即典型正向时空观命题思路,例6为逆向体现,即以时空制造理解误区,这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中要区别对待处理。同时注意以时空观念作为解题抓手,解题过程中应该坚持在唯物史观的统领下,综合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基本史学分析方法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三、时空观念考查对教学备考的启示
Ⅰ卷中多数选择题以时空作为经纬进行了价值观、历史素养、学科能力考查。比如例1以《史记》考查分封制,例4唐人唐画实证汉藏团结考查史料实证,例3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进行的相关历史解释的考查等,均以时空观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抓手。离开时空,核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其他历史学科素養及其指导下的关键能力便无从谈起。但值得一提的是,特定的时空联系不能僵化地理解为割裂的时空,如例6度量衡不统一,如果割裂清朝历史,易狭隘解释为军阀割据的结果从而误选B项,故特定时空观绝不能理解为孤立时空观,时空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如果忽视历史惯性,就是狭隘的错误的时空观,不但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反而会对历史产生误解。
总之,基于时空观念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问题。通过深入研究Ⅰ卷历史选择题命制和考查,从时空观念培养层面落实核心素养为中学历史教学指出了方向,必定会对今后课堂教学和有效备战高考带去有益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