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平
摘 要: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思辨能力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各种类型的文本资源,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合作探究、反思等环节来达成培养目标。
关键词:思辨; 文本; 阅读;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17-002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表情达意的载体。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更是为了发展思维的能力。思辨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要通过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的提高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何谓思辨?顾名思义即思考和辨析的思维过程。思考,让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表象走向本质、由具体走向抽象、由片面走向全面。而辨析,则是通过思考分辨是非对错,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课文《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先讲“有业之必要”;接着讲“什么是敬业”、如何做到敬业;最后论述“为何要乐业”。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层层深入,条理清晰,说理透彻,是思辨能力强的很好的例证。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材料,为载体,有效地训练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什么
思辨的思维活动存在于阅读的过程当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当让学生思辨什么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要明确思辨的内容。在文学性文本阅读、议论性文本阅读、实用性文本阅读中,思辨思维的表现和要求各不相同。下面试作分别分析。
(一)文学性文本阅读中的思辨活动
在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赏析,思辨作品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人物形象的评价,并由此评判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教学杨绛的《老王》时,我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记录并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筛选,我选择了两个问题交给全体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是:老王在病情如此严重时,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作者家?在课文中,“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老王没有解释他送香油和鸡蛋的原因,他明确表示“我不是要钱”,但杨绛拿钱给他,他也接受了。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老王送东西过来,到底是不是为了要钱?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考虑老王这个人物形象的人生处境及其性格、品德,考虑动荡年代里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综合分析、思辨,方能抵近事件的真相,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选择的第二个问题是:课文最后一句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一家一直以来对老王多有照顾:比如“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我们”经常照顾他的生意。为什么“我”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感到“愧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能想到的答案都已被作者否定了,“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那“愧怍”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本文的主旨。这个问题探讨的深度,就是对文章主题挖掘的深度。我让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提示他们要结合第一个问题来思考,要认真想一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辨,学生对于善良或慈善的认知,会超越物质的层面,提升到平等、尊重等人道精神的层面,人道精神的观念初步植入学生的内心。
总之,在文学性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中,品味、赏析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欣赏、评价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辨析、探究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以及反思自己在文本阅读中思考、分析的思路与方法的得失。从文本阅读中获取精神的滋养与成长的启示,都是学生阅读中得以“思辨”的主要内容。
(二)议论性文本阅读中的思辨活动
议论性文本是最能体现“思辨”的文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据的有效性,探讨作者论证展开的逻辑,质疑、评判作者的观点,都是教学的重点。论证性文本表达的都是作者对某一现象、问题的一己之见,对此现象、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作者采用的论据材料,也局限于时代环境、作者的见闻和阅读积累。因此,给学生的思辨性阅读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給教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切入点。如《怀疑与学问》一颗,作者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课后练习三就此设问: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质疑就是思辨的过程,是对学生思辨思维的很好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事实论据支持或反驳作者的这一观点,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通过对议论性文本作者论点的评判、质疑,通过尝试为作者的观点补充事实或理论论据,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议论性文本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或理论推理、分析、质疑、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资源功能,从而达到议论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效果。因此,议论性文本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逻辑和行文思路,探讨文章论证观点的思维过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得到依据事实或理论进行推理、分析、质疑、判断和反思的思维训练,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
(三)实用性文本阅读中的思辨活动
实用性文本种类繁多,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是科技性说明文、演讲稿,以及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说明文的思辨阅读,主要体现为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说明思路的梳理等等。尤其是事理说明文,作者的结论性观点往往是根据相关事实推理得出。推理过程是否科学,逻辑是否合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习阿西莫夫的《被压扁的沙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推理得到的结论,然后分析作者推理的思路,讨论作者的推理是否严密、合理,有没有破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假说的资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要清晰,发言要有条理。能根据对方发言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反思自己的表达思路和观点,努力做到文明得体。实用性文体看似思辨性不强,其实蕴含着很多开展思辨性阅读的资源。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各种文体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
二、如何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随着人阅历的丰富、见识的增加、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获得。思辨也是一种优秀的思维习惯,需要通过长期、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养成。
语文教师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思辨思维的品质,也要关注其思辨的认知技能。思辨思维的品质包括勤于思考、尊重事实、善于求真、崇尚理性、遵从逻辑、谨慎判断、公正评价、虚心学习、勇于反思等素质。认知技能是指能对事实、证据、概念、理论、方法、标准等思维因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比较、判断,并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评价结果、推理结论进行反思和调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品质和认知技能,是教师思辨阅读教学的两大目标,应一以贯之。
(一)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训练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日常经常性的训练逐步获得,不断提高。思辨习惯的养成,也需要经常、反复的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开发、利用文本的思辨阅读资源,设计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组织思辨性课堂活动,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将思辨认知技能和思辨品质内化为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习惯。
教师在设计思辨性、挑战性的课堂问题时,要注意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问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容易找到现成的答案。如在教学《老王》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时代际遇、性格特点、思想基础进行思考、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辨性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养成他们独立探索的意识与习惯。开展思辨性课堂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看法,展开观点的交锋,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和同伴的观点。在学生思考和讨论时,教师要强调几条原则:1.观点要有证据支撑;2.倾听、参考他人不同的见解,为我所用,开展探索;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4.要勇于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阅读疑难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是最适合思辨性阅读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思辨性问题,组织思辨性活动,目的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得到思辨思维的训练。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确定研讨的方向,一起搜集相关的资料,一起思考探究。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对于作者观点的质疑,需要事实材料的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其他学科,比如科学、社会的相关内容,进行跨学科学习,搜寻需要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推断出自己的结论。合作探究中难免会有观点的碰撞、交锋,出现观点的分歧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避免无谓的争吵,而是要秉持理性的态度,相互倾听,发现观点的分歧所在,明了对方得出结论的依据,考察对方的推理逻辑。通过交流与比较,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合作与探究,不是一味地求同,统一观点,得出一致的结论。而是要让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交流与交锋中,促进认识的共同提高,促使思辨向深处迈进。
(三)鼓励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思辨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人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受到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情感状态、学识水平等等的影响,不可避免会有种种的局限,导致认识的偏差、片面甚至谬误。而反思正是人们对自己认识的过程、方法、推理逻辑的检讨与调整。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关于课文的理解、观点及阐释进行尽可能客观、公正。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推理逻辑是否受到自己的立场、偏见、情感、知识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思辨结果的片面或错误。在反思的基础上,学生调整、纠正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努力使自我对课文的理解、分析、阐释、评价、推理趨向正确、科学、公正、客观、理性。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发现自己思辨的缺陷与认知的特点,促进自己思维的严密与客观,提高自己的思辨品质与认知水平。
在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之后,可安排一个反思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自己的反思结果记录下来。在“思辨——反思——思辨”回环往复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语文教材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陶冶性情、完善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必须承担起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任。因为思辨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精神自由、独立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思辨与立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美)摩尔.批判性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施牡丹.一片秋叶“见”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