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内涵

2021-09-10 15:55金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新传统文化

摘要:《风味人间》在拍摄手法方面的创新和包含的中国元素与深厚人文内涵,在给观众带来一场极佳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魅力。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传统文化;艺术创新;美学内涵;《风味人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32-02

一、引言

系列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于2018年上映,一经播出深受好评。《风味人间》用独特的镜头、解说和音乐向世界讲述了各种食物的前世今生和流转变迁,它不仅仅介绍美食,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风味人间》的总导演是大众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这部纪录片依然展现了他沉稳平实的风格和流畅的节奏。

二、视听语言和谐之美

(一)拍摄手法的创新运用

《风味人间》在介绍一些食材时,多次运用显微摄影、热成像拍摄、超微距摄影等新型拍摄手法,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使其领略到食物平时不曾见过的另一面。人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早已习以为常,浑然不觉其独特的性质,习惯使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变成自动的,而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恢复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感受,让人们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一种熟悉的事物,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1]。如第一集《山海之间》使用显微摄影展现尚未成熟的青麦粒内部的汁水;用超微距镜头拍摄马肉在低温环境下表面凝结的冰晶,猪肉被盐分浸透滲出的油脂。在《滚滚红尘》中,采用显微摄影拍摄酸性溶液中的蟹肉如何发生奇妙的变化,卤水加入豆浆经历了何种变化才出现的豆腐质地。运用热成像拍摄山东滕州铸造的铁锅在翻炒菜肴时的温度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中式烹饪的魅力。《肴变万千》在讲述皮蛋被腌制时的内部变化时,运用了加速的超微距摄影表现鸭蛋黄和蛋白的凝固过程。在微距摄影下,黑色背景中金黄色的蛋黄被淡白色的蛋液萦绕包裹,宛如宇宙中的星体变换。本片的拍摄团队与美丽科学团队用创新的拍摄理念,捕捉到了食物内部不为人知的神秘景象,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新奇体验。

除了拍摄手法精良,本片镜头之间的剪辑拼接,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片头由数十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合而成,映入眼帘的大远景拍摄五彩梯田,下一秒镜头直切到小景别的特写画面,粽子叶被缓缓揭开,食物的香气仿佛透过屏幕扑面而来,又由广袤森林的航拍镜头到直入眼帘的牛肉被热油浇淋和挂起的腊肉特写镜头。片头运用多组从大远景直接切到特写的画面组合,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开阔壮美的自然风光和近在眼前鲜亮多汁的美味佳肴,两者迅速而强烈的对比使观众的审美快感加倍增强。比起连续欣赏生态环境的自然美或一直感受美食的细节,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使美感倍增。

(二)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结合

本片在讲述四川瓦屋山的片段时,先运用几组航拍镜头展现了山上植物茂盛生长的状态,整个画面被浓重的绿色铺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勃勃之势。这段的主人公出场时只有背影,背景音乐是极具中国风的笛声。主人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镰刀,此时特意慢放给人以武侠电影一般的神秘感。当走入深山,摄影机前景被根根竹子遮挡,仿佛《卧虎藏龙》中的大片竹林,两个主人公蓑笠翁的形象给这一段增添了电影的氛围。拍摄主角用镰刀砍竹笋时,运用了一组快速切换的镜头,一个个收获竹笋的画面相连接。此时的背景音乐和画面中呈现的内容十分契合,随着镜头的快速切换,节奏快速的鼓点音乐响起,声画和谐统一,给观众愉悦的视听享受。

《风味人间》的作曲家阿鲲的配乐灵动生机,既能表现自然的磅礴大气,又能将食材的鲜活与人物之间的脉脉温情呈现出来。解说员也沿用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李立宏,宽厚沉稳的声音,把各路美食故事为观众娓娓道来,可谓一种听觉享受。这里的配乐和解说是各种感官的融合剂,它将观众的视觉、听觉、味觉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更加立体的中国风味。

片中处理食材时发出的声音也令人着迷。不同食物被不同材质的工具处理时的声音被录音师完整收录,锋利的镰刀划破竹笋外皮时清脆的声音,蒸熟的土豆在石臼中被石锤舂打时先发出被重击的钝响,石锤抬起后,土豆变得黏性十足,多种声音的层次感分明,扩大了观众的听觉范围,细致入微的声音效果也给人以奇特的审美享受。

三、中国元素特色之美

《风味人间》每一集的片名既概括了要介绍的美食的特征,又十分凝练而富有诗意,如《山海之间》《滚滚红尘》《江湖夜雨》《香路歧路》等。以极富中国古典风格的词汇作为片名,不禁使人联想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等诗句,让人在观看之前就被吸引。

《风味人间》的官方海报也体现出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海报整体呈现出中国水墨画风格,宛如一幅氤氲的山水图。看上去如远山青黛的景色其实由一片片生菜叶子拼凑而成。其中片名“风味人间”四字以书法的形式,在“山”间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细看海报能发现与许多名家的山水画的影子,如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清代王时敏的《南山积翠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观众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赋予了它新时期的魅力,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喜爱。

片中许多美食都与我国传统节日和文化息息相关,如过年准备火腿;广东佛山在中秋节举行香火龙舞,制作月饼;《滚滚红尘》中介绍到江苏苏州时,导演插入了苏州评弹的片段;《万家灯火》中,广西一家为迎接新生命忙碌准备宴席。在这里,食物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珍馐美味,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人文内涵之美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有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风味人间》介绍的虽是美食,但真正表达的其实是食物背后的精神内涵。如讲述中国的刀工火候和五味调和时,不仅是在为观众介绍中国人处理食材的方式,更是在阐释中国人的烹调美学和处世哲理。片中的选材都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多以一个地区的一个家庭为单位,探索当地的特色美食。

这种以家庭为原点的模式与家国情怀相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单元,家与国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处处有体现。《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这段论述清晰地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思想,儒家为世人规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顺序,个体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唯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在《风味人间》中,能看到夫妻间朴实的爱情,能看到兄弟姐妹的互相扶持,能看到祖孙几代间的慈孝。每个家庭的和睦相亲,给整个社会奠定了安定的基础。家庭承担了国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功能,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有序,国家才能稳固,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如果家庭结构不完善,社会、国家的有序治理也很难实现[4]。如第一集《山海之间》为观众介绍河南孟津的青麦粒,小孙女和爷爷奶奶一起制作碾转的过程,把祖辈对后代的慈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四川的一对夫妇上山采集冷箭竹笋,妻子在远处像喊山歌一般呼唤丈夫:“哥哥呀,你跑哪里去喽?”丈夫喊话回应她:“来喽,再一掏回去喽。”夫妻互相扶持的平凡生活正是幸福的写照。和现在许多一提起国家富强就要表现现代大都市繁华的影片不同,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呈现的更多是普通人家里平凡的美味。农村里古朴的宅院、大红对联和人们脸上淳朴的笑容,每一幕都表现着生活的和气幸福,比所谓的繁华景象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风味人间》与导演其他美食类纪录片不同的一点是视野更广,不仅局限于介绍我国的美食,还走向全球。摄制组涉足六大洲二十个国家,进行中西对比,第一集中将安徽与西班牙的火腿,甘肃和法国的土豆进行对比介绍。这不仅仅是食物之间的对话,还是不同文化的互通和融合。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强大的包容性,提倡百家争鸣,只有汲取各家所长,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有活力。

五、结语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如2016年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以轻松诙谐的口吻,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记录,为观众掀开了故宫神秘的面纱,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有越来越多以美食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出现,如《寻味顺德》《人生一串》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等。其中《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市场依然受到追捧,单价屡创历史新高。优秀的影视作品传播范围广泛,能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魅力。《风味人间》用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了中国的山海江湖,体现了生态自然之美。每个家庭是每道美食的载体,食物的味觉记忆牵引着无数人的思乡情绪,片中的每个人都是中国平凡大众的缩影,观众能从每个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到艰苦朴素、勤劳善良的品性。

参考文献:

[1] 付晓帆,林会丽,宋洪雷.生活在别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实例[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2:156.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5.

[3] 周礼·仪礼·礼记[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455.

[4] 王利明.家国同构是一种治理模式[N].北京日报,2017-03-06(019).

作者简介:金璐(1996—),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艺术创新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艺术创新及其延伸思考
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