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探析

2021-09-10 07:22刘开勇
高考·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摘 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系统学习,巩固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可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在所学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阐述和评价判断。高中历史教学引入史料教学的方式,不但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在研究分析了解掌握历史史料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解决的能力,阐明重大历史意义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对人们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解释能力则是一个人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一环。作为高中生素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解释,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将主要时间精力聚焦到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上来。目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式越来越被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所接受[1]。高中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相关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更加迅速、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推动学生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我思考、综合研判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历史解释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的紧密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就是要具备以掌握的史料为依托,以自身的历史认识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评判的素质和能力 [2]。这就要求高中生以对历史课本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史料的学习研究来不断提升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给予理性评断的历史解释能力。当前,史料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具体策略。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教育引导高中生掌握历史上的事实和重要结论,并且逐步夯实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解释的能力。因此,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是高中历史引入史料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运用历史解释水平的有力保障。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途径

(一)设置研究问题,进行史料探究

发现问题后马上高度精力集中进行研究解决是高中生的顯著特征。利用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就要结合课程需要传达的重点和要点知识,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以探究历史材料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判断分析历史真相的能力[3]。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做到“四个紧密结合”,即设置的问题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要与所要涉及的史料知识和历史脉络紧密结合;要与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层次感紧密结合;要与学生的特点需求紧密集合。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选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时,可以首先设置问题“中国古代是如何当官的”来初步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体制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和回答来引导至课本的正题,然后以科举制为划分点,设置问题为“为什么科举制度被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产生是历史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科举制出现前的历史需求和科举制出现后带来的历史发展,从世袭选拔体制、军功选拔体制、察举选拔体制、九品中正选拔体制、隋唐初期科举选拔体制、宋元明清成熟科举选拔体制等不同时期的史料,从《晋书·刘毅传》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到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的“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以看出这种明显的变化。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也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 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得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能选拔人才、消减阶层矛盾并为统治阶级夯实自身权威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阅读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历史判断,推动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坚持辩证思维,深入挖掘事实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4]。因此,在看待事物时,不能简单的进行直接判断,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引入不同的史料,学生就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需要进一步寻找其他的佐证史料,才能推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科学判断,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时,关于“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为学生提供曾国藩为购买洋船洋炮的奏折,有的学生从奏折中可以得出结论为部分满清大臣认为洋务运动的第一要务是“购买外洋船炮”,指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船坚炮利就能镇压当时的太平天国起义,还可以抵御西方的侵略,而根据《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折》,指出“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有的学生就会得出结论为“欲图自强”才是洋务运动的起因,想要通过学习西方文字、制造机器、演练军队等保证统治的需要,但是通过学习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也就是重视兵器军队而不重视民生政治,重视外国交往不重视国内统治,重视朝廷统治而不重视人民生活,重视洋务运动而不重视国务处理,再加上对甲午海战失败史料的学习,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各类史料的阅读理解而认识到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到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小修小补,其出发点就是要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这就得出了洋务运动必然会走向失败、满清统治必须要被推翻的结论,避免了因为史料的不同而得出浅层的片面性结论。

(三)开展情景模拟,再现史料真相

史料是對以往历史的汇总,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语言的描述,并且呈现着碎片化、多元化的情况。当前高中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决定了他们有时候难以理解史料内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就不能对真实历史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具体的史料,设置具体的情景,组织学生以“沉浸式”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分析史料产生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描述[5],去感受史料中参与者和作者的心境感受,从而提高了高中生学习了解史料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时,古代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史料不仅内容繁多而且线索多样。因此,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播放相关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两条丝绸之路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进行“丝绸之路”展演,把学生根据兴趣分为来往的客商、管理的官员、当地的百姓等角色,并根据史料的记载对当时的场景进行重现,具体展演时可以以一只瓷瓶、一卷丝绸、一箱茶叶等为主线,以货物随着在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历,来展现当时繁荣昌盛的丝路文化,让学生在表演中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现代“一带一路”与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联系与区分进行演讲,让学生根据掌握史料的不同进行讲解,例如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 “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的记载,对其前后史实进行讲解,通过相互交流来提升对当时丝绸之路重要性的认识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创设不同情境的办法,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演示时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刻掌握和对当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判断理解,提高学生在历史解释方面的能力。

(四)进行史料对比,锻炼整体思维

当前,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的根据课本的提示进行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很容易造成史料覆盖的范围还不是很充分,高中生对相关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6]。因此,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搜集相关的史料信息,推动学生对有关历史史实的认识和判断更加全面系统,避免错误的得出武断的结论。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除了讲解课本内容和《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内容以外,还可以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船长日记、地理信息图集、非洲情况记录、美洲情况记录等史料,引导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主要任务、沿线国家、影响范围等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并通过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人物的具体描述,来认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复杂过程和对日后的巨大影响。

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提高高中生分析判断事物、增强历史唯物主义思辨能力的重要课程。锻炼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的素质和能力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开展史料教学模式,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史料史实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史料背后蕴含的当时的记录和逻辑思考,从而形成对历史事物、历史典故、历史阶段等方面的综合判断,成为提高高中生历史解释素质能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成中.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问题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 2019(3):68-68.

[2]吴允鑫.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史证史料运用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 2020,000(003):155-156.

[3]季丽萍.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J].新智慧 2019,000(009):P.69-69.

[4]潘东斌.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上旬刊) 2020,000(005):165.

[5]贾艳.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000(010):P.44-45.

[6]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 2019,449(02):137-138.

作者简介:刘开勇 出生年月:1972年12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重庆涪陵,职务/职称:高级职称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学生综合素养,单位信息(单位全名):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 所在省市:重庆市涪陵区,邮编:408000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