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琳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坚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从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出发,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有着更密切的社会性和职业性,如何能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有效融入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在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区域传统技艺的同时,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思政文化体系,是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传统文化 研究
一、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由此可见,特色文化办学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是一座社会文化的熔炉,作为重点培育职业型技能人才的摇篮,需时刻保持高效的岗位实践力和新鲜的社会供给力。区域经济、人文风情、传统文化都在高职院校这座熔炉中锤炼。从汇集社会文化信息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担负着社会文化资源库的储备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与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巨大变革,高职院校的社会文化熔炉功能也愈渐重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社会方向性,从课程体系设计上紧随行业发展的需求。教学对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按照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特定培训。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融合性,即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接纳与认可。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其它院校相比,更需要融入于社会、融入地方经济当中,而传统文化,特别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恰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体建立产教融合的最佳桥梁。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如果把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比喻为一列行进中的火车,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引导这列火车前进的轨道,其地位不言而喻。
因此,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守护人才。通过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营造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拓宽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之间交流的渠道,将高级技术人才留在本地;第二,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区域传统文化活动,将高职院校延展为地方社会文化活动的平台,寻找助力区域经济及科学发展的动力,依据区域经济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定向培养对口技术人才;第三,打造品牌。利用区域传统文化特点,建造特色校园、特色课堂、特色就业路径,打造特色高职文化品牌;第四,推广宣传。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高职院校已有1388所,分布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中,与所在地方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选择高校的同时,亦是选择了城市,选择了当地的文化。通过参与区域文化的学习,利用文化特有的传播力和感召力,丰富高职院校文化信息回馈,从而提升大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度;第五,优化院校发展。以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从产学研角度出发,利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优势,占领区域文化研究高地,为高职院校争取更多的社会生存空间,优化发展前景。
二、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逐渐得到重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地大物博的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从区域着手,结合地域特点进行统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出发,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以教育为平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从发展文化强国、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角度出发,明确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必要性。其实很多高校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借鉴于传统建筑理念的校园规划,或是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生社团、校内活动等,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联系愈加紧密。
三、新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核心是岗位的职业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行业所需岗位的对应性;二是职业所需岗位的技能性;三是岗位所需的研究性、创新性,即从业者所需的职业操守,又叫“匠心精神、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匠心精神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内涵。从人才培育的初心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高职教育本质便是为雕塑新时代的匠心精神而构建的。匠心精神是高职院校的宗旨精神,也是高职院校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一块基石。
工匠作为人类最初活动的一种生存方式,伴随着远古人类生活的印记而发展。在人类社会文化形成之前,契而不舍、創新发展的理念已经在远古人类的工匠中形成了共识,从目前已经发掘出土的各类器物、岩画、生活遗迹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匠人古朴的匠心精神。从传统文化艺术的范畴来说,不仅是通常所说的艺术品,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都出自工匠之手,工匠是文字文化的创作者。进入文字时代之后,工匠们更是如鱼得水,将匠心精神、工匠精神书写在各个时代。
新时代的匠心精神简而言之就是“爱国、敬业、专技、创新”。高等职业院校是现代工匠的摇篮,新时代的匠心精神无疑是高职院校课程中的灵魂,也是步入高职院校的学子们孜孜以求的愿景。所以高职院校更应高举时代“匠心精神”的大旗,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院校的环境及硬件建设上,营造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创造工匠仪式感,让教授者有工匠心,让学生有工匠感;二是从教员工和日常生活做起,通过说工匠人物、讲工匠故事、读工匠书籍、行工匠之礼,把工匠精神所代表的爱国、敬业、专技、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中。利用匠心精神、工匠精神,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文化建设,从新时代的文化热点入手,着眼大局,塑造高品德、高素质、高技术人才。
四、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切入点
(一)汲取区域文化精华,淬炼高职教育中的匠心精神
我国历史悠久,各区域的传统文化种类繁杂包罗万象,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需求择良木而牺身,取精华为己用。所谓良木,就是区域传统文化中与人文教育相关、技术科研相关、社会未来发展相关的元素。以冀中南地区邢台信都区为例,信都区成立后辖区内囊括了信都的“诚信文化”、元代郭守敬的“工匠文化”、以抗大为主体的“红色摇篮文化”、商王后妇妌的“慈母文化”等八大文化体系。这就为区域内高职院校提供了多元的传统文化建设基础,将这些优秀的区域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的“匠心精神”相结合,转化为高职课程中的核心导向,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凝聚向心力,培育并体现新时代的职教精神。
(二)结合区域文化优势,丰富人文思政课堂
课堂是教育实施中的第一环节,在课程设计上应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程当中。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最为活跃和积极的时期,特别是岗位需求更加迫切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应通过合理的引导,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正确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区域文化融入课堂可以让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地区文化、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会成为区域文化最有效的传播者,可以将优秀的区域文化、思想传播到祖国,甚至世界各地,提升区域文化的认识度和影响力。
(三)深入区域文化研究,提升区域科研地位,有效反哺教学
区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行业的共同推进和参与。高职院校人才济济,研究资源雄厚,可利用自身优势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通过政府以及民间渠道,开展区域文化研究。一是通过参与区域文化研究提升院校在当地的学术地位,增强话语权,激发学术研究的热情,提升师资的学术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二是通过参与研究可以增进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空间,及早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修正毕业生的就业路径;三是通过参与研究收集文化信息,建立区域文化资源库,结合课程特点有效反哺教学,形成可以持续地的良性闭环,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为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拓宽道路。
五、结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陶冶一方人群。高等职业院校是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因其特殊的社会融合性,更应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本,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需结合传统文化,尤其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特点,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德育人文理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培养爱国、敬业、专技、创新的新时代应用人才。
基金来源: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太行山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堂的融合性研究(课题编号:SQ2021072)
参考文献:
[1]王涛.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4):8.
[2]刘福来.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6(1):157-160.
[3]陈磊,张兴海.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1(02):180-183.
[4]赵晓东,陈立民,李蔚佳.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审视[J].职教论坛,2021,37(03):144-149.
[5]艾宏伟.对高职构建区域文化资源“1+1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1(03):48-52.
[6]李洪修,刘博囡.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透视與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1):10-15.