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宜整体解读,教学要突出重点

2021-09-12 09:08钟兰风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4期

钟兰风

摘要:新版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系统和各任务群,突出主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讲读,将知识传授于学生,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领会所选课文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版教材  突出主题  精神引领  讲读自读

人教版语文新版教材于2020年秋季开学之际,在我省各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使用。从笔者及其他教师培训及教学反馈来看,新版语文教材能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诸多维度上体现语言文字的文化载体作用,裨益多多,受到一线教师的诸多好评。

自2017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到2020年秋季开学尘埃落定,众多一线教师已从当初惴惴不安的心情中渐渐地走了出来,适应新教材。相较于先前使用的人教社统编教材,新版教材有较多的变化,必修篇目任务群各有分工。以新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为例,单元数目增至8个,外加一个古诗词诵读;每单元所选篇目增多,大多为6到7篇;单元学习任务利于整体解读,重难点清晰;每篇课文都有较为详细的“学习提示”,有利于学生明确篇目学习任务;等等。

然而,新版与旧版语文教材最大的不同是编写体例的变化。旧版教材以“体裁”组篇成单元,新版教材以“题材”组篇成单元,两字之变化体现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变化,体现着万千学子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下面仅以新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二单元为例,谈谈新版语文教材教学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教学突出主题,辅以语言表达

第一单元所选篇目,围绕着“青春的价值”这个主题选文,体裁有诗词和小说,时代有近现代,作者有中外。这么一个“杂烩”,怎样才能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呢?教师如果没有作品整体把控能力的话,那就违背新版教材编写的初衷,很难在教学中体现其价值,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围绕主题因素,优先将课文主题突出出来,再指导学生体味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感,从多味的“杂烩”中品出主题之“美”,如此则事半功倍。同样是表现“青春激情”主题,《沁园春·长沙》以诗的语言形象展现自然之美和抒发激昂慷慨的“主人公”情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展现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体现年轻力量之美;《红烛》以“蜡炬成灰”的勇气点亮青春,奉献自我;《峨日朵雪峰之侧》赞美谦卑而强劲的青春生命力量;《致云雀》则是以火一样的青春展现自我,无所畏惧。小说《百合花》通过描写“我”、新媳妇和牺牲的小通信员的故事,表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以“新媳妇”的“新”和“通信员”的“小”,具体表现了青春美和人性美;《哦,香雪》中香雪等幾位年轻姑娘的纯真质朴,见证了青春生命的美好。

鉴于此,教学思想宜再深入下去,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思考比较领悟本单元编写的目的。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以突出“青春激昂”为主题来进行教学的,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主题,但是体裁和语言形式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诗歌以或简洁或凝练的语言,或含蓄或自然的意象,或直接或含蓄的抒情,来表达蕴含丰富“青春激昂”主题;小说则以描写叙述语言为主,它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集中推进,环境氛围烘托,来突出或暗示“青春激昂”主题。通过这样富有建设性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凡作品均要以突出主题为主,立意优先,语言表达只是外在的形式。

第二单元以纪实文学形式,分别记述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优秀营业员张秉贵、生物学家钟扬的先进事迹,以及时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诗经·芣苢》《插秧歌》等描写劳动的诗篇,这些篇目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歌颂劳动的价值意义和崇高美丽,赞美劳动人民智慧和奉献来突出劳动光荣这个主题的。教学时应强调所选篇目突出劳动光荣这个主题,所选课文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二、展示模范力量,彰显精神引领

新旧版教材的使用,目的几近相同。叶圣陶说:“选文只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写文章的凭借和例子。”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侧重在形式的讨究”以及在此形式下展示的精神价值、主题意蕴。

第二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新闻传记类实用性文本,其目的是通过展示各行各业的翘楚,彰显模范引领作用,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并以此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创造高产水稻的模范事迹,《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介绍普通人张秉贵,在普通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探界者”钟扬》介绍植物学家钟扬勇于探索,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本单元教学,我们要将这些纪实作品中的“劳动”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比较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著名人物袁隆平、钟扬能够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那么普通人不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吗?他们不都是凭借辛勤汗水、锐意进取、劳动创造以及高超技艺赢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吗?

至此,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示范性和启发性,让学生真正体味劳动的价值以及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激情,要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至于《诗经·芣苢》《插秧歌》等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注重还原诗中劳动场景的描写,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劳动者的欢乐和情趣,体味劳动之美,那么以审美鉴赏和劳动创造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亦能顺利体现和完成。

三、讲读课要先“教”,自读课读出“味”

新版语文教材同以往使用的教材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如单元多、篇目繁、容量大、体裁“乱”。值得注意的是,讲读课篇目数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要命的是,每单元各种体裁的自读篇目有增无减,占到课文总篇目的一半以上。这些都给教师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保证讲读课效率,又不得降低自读课的质量,不偏离编者意图,更不能只是让学生随意读读就算完事。否则,将致使新课程制定的标准和新版教材改革的重大成果落空。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靠多方面因素。一是要教师传授,二是要学生自己学习,两者结合相辅相成,方能完善语文能力结构。既要激发学生掌握相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尊重他们的特异性。

笔者认为讲读课优先“教”,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系统和各任务群,利用新版教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讲读,将知识传授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结构,培养其较强的思维能力。

自读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讲授,而是重在扬长避短,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助推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奋力前行。也就是让学生读出自读课文的“味”,对讲读课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拓展,举一反三,互为渗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语文新版教材使用应未雨绸缪,多谋划、勤思考,唯此才能更好地驾驭高中新版语文教材,愿我们共同努力,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