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王自华
摘 要:学困生受其学习情况的影响难免会出现消极心理,其中以自卑、逆反、焦虑最为明显。培育高校学困生积极心态要尊重其主体地位,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从提高学困生认知水平、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其意志和引导其积极行为方面出发,促进学困生形成自信、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关键词:高校学困生;积极心态;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6-104-0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多,高校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高校学困生在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业要求上有一定困难,承受着比非学困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出现自卑、封闭、偏激、焦虑等消极心态。若心态波动过大或消极心态过于严重,可能诱发学困生自杀甚至是危害社会的事件,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会给学生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积极关注并消除学困生的消极心理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此,必须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消极心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依照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促进学困生心态的积极转化。
一、 高校学困生内涵界定
目前针对高校学困生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情况下,高校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水平和生理功能正常,受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自身因素或者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某一学科不及格、学业预警或者未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若长期不能摆脱学困状态,内心自卑、焦虑等心理会加剧,自身发展将受到影响。
高校中多数学困生一方面由于自我约束力不足,意志力不坚定,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导致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学困生闲暇时间大多沉迷网络或游戏,浪费了大量时间,甚至有学生为了玩游戏而逃课,学习成绩严重下滑。有调查表明,学困生用于网络的非学习时间包括网络社交、网络游戏、观看视频、浏览网页等,占用了学困生大部分闲暇时间。[2]除此之外,学困生深受家庭和学校氛围影响,间接作用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家庭和学校的整体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态,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困生的积极性,高质量的管理方式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整体联动,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帮助他们尽早摆脱学困状态,以促进其形成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二、高校学困生消极心态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学困生中的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自我效能感低、成就动力缺失。[3]大学生活虽然不如中学时期重视学习成绩,但是学习作为大学生活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学困生承受着比非学困生更沉重的学业压力,自卑心理会使他们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自我怀疑,以至于担心出错而不敢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最后逐步演化为害怕与人交往甚至是自我封闭。某些相对容易、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由于他们的自我否定,导致他们无法完成,看不到努力的方向。
学困生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想要改变学习现状的意愿,但是由于长时间处在学困状态或者无法改变当下的学困状态,容易深陷自卑情绪难以自拔。自卑感使学困生变得比平时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会过度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切负面评价都会刺激他们。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承受的压力往往比非学困生要大,尤其是在参加考试或者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时,一旦认为或者发现自己做不好这些事情,心理上会受到强烈的打击。如果长期怀有自卑心理,他们更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他人接触。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学困生内心的一种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出于维护自己尊严的目的,持有同老师或家长要求相反的态度或做出相反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父母和老师对学生有着较高的期望,但是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往往会承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然而,大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提高,他们反对父母和老师约束自己,并渴望摆脱他们的监督。若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不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却可能激发学困生内心的叛逆或逆反心理。这是一种单向、容易陷入偏执的思维习惯,一旦这种心理占主导地位,学困生就无法客观、准确地识别事情的真实面貌,并且会采取错误的方式解决自身面对的问题。
除此之外,某些学困生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学习热情不高,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力差,不遵守学校纪律要求,惯于上课迟到早退,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伴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教育内容的行为意向。随着这种意向的积累,逆反心理将逐渐转变为逆反行为,这不仅会阻碍学生的个人发展,也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焦虑心理
学困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焦虑心理的存在,有些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疏导得到缓解,但是有的却长期处在焦虑的情绪中,严重影响学习、生活。首先,大多数高校学困生遭遇过学习上的失败,比如制定好的学习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老师、家长没有及时给予肯定评价,使他们的情绪受挫,甚至产生“一切都不如他人”的想法,如果这种心理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就很容易陷入“成绩不理想—焦慮—丧失学习兴趣—成绩不理想”的恶性循环中,导致长期心理焦虑。
三、高校学困生积极心态培育原则
1.主体原则
所谓主体原则是指在学困生积极心态培育过程中始终将教师和学困生作为主体对象,积极调动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协同进步的良性互动。学困生的心态培育不仅要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困生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师要依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选取正确的方式,营造轻松的外部环境,鼓励学困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出自己的困惑或问题,以便适时加以引导。其次,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我调整能力。培育学困生的良好心态,要通过学困生内在思想的转变才能完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觉地按照要求进行自我控制,主动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2.层次原则
层次原则指的是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据此有的放矢、分层次地进行培育工作,促使学困生获得最佳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经历与条件所决定的。[4]学困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受其个人生理、心理素质的影响,即使都处于学困状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应该正确认识他们的认知方式差异与智力差异。另外,每一位学困生由于其性格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贯彻落实层次原则,首先,要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其思想行为特点,并充分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其次,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立学困生可实现的合理目标,并循序渐进、稳步提升。第三,教师要和学困生平等相处,与学困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困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学困生拥有独立人格且处于成长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关心和尊重学生,在双方平等的前提下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3.渗透原则
所谓渗透原则是指学困生心态培育工作要落实到日常生活、管理中,贴合各项事务的具体步骤、特点展开工作。高校学困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状况,引发不同的思想问题,因此从学困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才能精准找出问题所在,妥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结合各种管理措施进行教育和教学,这是坚持渗透原则的思想基础。此外,协调学困生管理工作各主体,例如连接班级、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开展对学困生的心态培育,并渗透到各环节、各层面,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四、高校学困生积极心态培育路径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困生认知水平
动机对个体的行为有引发、指引和激励功能,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5]需求是动机产生的源泉,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就要促使他们产生学习需求,让学困生实现从没有学习需求或学习需求不强烈到自主产生学习需求并积极在行动上转变,使学困生主动将接受教育的客观要求变为内在的学习需要,逐步提升自己。因此,学困生要摆脱被动学习状态,设立明确且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及时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并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主动发现其闪光点, 以其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建立积极学习动机, 提升个人幸福感。[6]教师在评定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时,尽量使每位学困生都能获取学习的成功体验,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促使他们愿意在学习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
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就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帮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发挥,自觉实现思想转化。[7]高校学困生要认识到自身价值所在,从接纳自己到喜欢自己,敢于自我肯定,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高校要引导学困生客观地自我定位,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面对学习困难的自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关注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学困生积极情感
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他们对自己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或要求能力的预测。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习任务持有的态度及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间接影响到其学习行为的持久性与努力程度。拥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困生提升信心,当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取得成功时,就可以积累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对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将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8]对于学困生的要求要比非学困生稍宽松一些,逐步提高,不能搞一刀切,让学困生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尽量消除他们处于学困状态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除了这些直接经验外还有一种替代经验,就是让学困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可以选择与学困生有相似经历最后逆袭成功的典型人物作榜样,当他们看到和自己整体水平相当的学生取得成功后,对自我效能的判断就会有所提升,自信心增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甚至完成得更为出色。
3.构建学困生帮扶制度,强化学困生的积极意志
学困生的转变直接关系到优良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的安全稳定,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扶。[9]高校要组织建立班级、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三级帮扶机制,争取多方合作,互联互通,团结协作。在学困生所在的班级,定期召开班会,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帮扶措施和制度,如学生考勤制度、发展支持规划、评优评奖制度、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等,严抓制度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氛围的带动效应,引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10]
高校应正确秉持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理念,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要对学业困难的学生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合理有效的补课程序,使学困生树立信心,争取正常毕业,并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困境。此外,要协调学困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其父母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理性看待孩子学习方面的挫折。
4.增强自控能力,引导学困生积极的行为倾向
自控能力体现出个人意志力水平,表现为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积极行动的能力。学困生自控能力缺失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有时候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总是找借口推脱。学校要加强对学困生日常行为的监督,督促学困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困生的行动力。很多学困生进入大学因没有老师的监管而松懈自己的学习,不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感到迷茫,自控能力越来越差。应帮助学困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订,这有助于加强学困生的自我控制。此外,学校可开展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鼓励学困生参与其中,唤起学困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要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自觉产生学习需要,通过积极努力获得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帮助学困生重拾信心,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情绪体验。通过在班级、学校和家庭构建帮扶机制,培养学困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另外,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学困生对学习的感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由自卑转为自信,由偏激转为平和,减轻焦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潘凌理,刘云建. 高校学困生心理辅导转化成功的个案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71.
[2]田甜,王友国. 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闲暇时间研究[J]. 山東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1):118.
[3]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92.
[4]戴金辉.高校学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56.
[5]袁宗虎,陈夏初.高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转化对策[J].江苏高教,2017(1):78.
[6]李平,尹红霞,魏亚慧,毕宇晓,费美娟.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和行为改善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32):72.
[7]王丹.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D].湘潭大学,2008:21.
[8]孟亮. 教师应重视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98.
[9]陶恩前.高校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帮扶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2,12(4):89.
[10]尉海东. 新旧动能转换视阈下创新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53.
A Research on the Positive Attitudes Cul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WANG Li-juan, WANG Zi-hua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r exposed to academic warnings or expulsions, they will inevitably develop a series of negative emo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ir academic records, in which inferiority, rebellion, and anxiety are the most obvious. Helping to set up a positive attitud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must respect their individuality, recogniz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educate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take the above principles into account in every aspect of student affairs. From raising students' awareness,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 strengthening their will and guiding them positively step by step, we can help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attitude with self-confidence, peaceful and positive min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Positive Attitude;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21-07-04
作者简介:王丽娟(199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自华(1965),女,天津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为2019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HB19JY0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