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英语口译员应具有的素质

2021-08-31 00:17:52陈宁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文化交流

陈宁

山东美术馆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英语口译员活跃在外交、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对外文化交流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通常情况下直接面对两国民众,活动形式也比较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口译员在掌握扎实的中英双语基本功和相关的翻译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其他一些素质,以高质量地完成对外交流活动中的翻译任务,为“持续提升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国际认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中的英语口译任务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这就决定了英语口译员所承担的任务也较为多样,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会见会谈:中外方文化机构领导或代表初次见面,进行会谈,简要介绍各自机构基本情况,回顾交往历史,展望交流合作前景,是接下来即将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序章。

2.研讨座谈:来自中外方文化部门的领导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艺术院团等文化艺术机构的代表面对面就座,分别介绍所在机构的基本情况、主要特色,并表达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的意向。要求译员熟悉中外文化系统各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将双方的意愿表达到位。

3.文化活动现场翻译:包括演出装、撤台,展览布、撤展,文化项目谈判签约、新闻发布会、开幕式,专题学术讲座、大师课等。这是文化领域口译员最经常接触到的领域,要求译员熟练掌握文化艺术专业术语和相关技术术语。此外,译员还需具备必要的沟通能力,能在现场发挥协调作用,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4.参观访问:包括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艺术院团等文化艺术机构,相关对口机构,当地名胜古迹等,以及观看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一般采用陪同口译的方式,形式相对灵活,译员若有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询问讲话者。参观访问的重点在于拉近彼此距离,促进良性互动,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深层次的交往合作奠定基础。

二、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英语口译员应具有的素质

(一)坚定文化自信,包容多元文明

作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英语口译员首先应对中华文明怀有强烈的自豪感。不仅要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了然于心,还要及时了解国家在科技、经贸、人文等领域的最新成就,跟进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在地方层面,要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文化地标、风土人情,甚至饮食文化等。熟知中华文明和地方文化能让口译员在翻译时更加从容自信,更好展示国家或地方形象。同时,由于人文地理知识中涉及大量专有名词,如果在现场遇到后临时思考,可能就无法准确翻译,从而影响交流质量。比如有关济南泉水成因中有很多岩石名称,如果提前做好功课,在现场就能更加全面、生动地翻译给外国友人,更好展示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无论是土著文化、民族传统,还是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都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值得尊重和珍惜。因此,面对各种文明和各国文化,译员应摒弃偏见和傲慢,释放真诚和善意,不居高临下、品头论足。平时应多涉猎世界史、人类史、文明史、科技史等方面的书籍,多观看有关世界各国文明的纪录片,了解并欣赏每种文明的独到之处,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文明,以平等、谦虚的态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让文化交流成为民心相通的纽带。

(二)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口译前的准备工作是决定口译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对译员来说,准备工作既要全面详实,又要重点突出。首先应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来访嘉宾或代表团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及相关禁忌。要注意搜集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该国时所发表的演讲或署名文章,了解两国交往的历史背景、主基调和重点领域。如有需要,还应整理地方政府与该国开展交流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与该机构在文化领域的交往历史。对于对话中可能出现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等可以提前记下来,以备在口译中随时使用。比如,笔者在接待尼泊尔驻华大使一行访问山东洽谈文物保护合作事宜时,就提前搜集了有关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将释迦牟尼、菩提树等在口译中可能会用到的词语提前记录在笔记本上,从而避免了现场可能出现的手忙脚乱。

译员还需要提前适应口音。不仅英音和美音的发音有较大的差别,每个国家的人说英语也都有自己的口音。由于译员平时训练中听的大多是比较标准的发音,因此口译实践中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口音,而这可能导致在口译的初始阶段出现错译、漏译。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译员可以提前在网上搜索外国嘉宾的信息及过往讲话视频等,了解其发音特点。译员也可以利用去机场、车站迎接嘉宾,或是正式会谈前的休息时间,主动与其进行简短寒暄,以提前适应口音。平时也应多留意各国人说英语的特点,比如很多国家的语言中都没有卷舌音/r/,而是用/l/来代替。了解了这个特点,在现场听到一些发音时,就能快速联想到是哪个单词,从而准确译出。

(三)加强临场应变,做文化调停者

很多情况下,口译员是现场唯一熟悉两国文化、精通两国语言的人。由于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在面对外国客人时,要随机应变,第一时间进行告知、解释,并及时通报最新情况,以消除他们的疑虑甚至是不必要的摩擦。山东美术馆曾邀请一些外国朋友来展厅里拍摄宣传片,由于当时临近闭馆时间,工作人员陆续关闭展厅里的灯,但正在接受采访的外国朋友对此却并不知情,因此感到非常困惑。随行的译员马上询问了展厅工作人员,并向外国朋友做了详细解释,这才消除了他们的困惑,使得采访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当时译员没有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有些外国朋友可能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是抵触情绪,从而对山东美术馆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口译员还应自觉培养跨文化意识,减少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障碍,成为一名文化调停者,促使交流活动圆满完成。有时候对话一方所说的话在源语言中可能并无不妥,但若放到对方文化语境下,可能就有冒犯之意,易引起不适。这时,译员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加以辨别,选择用迂回的语言或是略去不译的方式传达信息,以避免造成对方的不快。比如,在南澳州州立美术馆代表团访问山东美术馆时,其艺术家曾向我方展示了一件南澳州土著艺术品的照片。当时在场的一位山东艺术家问了一句:“这是艺术吗?”当时笔者由于经验不足,将这句话原原本本地翻译成了“Is this art?”结果,南澳方代表听了以后感觉受到了冒犯,气氛一度很紧张。后来,经过多番解释我方人员其实是想知道这件作品的创作初衷和手法,才让对方情绪稍显缓和,开始向我们更加详细地介绍这件作品。这件事时刻提醒笔者,译员绝不仅仅是对话双方的传声筒,而应是一名文化调停者,需要通过有意识地甄别信息、转换表达方式、省略不必要的信息等,让双方能够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开展交流。

(四)积极寻求反馈,主动表达兴趣

口译员的任务是准确表达对话双方意图,促进交流顺利开展。因此,在形式较为灵活的文化交流活动口译过程中不能只顾自说自话,还应当通过适当的语言、眼神等交流,向对方寻求反馈,以了解刚才的口译有没有达到效果,接下来的工作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比如,在庆祝山东省与南澳州结好30 周年交响音乐会的排练现场,笔者曾为南澳州指挥家(会说简单中文)和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担任口译员。休息间隙,笔者曾主动询问指挥家自己的翻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方肯定了刚才的翻译工作,认为节奏感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他把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的反馈坚定了译员的信心,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遵循这样的原则,保障排练圆满完成。

在陪同口译这种相对不那么正式的场合下,口译员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主动向外方表达对其文化的兴趣,并通过谈论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活跃气氛,加深了解。曲阜三孔的一位英语导游曾接待一个瑞典文化代表团。参观结束后,导游主动与客人聊起了瑞典足球和乒乓球老将瓦尔德内尔,这使得原本默不作声的瑞典客人兴致高涨,聊得热火朝天。起初,瑞典客人对于曲阜三孔的印象可能只是一些冰冷的古建筑,但由于这样灵活生动的交流,他对当地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对曲阜三孔的印象也更加立体鲜活,有助于今后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三、结语

英语口译员是一个充满成就感与挑战的职业,文化交流领域也不例外。为高质量地完成对外交流活动中的翻译任务,译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熟知中华文明和地方文化,以开放的胸襟包容多元文明;需要在口译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各种资料,提前适应讲话者口音;需要加强临场应变,主动解疑释惑,做文化调停者;需要积极寻求反馈,主动表达兴趣,拉近彼此距离。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英语口译员一定大有可为,中国文化之美必将在全世界绽放。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时代人物(2020年7期)2020-08-20 12:50:27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