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前发展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的新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它可以实现无限制的学习,同时又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突显学习个体,强调弹性教育。本文以民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移动网络的泛在学习影响因素,为民办高校开展泛在学习提供基础。
【关键词】泛在学习;移动网络;影响因素;民办高校
泛在学习可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借助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是理想的未来学习模式,又被称之为无缝学习。泛在学习的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是典型的混合式学习,学习者可以精准获取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泛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交互,促进深度合作与协作;泛在学习还具有现代智能技术的支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服务,深化线下课堂成效,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本文以民办高校大学生为对象,探究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的泛在学习因素,并就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1.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是指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非营利性高等学校。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要求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更加严格,财政支持也偏向于公办高校,这势必影响生源质量,民办高校的教师归属感差,个人发展情况不明朗,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大。综合而言,民办高校因国家政策、招生体制、管理模式、学生生源、教师发展等方面都与公办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泛在学习现状如下:
1.1泛在学习者优弱并存
民办高校办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因此学生的管理在学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在集体或社团活动中表现积极。另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招生门槛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地位一般,学生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控能力,在利用網络进行泛在学习时,易沉溺于虚拟网络社会,影响现实的人际交往。
1.2指导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近年来民办高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转变了传统以兼职为主的教师招聘制度,开始发展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教师梯队逐步偏向于硕士毕业生,甚至应聘了博士毕业生。但即使如此,民办高校仍然存在着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维系不够牢固、归属感不强、工资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完善、个人发展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保障扶持力度也不足[1],这些问题导致民办教师地位相对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泛在学习的过程指导。
1.3教育管理针对性不强
民办高校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计划,都与普通的公办高校差别不大,甚至趋于一致[2],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相对固定缺乏创新性,既体现不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对学生而言也无针对性,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与普通公办高校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1.4泛在学习环境匮乏
民办高校紧紧跟随市场的脚步和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存在严重的功利教育观念[3],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投入更是偏向于基础性的环境建设,对于长期的习惯性培养和校风建设重视不够,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足。泛在学习的关键在于无缝学习,对网络环境、软件平台、设备工具的要求较高,但对泛在学习环境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快速的让学校得到回报,其环境建设也并不属于基础性保障,因此民办高校在泛在学习环境方面投入不多,相对匮乏。
2.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2.1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特征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移动网络下的泛在学习更加强调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在线互动与协作,主要采用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模式[4],通过无缝交互解决疑难问题,促进不同学科和知识点的整合;泛在学习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控制者,而是成为泛在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他们创建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情境,设计与开发泛在学习资源,引导学习交流与互动,起到辅助泛在学习者学习的作用,而学生在泛在学习中也成为了知识的认知主体;泛在学习强调学习的自适应性,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课程素材和资源,形成碎片化知识结构,辅助学习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泛在学习强调过程性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轨迹、阶段性成果、课程资料等材料可以被永久保留,形成电子学档,方便教师或专家线上线下评价。
2.2基于移动网络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影响因素
民办高校及学习群体的特殊性对泛在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基于移动网络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并结合现有文献研究,得出学习环境、心理特征、交互行为及个体的信息素养等方面对泛在学习效果影响深远。
2.2.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资源环境。技术环境是保证泛在学习正常开展的基础,也是影响泛在学习效果最大的因素,泛在学习要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缝学习,离不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也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的支持服务[5],特别是移动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泛在学习,更是依托这些技术形成移动泛在学习网络,实现持续性的、可获取性的学习;资源环境是泛在学习的内涵,学习者利用相关工具和泛在学习平台获取自主学习所需的专业优质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教材书本等学习资料,还包括网络中可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形式多样、丰富翔实,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转移。民办高校对在泛在学习的环境创设并不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的效果,改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效,特别是在网络传输速度、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泛在学习平台开展与应用等方面的提升对泛在学习影响重大。
2.2.2心理特征
泛在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也是影响移动网络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者不同的性别、年龄、专业、学校和对泛在学习的态度都直接决定了学习者的泛在学习能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呈优弱并存的特点,其学习目的功利性强,主要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和“通过考试”[6],对移动网络下的泛在学习态度较为被动,急功近利,虽然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在网络环境下自控能力较弱,学习计划无法按期完成,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对学习不感兴趣。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可以通过提高教学特色、开展教学改革、增加学习趣味性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提升学习态度和能力,促进泛在学习的内化与知识迁移。
2.2.3交互行为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程度不高,学习方法较为单一,习惯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自主思考与学习交互,但实际上交互行为是影响学习成效的最大因素。泛在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泛在学习辅助者和指导者,利用无时无刻的泛在网络,学习者可以随时访问阅读网络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寻找线上学习伙伴,形成学习团队开展协作学习,泛在学习的交互行为就至关重要。改善泛在学习的交互行为,可以在泛在学习中深化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相近知识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构建丰富多样的泛在学习系统,促进人与知识间的交互[7];并為生-生、师-生交互创建多功能平台,促进多元化交互,实现泛在学习的协作与交流。
2.2.4信息素养
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现代信息技术相互作用。学习者除了与老师进行面对面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利用任何现代化设备或工具开展无缝学习,并保存学习轨迹,形成学习大数据,泛在学习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进行分析与数据挖掘,形成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同时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到至关重要。基于移动网络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网络开展泛在学习,其信息素养的能力直接影响了泛在学习的效果。改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开展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技能培训、组织专家信息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学习者信息能力测试与知识竞赛、信息技能交流与研讨途径。
3.结语
泛在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闭环的学习模式,克服了面对面学习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也克服了数字化学习的缺陷。但要实现理想的泛在学习效果,仍然要考虑学习环境、学习者心理特征、泛在交互行为及学习者信息素养等因素对泛在学习的影响,改善因素条件,加强资源建设,促进共建共享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泛在学习终将改变学习理念,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程,周小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及其破解[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5):100-105.
[2]张瑞.民办高校教育管理问题归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7,(17):57-58.
[3]刘静.人文教育:民办高校立足的根基[J].大学教育科学,2017,11:11-16.
[4]梅鲁海.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互联在线数字课程构建和泛在学习空间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72-76.
[5]原昉,乜勇.智能时代泛在学习的基础和教学支持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5:26-32.
[6]权麟春.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6:180-182.
[7]孙剑萍,耿彪,汤兆平.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6,12:70-74.
作者简介:沈友华(1978.12-),男,江西大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办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本移动网络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YB277)。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体育与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