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摘要】文章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培育和发挥创新文化的价值。通过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定位、当前制约城市创新文化建设的因素以及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对策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培育创新氛围,提倡创新素质教育,凸显创新活力,构建创新平台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等对策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创新文化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作为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内已经有超过3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①。创新不仅仅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创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是以创新活动为主题,并且其目标就是人们能够理解,研究并将其作为推动创新的一种行为取向以及价值标杆。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然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培育,也只有当创新文化作为城市主流文化存在的时候,才有可能支撑起创新性城市的建设来,也才能作为文化基础而影响到城市创新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就创新文化的存在。
从历史溯源,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才有了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才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也才孕育了唐宋的繁荣;是有了宋明时期天理、人性学说的冲撞,才有了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②。而这种经验放诸四海皆准,欧洲的文艺复兴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与社会革命;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在颠覆神权观念解放人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大繁荣;现代美国的创新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而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引领风骚近百年③。由此可见,创新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是引发科技与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一个城市的发展,无非是经济、社会秩序与文化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创新文化也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崛起的根源。因此,探究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创新文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定位
创新性城市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创新文化的定位。什么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行为准则,可以激发创新动力。而建设创新文化具有三层涵义: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外部物化层和制度层面,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科学形象设计为核心,能够为创新行动提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行为规范,并且提供评估体系;第三层含义是精神层面,精神层面中包含的主要有道德风气和价值观念等内容,这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际上也包含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要让城市具备创新的特质,需要大力提倡创新意识,并借助技术来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里的创新意识内涵就是开阔思维和实事求是意识,这种意识中最关键就是敢闯难关,敢于冒险,并敢于开拓未来。创新能力主要是包含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有针对性的创新出新的方案。而创新环境主要是从人们内心的创新观念为出发点,创新出新的软硬件新环境氛围。
当前制约城市创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在当前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阻力,需要解决各种多元化的问题,比如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经济中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环境发展中存在资源紧张,生态热化的问题,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信仰危机的问题。很多问题的存在不能依靠前人来解决,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也无法简单的用理论和学说实现,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转型之路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制约城市创新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传统观念以及西方消极因素的制约。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就非常的“合一”化,反对争鸣,任何的行为都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范式—“圣人范式”,认为所有正确的行为都必然符合“子曰”或者“诗云”,所有的争议都可以在“周礼”中找到解决的方案④。程朱理学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而所谓的“天理”无非是儒家经典学说以及二程与朱熹的注释,而若不符合上述“天理”的要求就是离经叛道。这就造成了几千年来我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都非常刻板,过分的强调保守而不尊重人的个性,讲究的是整齐划一,对于各种创新更是直斥为“奇巧淫技”。任何干预挑战经典理论或者圣人言辞的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击和嘲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又过于重视西方的经验,认为其已经被实践证明了能够取得成功,盲目借鉴、选择西方对城市发展的模式,忽略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在创新的思考方面,无论是在理念还是技术,无论是在体制还是管理层面,都摆脱不了对欧美国家的迷信,而欠缺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尊重,总是习惯将其作为参照物,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进入“懒人模式”,从而摒弃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甚至去照搬西方国家的创新型城市是如何建设的,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偏离了自主创新的初衷⑤。
僵化的教育体制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束缚。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即使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也是填鸭式的理论教育,更为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受教育者从小到大,所有做的习题都有一个非常标准的答案,而没有引导他们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之下,即便是学习成绩再优秀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都非常的不足⑥。而反映到现实中,就是中国的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普遍不足,而且不同的人才也奇缺个性化,似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换而言之,在当前僵化的教育体制之下,培育出来的都是一些应试全才,而没有多少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不足,就是的城市创新文化的建设缺乏人才的支撑,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浮躁的社会氛围与不合理的评价机制阻碍了创新活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以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科研以及学术界同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违背学术与科研规律,丧失学术与科研道德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了创新文化赖以生存的良好氛围无法构建。另外一个方面,当前急于求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机制也成为了创新文化建设受阻的关键。仅集中于创新科研项目、权威、论文等数量,忽略创新项目带来的转化率。这种评价导向作用非常明显,使得科研工作者浮于表面,过于功利化,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出,同时也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建设⑦。因此,当前社会氛围以及评价制度的安排不当,已经在实际上影响了创新文化的生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育,进而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
基于前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赖于创新文化的培育,而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城市,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宣传,营造创新舆论,培育创新氛围。我们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加强宣传,营造积极的创新舆论氛围,强调推陈出新与鼎故革新,在全民族范围内鼓励创新,尊重个性,认同标新立异。在各个领域不强调权威,不过分的推崇传统,要将自主创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城市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⑧。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败者,要给与更多的包容和鼓励,利用各方面新舆论带来的力量作为目标,以提高创新城市的意识。加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宣传和不断的创新氛围城市风气,在城市中营造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的良好氛围。
尊重个性,提倡创新素质教育。在教育层面,要更为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其个性和不同,允许其有不同的发展意愿。同时,创新思维的培育也应该从小抓起,要从转变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体系着手,破除当前僵化的教育体制,引导受教育者全方位、多维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其能够在受教育阶段就逐步的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辨精神;要为受教育者创造更多接触新鲜事物以及新鲜理念机会,使其能够逐步学会用开拓的眼光看世界。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要培养其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大环境,深化对全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城市要在各级教育系统中鼓励开展务实的创新活动,要通过各个街道以及社区将创新理念的种子,逐步的播撒到各个家庭,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完善创新机制,凸显创新活力。从制度的层面来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要加强制度以及体制的建设,建立健全鼓励竞争,鼓励创新的评估、激励机制,从而有效的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得创新者能够通过创新获得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在城市中形成示范效应。实际上,从国外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机制中融入创新规律,并结合制度的支撑原理效应,以更好的占据和协调保持创新与市场利益间的平衡,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和提高创新带来的效益。
除此之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不可能只依赖于少量的创新人才,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大量的创新人才来支撑。因此,城市应该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在凸显“热岛效应”的同时,获得更多机会,扩展创新型人才所热爱的土地。吸引了人才,还必须留得住人才,并且使得这些人才能够持续的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城市营造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其成为一个创新人才极度热爱的城市,进而才能够激发出各种创新智慧,才能够做到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多元互动,才可能引发一个城市的创新风暴。
重视文化软实力,构建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发展。前文已经分析了创新文化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文化本身就是城市的灵魂,它的改变能够决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怎样的“品格和性格”,因此,创新城市无法离开对文化的创新,而创新文化的形成,则离不开文化层面的创新。因此,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意识到其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潜在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引领创新城市的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能够在城市发展策略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城市结构转型,文化软实力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衍生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同事,使城市产业结构形态发生转变,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的文化创新应该以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文化传统以及当前的发展特色作为基础,发挥其文化优势,以文化创新为抓手构建创新文化,从而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在当前,不仅仅要注重文化创新的内在,还需要注重其表现形式的创新,通过实现文化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并且运用当前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起现代化的文化资源服务平台,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市民。
在上述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发展文化创业园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主题文化公园、城市音乐馆、文化演艺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从而为文化创新成果走向市场铺平道路,通过大量的文化平台的建设,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消费能力,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文化创新之中来,推进文化事业核心层的升级改造,形成更为先进的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型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创新文化,也有利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不移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努力构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以及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的风气,逐步引导市民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驱动社会的变革,以学习来带动创新,进而为创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构建学习型城市,从而使得城市性格与品格发生内在的变化,激发城市的创新潜力,为创新型城市的构建提供全民的智力支撑⑨。
结语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仅涵盖了建筑、管理、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还与文化领域息息相关。文章研究了创新文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定位问题,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创新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的建设创新型城市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本文系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培养唐山市创新文化的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x-6)
【注释】
①郑兴刚,文木:“创新文化生成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4~35页。
②徐子青:“福建科技创新文化的现实基础及其构建”,《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23~124页。
③王瑞文,张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人才创新资源的聚集”,《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第67~68页。
④陈立泰,张勇:“创新单元对区域创新的贡献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6期,第150~151页。
⑤王辉忠,宁波:“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今日科技》,2011年第9期,第56~57页。
⑥张春颖,王建华:“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系构建的思考—以廊坊市为例”,《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第109~110页。
⑦江凌:“试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策略”,《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68~69页。
⑧张文雷等:“科技体制与创新型城市模式—对我国16座城市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1期,第80~86页。
⑨李仁武:“重视和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以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56~57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