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海荣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音乐课程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课程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音乐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深化人文素养。本文主要探究了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传统文化兴趣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音乐;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一、欣赏著名音乐作品,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在欣赏音乐课本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时,可以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这有利于音乐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提高课堂的精心效率。
在学习《划龙船》这首经典的安徽民歌时,音乐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与端午节这种民族节日相关的知识介绍,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反复聆听和翻唱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民族节日气氛,从多角度充分感知这首作品的内容与隐含意义,体验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趣味性,培养深厚的人文情怀。
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与音乐课本中的曲目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曲子产生更深的共鸣,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开展乐器教学,传递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乐器走向了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例如琵琶、古筝、扬琴等。这些乐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将小学音乐教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乐器融入课堂当中是很好的手段之一。
学生往往对民族乐器缺少了解,也很少接触这一类乐器并长期坚持练习。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乐器的魅力,通过演奏示范、讲解背景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传统乐器的兴趣,强化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
三、引入实际活动,深化传统文化体悟
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较为困难,音乐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仅仅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无聊,从而丧失对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入一些丰富、有趣、生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也可以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民间音乐艺术,从而增添课堂的丰富性,提升知识的可接受性,促使学生更加愉悦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四、结语
总之,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性渠道。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与音乐知识相结合,甚至在有条件的情況下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从而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陈华康)
参考文献:
[1]周梦菲. 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J]. 当代音乐,2020(03):57-58.
[2]黄菁芸.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凤阳花鼓》教学设计[J]. 课程教育研究,2018(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