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运用及对当今的现实意义

2021-09-10 17:14单庆庆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村改革现实意义

单庆庆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即是对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对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并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要在农村改革,必须不断调整农村的整个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

关键词:农村改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改革的背景

20世纪 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而在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步。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提出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农村改革从此拉开序幕。而在农村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依据。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农村改革的思想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即是对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对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并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要在农村改革,必须不断调整农村的整个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

回顾我国 40 年的农村改革历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对农村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调整的过程。据此,我国农村改革大体可分成以下 4 个阶段。

2.1 1978 年~ 1984 年,改革大集体经营(大包干)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干到户,農户成了真正的经营,人民公社被废除

1982 年,中央 1 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在内的农村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指出“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仍然保留着集体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制度。实行的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这就使农民家庭成了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不必再实行集体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也就为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创造了条件,为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奠定了基础。1978 年~ 1984 年,变大集体经营(大包干)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干到户,农户成了真正的经营,人民公社被废除。

2.2 1985 年~ 1998 年,改革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为合同定购制度,培育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

1985 年的中央 1 号文件把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村改革的中心任务。提出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当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改为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85 年和 1986 年的两个中央1 号文件,对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做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使农村经济进一步搞活了。1988 年~ 1998 年,在农村改革方面的举措,主要是强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和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供销社改革等。

2.3 1999 年~2012年,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重塑的新时期

1998 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3.1农村税费改革。自 1983 年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撤社建乡后,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越来越多,向农民重复收费或进行各种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屡禁不止,因负担过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至此,延续了2600 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2.3.2财政支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农民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且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展,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连年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明显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2.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国集体林地基本建立起以农村集体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权责利相统一的新经营体制,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阶段

2012 年,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关于农村改革,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3.农村改革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运用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农村改革采用的是渐进性的改革模式,从易到难,逐渐展开,坚持质量互变的原理;因地制宜,试点,坚持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原理;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使之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地解决社会矛盾实现改革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在今天我们需要吸收过往的成功经验与反思不足之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用以指导今后的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学斌,胡欣然.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2018.

[2]孔祥智,涂圣伟,史冰清.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2011.

猜你喜欢
农村改革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农村改革视野下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改革从农村开始”论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