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反思

2021-09-10 03:43魏国林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反思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魏国林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人格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本文从核心素养与课标要求的角度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反思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切实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回归人的本真,为了人的发展,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价值。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当前思品课的现状

在核心素养和新课标的统领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得到较好的贯彻,打造民主平等和谐生态的课堂逐渐成为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逐步发生改变,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善于利用情景、案例、活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有效实现三维目标。老师们眼中逐渐有学生了,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学生的成长,这也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

如在《认识自我》一节课中,其最大的特点是真正的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整个教学的流程:“我的自画像-他人评价-比较评价-寻找异同-规划自己的新形象”都围绕现场班级学生展开,不仅着眼于学生现实的自我,还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既有前测,又有深入全面认识自我的效果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对同学展开评价,教学中产生了很多闪光点,老师很好地抓住并恰当生成,如讲他人评价时:班级很多同学认为A同学对B同学很粗暴,而B同学却认为A同学对他“不暴力”,被欺侮的B同学不认可其他同学对A同学的评价。老师能及时请各方发表看法,特别是得知B同学就是教学的现场时,及时请B同学来谈感受,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人的看法不一定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我们对待他人评价要感激,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教师这个地方的处理这很不错,很机智,能很好地抓住课堂资源进行合理生成。老师在这堂课中坚守一个理念并能将这个理念贯彻到底,那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活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得到发展。这堂课的课程资源完全是现场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到底会出现一些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师生、生生良好互动,智慧、机智巧妙地抓住关键,恰当生成,教学中注重行为引导和价值澄清,很好地完成了这堂课。

这节课能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很好地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在道德与法治改革和实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到位。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比较多,甚至于在教学设计中仍然将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不能说从目标立意上就出现了问题。

创设情境中出现假问题。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能基于情境进行教学。但在情境创设中出现假的问题情境,如在《从容应对考试》一节课中,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要考英语,观察学生的表情,随机请学生谈谈得知要进行英语考试的心情。其实同学们都知道,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展示的现场,肯定不会考英语,这很明显是假问题。

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问题的设置偏离主题,与情境联系不紧密。如讲《消除烦恼,体验美好》一课中,重点是探讨青春期的烦恼,而学生在展示自己所写的烦恼时有很多诸如打架吵架后如何处理,初中学科增多了等问题。

重预设轻生成。课堂上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无论怎样的互动,学生的交流分享的是什么,是否达到效果,在学生象征性的讨论交流之后,老师都直接给出预设的答案,根本不在意学生分享交流的内容。

课堂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如讲挫折时,一位学生怀着悲伤的心情分享一段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授课老师没有对这位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抚慰,很快就进入下一个较为欢快的环节,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进程,忽略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造成情感伤害,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心。

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逻辑的理解不全面。生活逻辑、生活德育中的“生活”如何理解,这里的生活应该更多的指向谁的生活、什么时间的生活、个性的生活还是共性的生活。很显然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贴近生活原则主要应该是指贴近眼前学生共性的生活。如《消除烦恼,体验美好》中讲到“去煩恼,有妙招”时以纽约的司机为例说明;唐僧师徒四人你喜欢谁等等,这些材料离学生生活很远,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眼前生活面临的具体问题。

不能很好把握课堂资源合理生成。如《悦纳自我》一课,一个场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自己最美”这个环节,讲道男女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时,同学们说到男生力气大些,女生力气小些。一小个子男生站起来说到:我觉得男生不一定力气都大,虽然有些男生力气不一定大,但他们可以有思想者一样的头脑。说得多好啊。能辩证看问题,可以追求内在之美,这不正是后面心灵之美要讲的内容吗。稍显可惜的是老师没有能很好地抓住学生这处精彩的发言进行点拨升华,有点遗憾。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为一线老师要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不断探索,着眼于学生未来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地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努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个维度,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三者尽管各有侧重,但不可或缺。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才能构建有生命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喜欢道德与法治课,才能逐步达到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教学效果。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对照核心素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传承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2.从内涵上追求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克服课堂教学中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热闹现象,杜绝表层性的活动,多一些深度的活动,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认真审视课堂活动的安排是不是合理和必须。

3.提升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价值和效率。

课堂上教师提问需要精心设计,少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问题和“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多一些“为什么”的解释性问题和“你是怎么看”的评价性问题;多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如:“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等。

4.合理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求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真正满足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需求;“贴近实际”要求我们的教学理论、品德规范的养成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实际现象和问题,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除了选择教学资源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讨话题,呈现结论,都要做到“三贴近”。这样才能增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5.重预设更重课堂合理生成。

课堂教学,需要课前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预设,并不是已经绘制完毕的“地图”,只是师生彼此行动的目标与走向。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启发,并有着相互发现的过程。教师要着力构建开放性、生态性、安全性课堂。

6.合理安排探究和讨论。

我们不仅要注意和关注课堂有没有讨论、探究和活动,更要关注这些探究和讨论是否合理。我们不应为了形式上的热闹和多样,不管题目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是否适合安排讨论和探究,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在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后,精心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值得探究和讨论,有探究和讨论意义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教学效果的题目让学生探究和讨论。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更安全、更生态、更加以人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共度课堂欢乐时光。

参考文献:

[1]《如何实现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教学》(赵淑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1月)

[2]《对思品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探讨》(罗小明,《亚太教育》2015年4月)

[3]《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吴祝华《新课程(教师)》2010年4月)

[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探索》(张岳《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7)

(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 四川绵竹 618299)

猜你喜欢
反思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