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发展为导向,构建写作思维场

2021-09-12 10:05吴冬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

吴冬梅

摘  要: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被明确提出,可见培养学生思维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习作策略单元的编创,旨在追求高质量的习作课程,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策略单元;习作教学;写作思维场

一、教学探因:寻找化难为易的突破口

习作,好比语文学习路上的蜀道,难于上青天。一是老师难教,二是学生难学,面对“两难”的困局,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策略单元《奇妙的想象》为研究内容,深度解读教材,围绕习作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透视习作教学背后的深层原因,诊断“难”在何处,寻找化难为易的习作之路。

课堂观察老师的教,一是教得多,面面俱到,一教到底,挤占学的空间。二是教得难,技法堆砌,学生无力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可迁移运用的写作能力。三是教得粗,从助想到助写,缺乏写作支架的辅助。现象背后,正是习作教学面临的三大困境,一是教什么?如何找到精准的核心写作知识和方法;二是,怎么教?如何将方法软化为儿童可操作、可迁移的写作支架;三是,怎样乐教?如何设计活动化的任务情景,变教为学,乐写会写。

观察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结果,呈现四种表现:一为思维惰性化。想象作文本该充满鲜活、跳跃的思维活动,但实际教学中,思维缺位,没能调动和激活思维参与,想象不够大胆,写作动力不够。其二為思维同质化。“套版效应”想象的素材、思路、表达趋同,缺少个性。其三为思维定式化。没有链接丰富的现实生活,想象内容单一,缺少创意,既没有想进去,更难想得深入。其四为思维模糊化。从想明白到写清楚的言意转换过程中,学生有序清楚表达较困难。

通过观察教与学的全过程,不难发现,由于教师教得多,挤占了的学生思维空间,变相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教得难,缺乏对写作思维的激发,思维支点助力;教得粗,缺失具体可行的写作思维策略,导致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缺失、思维活动缺位。学习习作从审题,选材,构思,布局,行文,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写作,写好是关键。要想写好就必须想好,说好,观察好。”想好,是链接“说”和“写”中心枢纽,是从观察摄材到文字表达的转换开关,可见,化难为易的关键重心在于唤醒学生思维,让思维为习作导航,构建写作思维场。

二、突破困境:构建写作思维场

(一)写作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朱智贤、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中阐释,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词汇、语言的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而实现的。”那写作与思维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987年在荷兰提尔堡召开了国际写作专题大会,会议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在写作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研究:“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没有思维的成果,就没有写作的成果。”可见,写作离开思维就无法独立获得生命,没有思维也就没有真正的“写作”。写作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能力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还是从文章形成的角度探究,写作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写作教学需要积极思维的参与,理应承担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责任。

(二)写作思维的重要性

写作思维是在写作活动中形成的,适应写作活动所需要的一种表现思维,是为人的心理内容寻求,发现或者创造内在语言的物化形式的思维过程。写作思维有三个特性。其一,表现性。写作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的表现活动,思维必然以这一性质或者目的为内容。因此,写作思维是一种表现思维。思维必然有特定的符号,写作思维的符号就是语言文字。其二,功能性。写作思维的功能,就是将写作者的心理活动由复杂、混乱、无序的状态加工改造成完整、有序的心理内容,形成明确的表现对象和表达意愿。因此,写作思维具有梳理,序化心理的功能。其三,任务性。写作思维的本质是语言文字思维,因此,写作思维的具体任务就是发现,创造语言的物化形式,用语言文字同化心理内容。

写作思维关联写作的三个方面。一是写作思维链接着作者个体的经验、知识,是写作中“触发器”;二是写作需调用各种思维活动,写作思维与其他思维活动存在相互牵制互为联系的作用,如同思维中枢的“调节器”;三是新信息吸纳后,通过写作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综合,与之前的经验融合、质变,写作思维是确保信息加工转化为言语表达的“处理器”。能将零散、无序的思维状态,化为有序的言语表达。可见,写作思维影响并决定着写作的全程,成为写作中毋庸置疑的核心。

(三)构建写作思维场的依据和意义

1. 构建写作思维场的依据

构建写作思维场为习作教学突破口依据是什么?“场”,原是物理学概念,如电磁场、引力场等,是指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这些“物理场”的基本特征是:(1)存在于空间区域;(2)场内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3)场本身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且在一定条件下实物相互转化。写作思维场,是各种思维、信息以写作为目标指向,共时空性地相互作用、整合,从而产生整体效应的动态功能系统。也具备物理场的基本特征。首先,写作思维场存在于大脑这一空间区域;其次,写作思维场内各思维之间,思维与知识、经验之间也存在互相影响、制约的作用;其三,写作思维场也存在着能量、动量和质量,文字的形成是思维转化为实物的标志。

知名的思维学学者陶同教授指出:“脑中任何一思维的闪现都是思维场中种种因素共时性相互作用的整体功能和结果。”任何写作新思维都产生于或离不开各种相互依存的思维群整体,应该把写作思维视作一个完整循环系统,置于一个客观上存在相互作用的综合环境,即场之系统中去考察。从场论的视角来突破写作教学思维缺失的瓶颈。

2. 构建写作思维场的意义

目前在习作教学中对于写作思维的运用,大多将复杂整体关联的写作思维,分解为单个或部分的写作思维知识技能来认识并运用。这种碎片、割裂、断层、概念化的教学运用,并不符合写作思维整体性、互动性、跳跃性的特点,势必影响习作教学的效果。应该把写作思维视作一个完整循环系统,置于一个客观上存在相互作用的综合环境,即场之系统中去考察。

构建写作思维场是指在习作学习共性时空间里,以师生为主体,创设交互的写作思维活动,构建一个互为作用的写作思维场,形成互动循环的课堂生态场,培养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期待能建立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写作生活,以在共时空的写作思维场中得以不断互补、完善、提升,促进学生个体写作提升的效能。

三、实践导航:构建写作思维场的实施策略

围绕习作教学“教思维”这一理念,将构建写作思维场的思路运用于《奇妙的想象》习作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习作思维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激活思维,积极表达,放胆想象,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

(一)任务情景——重视思维触发

写作动机是思维开启的源点,如思维开闸的触发器。课始,创设一个基于儿童生活的真实习作任务情景,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写作任务,建立读者意识,更能掀起孩子内心的写作冲动。心动诱发情思,思动牵引行动,一以贯之的习作任务情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习作”为“被需要”,好似思维启动的开机密码,也是蓄航写作的动力源,思维从被动走向主动。儿童思维一旦激活,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阅读积累,记忆仓库都成为习作的素材因子,随时在写作中发酵创生,于是属于孩子的真思考,真情感,真语言开始酝酿、流淌。

运用游戏、谈话、设疑、话题等多种方式创设真实的习作任务情景运用于了我所有的习作教学设计:

如《奇妙的想象》开课:利用教材中“想象岛”情景,用“万万想不到”想象故事征集,创设真实的习作任务挑战,激发孩子写作动机。整堂课以“万万想不到的故事”创作活动现场推进,营建真实的思维场域,创建有思维的挑战空间。真实有趣的习作任务情景,触发情思,解放思维,愉悦写作,催生表达,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原创力和思考力。因此,建构写作思维场,从创设打动儿童的习作任务情景入手,从触发思维开始。

(二)素材摄取——重视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为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的思维,是多向、立体且开放的。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这三个特点正是摄取素材,优选素材的关键所在。

首先,习作审题往往是围绕一个话题中心,向四面发散延展开去让,思维的触角放射性地潜入儿童的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既有生活体验,阅读生活,还包括想象生活,这些都是习作的原材料。扫描生活,在发散思考中搅动素材,重组、加工、生成丰富又有创意的素材点。素材点的搜罗为转化写作点做好铺垫。

其次,发散思维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順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教学中特别要关注逆向思维的训练。事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和可逆性,“逆向思维”,强调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打破常规思维,强调思维的逆方向,是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思维观。重视顺向和逆向两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为创造性地发掘“习作材料”提供了思维依据。让写作的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和独创性。

最后,建议在发散思维的头脑风暴中,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记录,让思维过程外显。可视化的思维,利于同伴分享、碰撞,引发思维共振,生成更新更多元的素材信息。导图思维工具的运用,能让孩子在全景视域下亲历思维动向,让思维活动真正发生,明了思维的脉络,不被遮掩障目而困于局部。这样的全景思维图示,更利于儿童素材的整理,筛选,真正遴选出独创性的写作点。找到写作点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习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如《奇妙的想象》中创生想象素材的实施:

1. 题目导思,寻找想象素材

借助教材中的题目,引导孩子基于愿望出发,赋予不同角色自己愿望故事,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

2. 关联生活,自由创想素材

运用三年级上册编写童话故事习作中学过的“时间+地点+角色”的方法,关联生活,自由创想愿望素材,再次丰富思维导图。

3. 例文对比,撬动正反思维

在孩子已有的创意素材下,怎样让发散思维进阶呢?抓住单元例文《铅笔的梦想》《尾巴拥有一只猫》“一正一反”的思维,撬动想象空间,打开想象的思路。教学活动实施:

(1)教师动态呈现例文中的情节导图,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神奇之处。

(2)出示学习任务单,对比两篇例文,合作探究发现不同的想象思路。

(3)师生互动,问题挑战中思维共振,对比发现正反思维。“抓住特点顺着想—想丰富”,“打破常规,反着想,想得奇特”,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正、反想象。

(4)可根据自己的素材导图中的创意素材,尝试练习运用内向思维,进行想象发散升级,让自己的想象故事万万想不到。

此利用教材例文资源,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历经独立发散到协同互助三次思考,使发散思维逐步进阶,不仅打开想象空间,更是有意识建立双向思维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的视野。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成分,想象更富有独创性。

(三)布局组篇——重视系统思维

《现代汉语词典》中“系统”的解释为: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系统思维它是把所认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圣吉认为:系统思维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钱学森提出“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命题,揭示了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

写作是一个复合思维的过程,孩子有了写作的素材,如何围绕写作点,运思布局成一条结构化、程序化的写作导航线,就需要有系统思维的意识,整体思考,协同调配。绘制写作蓝图,是下笔行文的关键,可以采用常用的提纲图示,思维框搭建,问题思路条等方法,来指导学生,细化写作点,连点成线,将线散成面。但需注意,这一学习过程不是单一的教某篇,某类的习作的组篇布局,类似于文段拼凑或模板套用。而是围绕写作目标,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创设学习活动,让学生运思调整,形成可以迁移的写作思维和能力,并逐步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

如在《奇妙的想象》中,将富有创意的写作点,变成想得清楚,说得明白的故事思路时,我采用选拼“问题思路条”的方式,来组建自己的故事蓝图。问题条有:谁?有什么愿望?为什么有这个愿望?愿望实现后遇到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这些可以选择、组合、改造、引发更多问题的问题思路条,能帮助孩子梳理思路,细化内容,逐渐将故事想得清楚合理。学习过程中,同伴互助,可以补充思路条,遇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效追问,点拨启发思维。问题条,让思维可视,也让思维的补充、调整可见。由此可见,习作需要动态的复合型思维,在不同的基础信息的提供下,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调节,形成一个互动的思维系统。

(四)言语表达——重视形象思维

对于小学生习作而言,要将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表达,是极为困难的。要么心有所想,却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畅,语言空乏粗糙。如何孩子言语转换能力,让思维与语言共生,我们重点应在形象思维进行训练。

形象思维是借助表象或形象为思维的元素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写作中的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作者自觉地由表象到意象并按照意象的内在逻辑而运行的形象化表达,以达到“用形象说话的目的”。形象思维有三大特点:第一,自觉地通过表象运动来展开的思维活动。第二,始终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第三,通过想象来完成形象的加工创造。由此可见,形象思维训练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言语转换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与练习过程,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倡导分阶段练习。第一阶段为重在激活表达的愿望、动机,让其有“情动而辞发”的表达欲望。第二阶段针对语言匮乏、杂乱、简略的情况,可鼓励孩子多进行片段模仿,段落补白,扩写等微创作,教师在课堂上多做组合成篇的学习活动。第三阶段重点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对象,注意捕捉特征和细节,运用想象学会形象地描述。这是训练形象思维的基本功,要求学生把敏锐、细致地观察转化为准确、恰当的形象描述。

通过分阶段的持续的练习,能培养形象化思维,才能促进语言表达形象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形象思维及其写作训练时,不能完全排斥抽象思维的作用。两种思维虽有偏重但仍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形象思维的运行过程中,抽象思维始终起着一种引导、制约、组织和协调作用。没有抽象思维的作用,形象思维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形象的随意组合与堆砌。

以习作策略单元《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实践为例,具体阐释了构建写作思维场的意义与策略。习作教学中可根据学情、教学需要,创设与之相匹配的写作思维群。尽管阶段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但却互为关联,互为作用,相辅相成。谨记绝不是单一的思维训练的叠加,而是从思维的激发,思维资源的整合,思维的工具使用,思维的活动创设,言语思维的转化等多方面,以学习活动的方式来交互构建写作思维场。实践证明,从以写作思维为突破口,巧设思维场,潜入学生思维领域,教者能让课堂实现情感与方法共织,学者能实现思维与语言同构,突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困境,为习作教学增效。故而写作教学指导,应始终抓住思维这根主线,优化思维环境,强化思维训练,構建写作思维场,在良性循环的思维场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杨文丰. 论创造性写作思维的特质[J]. 学术研究,2001(12):155-158.

[2]覃可霖. 论写作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写作思维理论研究系列之五[J]. 语文学刊,2004(10):55-57.

[3]荣维东. 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J]. 语文建设,2018(16):21-25+43.

[4]梁昌辉.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8(30):64-66.

[5]何捷.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设想与指要[J]. 语文教学通讯,2019(12):28-31.

[6]何捷. 全程教,教思维(下)——“写作教学进行时”教学主张[J]. 小学教学参考,2017(31):8-11.

[7]何捷. 命题作文教学的思维唤醒[J]. 中国教师,2011(08):45-49.

[8]苗东升. 论系统思维(三):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01):1-5+11.

[9]李桦. 写作教学要强化思维能力向多维表达转化训练[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6):126-133.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
习作评价表撬动小学习作教学的翻转
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探讨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谈新媒体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让作文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