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杂交一代猪的生长育肥和产肉性能研究

2021-09-06 05:44笪浩陈雯陈超郭苹张建生邢军吴井生
畜牧与兽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瘦肉率眼肌杜洛克

笪浩,陈雯,陈超,郭苹,张建生,邢军,吴井生*

(1.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2. 句容市畜牧兽医总站,江苏 句容 212400)

梅山猪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之一,原属于太湖猪的一个地方类群,以繁殖力高、肉质好和杂交配合力强而享有盛誉。梅山猪曾先后出口法国、匈牙利、日本等国家,对世界猪的遗传育种实践做出重要贡献,如PIC猪五系配套猪种就含有梅山猪的血统。我国育种工作者以梅山猪为育种素材也培育了一些新品种或配套系,如苏太猪、苏钟猪和川藏黑猪配套系等[1]。但是,梅山猪存在瘦肉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等缺点[1-2]。杜洛克猪是我国当前生猪养殖的三大主导品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的优点,通常用作商品猪杂交生产的终端父本。本研究以梅山猪为母本、杜洛克猪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对杂交一代猪的生长育肥和屠宰性能进行系统测定,为培育繁殖力高、肉质好和外貌特征四爪白的瘦肉型黑猪新品种提供基础素材,同时也为地方猪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现实案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择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梅山猪保种场(编号:C3201007)的生长发育良好、日龄基本一致、体重20 kg左右的杜×梅杂交一代猪50头,其中公猪27头、母猪23头。

1.2 饲养管理

试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免疫、驱虫、保健等工作都按该场原有饲养管理规程进行。按性别相同和体重相近的原则小群圈养,每圈10头,其中有7头公猪和3头母猪分别独立成圈,共6圈。试验仔猪在4周龄左右去势。育肥试验在同一猪舍进行,设预试期、试验前期和后期3个阶段,时间分别为14、49和71 d。全期饲喂干粉料,自由采食,自动饮水器供水,日清圈2次。分别在预试期试验前期和后期结束时称个体重,在预试期完成保育期料到试验前期料的过渡,饲料消耗以圈为单位计量,并分阶段结算到每头猪。试验前期和后期的猪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猪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3 体尺测量

育肥试验结束后,对所有猪进行体尺测量,包括: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测定方法参照《种猪登记技术规范》(NY/T 820—2004)。

1.4 屠宰测定

体尺测量结束后,所有猪空腹24 h后称重,进行屠宰测定。测定指标有:屠宰率、胴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测定方法参照《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 825—2004)。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按性别分为阉公猪组和阉母猪组;按宰前体重(kg)<85、85~95和>95分为Ⅰ、Ⅱ和Ⅲ组。应用SPSS 17.0软件对各组性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猪的育肥性能

不同性别组猪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后期结束体重和全期日增重方面,阉母猪比阉公猪分别高4.10 kg、18.2 g/d。饲料转化率(料重比)方面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不同阶段测定结果都显示阉母猪组比阉公猪组低。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猪育肥性能比较

2.2 不同屠宰体重猪的育肥性能

不同屠宰体重组猪不同测定阶段的体重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日增重方面,全期日增重组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Ⅲ组>Ⅱ组>Ⅰ组。全期料重比方面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屠宰体重猪的育肥性能比较

2.3 不同性别和屠宰体重猪的宰前体尺

不同性别猪的体长、体高、腿臀围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阉母猪比阉公猪分别高4.24、3.11和3.40 cm。胸围、管围和腹围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呈现趋势均为:阉母猪>阉公猪。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猪的宰前体尺比较 cm

不同屠宰体重猪的体尺指标呈现趋势均为:Ⅲ组>Ⅱ组>Ⅰ组,其中:体高、胸围、管围和腹围3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屠宰体重猪的宰前体尺比较 cm

2.4 不同性别猪的胴体性能

所有胴体性能测定指标中,除平均背膘厚外,阉公猪均低于阉母猪。屠宰率、左瘦肉量和眼肌面积方面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 (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胴体瘦肉率、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积方面,阉公猪比阉公母分别低0.96个百分点、0.75个百分点和9.19 cm2。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性别猪的胴体性能测定

2.5 不同屠宰体重猪的胴体性能

胴体性能测定指标中,除皮厚外,其他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 (P<0.01)。屠宰率方面,Ⅱ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显著高于Ⅰ组(P<0.05)。胴体瘦肉率方面,Ⅱ组最高,为(55.08±1.50)%,与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后腿比例、眼肌面积和平均背膘厚方面,Ⅱ组与Ⅰ组和Ⅲ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屠宰体重猪的胴体性能测定

3 讨论

梅山猪是国家级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因其外貌“玉白鼻、四脚白”形似梅花,同时其体色与山猪毛色极为相似,故称梅山猪[1]。本试验材料来自国家级梅山猪保种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种猪场。前期的资料[2-4]显示,梅山猪育肥期(15~75 kg)内的平均日增重为324.4 g/d,料重比为4.01;75 kg左右屠宰时,屠宰率(63.8±2.0)%,瘦肉率(46.03±2.0)%,眼肌面积(28.99±2.72) cm2,平均背膘厚( 29.33±2.56)mm,后腿比例(28.0±0.31)%,与国内其他地方品种的相比,梅山猪的屠宰率比较低,但其瘦肉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梅山猪屠宰率不高可能与其腹大下垂的体型有关。

生长育肥性状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杜×梅杂交一代猪(杜梅猪),在20~100 kg育肥期间,阉公猪的日增重达(622.30±20.93)g/d,料重比为2.92。与前期的研究数据[2-4]相比,日增重分别比长×梅杂交一代猪(长梅猪)和大白×梅杂交一代猪(大梅猪)高68.6 g/d、76.2 g/d,料重比分别比长梅猪和大梅猪少0.39和0.56,说明杜梅猪的特殊配合力高于长梅猪和大梅猪,杜洛克猪的杂交效果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阉母猪的日增重比阉公猪的高,这与巴克夏×梅杂交一代猪(巴梅猪)的研究结果[6]一致,杜×梅杂交效果优于杜洛克与东串猪[5]。

屠宰性状方面,杜梅猪100 kg左右屠宰时的屠宰率为(71.85±0.39)%、胴体瘦肉率(52.15±1.00)%、后腿比例(30.82±0.45)%、眼肌面积(28.44±1.80) cm2、平均背膘厚(29.24±1.52) mm。杜×梅杂交一代猪的屠宰率低于长梅猪和大梅猪;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低于长梅猪,高于大梅猪;平均背膘厚高于长梅猪和大梅猪[4,7]。这跟大梅猪和长梅猪的屠宰体重有关,两者的屠宰体重在85 kg左右。本研究中的杜梅猪在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背膘厚、后腿比例等肉用指标方面优于杜洛克×东猪串杂交一代[5]、杜洛克×金华猪杂交一代猪[8],略低于杜洛克×陆川猪杂交一代猪[9-10]、杜洛克×白洗猪杂交一代[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育肥期间的日增重和体尺指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屠宰体重超过95 kg时,饲料转化率有所降低;胴体瘦肉率以85~95 kg屠宰体重组最高,为(55.08±1.50)%,后腿比例、眼肌面积和平均背膘厚方面,与其他各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梅山猪与杜洛克猪杂交一代猪具有很好的生长育肥和产肉性能,但由于梅山猪是小型早熟品种,尽管育肥仔猪都将去势,但在规模化育肥时,还应按性别分栏饲养;同时,商品猪的出栏体重应控制在90~95 kg为宜。

本试验通过测定杜×梅杂交一代猪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初步揭示其杂种优势,为今后进一步提升梅山猪与杜洛克猪杂交利用效果、杂种均匀度和生产性能提供一定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瘦肉率眼肌杜洛克
北京黑猪FUBP3和USP43基因多态性与眼肌面积性状的关联分析
商品猪场杂交母本的选择
商品猪瘦肉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提高生猪瘦肉率的方法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一)
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杜洛克与纳雍糯谷猪杂交母系选育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